鲁迅小说建构的文学世界

2023-12-28 21:56:19李玉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8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

李玉军

【摘 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其文学作品在五四时期影响深远,而且在20世纪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我国的思想启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在的弊病,给当时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彷徨》作品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具有跨时代性,其中文字和人物的刻画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深远,也标志着现代小说进一步走向了成熟。时至今日,鲁迅作品的文字与思想艺术对文学创作及创作研究仍有裨益。

【关键词】鲁迅小说;文学世界;小说赏析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005—03

鲁迅创作的作品思想深刻、题材多样、人物形象典型,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广泛研究的文学对象。他创作的作品大都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尤其是对作品人物的刻画,性格特征鲜明,时代性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景象。同时,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鲁迅创作的作品创造了很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修辞表达方式,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塑造了不同的作品风格。在《彷徨》中便运用了较多的细节描写,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与情感的表达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他对生活观察细微,刻画的形象真实,这些都表现出了其卓越的文学才能,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艺术作品资源,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艺术宝库。

一、《彷徨》的主要作品与创作背景

《彷徨》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共收有《长明灯》《祝福》《示众》《在酒楼上》《肥皂》《伤逝》《高老夫子》《弟兄》《幸福的家庭》《孤独者》《离婚》11篇小说。[1]其中,主要以《祝福》《示众》《在酒楼上》《孤独者》为经典小说代表。

《彷徨》是鲁迅于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阵营分化时期创作,描绘了自辛亥时期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真实社会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深层次矛盾,真切地表达了对民族生存的忧患与社会变革的渴望。《彷徨》展现了鲁迅在这一革命探索的征途上心境,展露了当时自己的苦闷。同时,表达了自己坚决反对封建主义的不妥协精神。

二、语言的修辞手法

(一)摹状

《彷徨》中的摹状通常会随着句子的语序产生变化。例如,在《祝福》中关于情态的有“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2]“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本是定语应放置于“雪花”前,但考虑到如果定语过长会影响句子的和谐,以及为了打造更为逼真的背景环境,所以便调整了原本的句子结构。再如,在摹写剧中人物四铭的举止神态中,写道:“他眉头一皱,擎向窗口……”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人物的形与神,侧写人物的内心与思想精神面貌。

(二)借代

《在酒楼上》的对话交谈中有这么一句,“你教的是‘子日诗云么……你以为教的是‘ABCD么?”这里的“子曰诗云”是指旧儒学,而“ABCD”则是指英语,代表了新文化、新思潮。联系该作品的写作背景不难想到,这句话实则意指保守与激进、落后与先进的时代符号。两处借代“辞约而旨丰”。[3]此外,还有《弟兄》中“小畜生”“闷葫芦”等形象描绘,代指文中人物,突出刻画了相应语境中人物的外貌形象。

(三)反复

反复主要是为了突出表达重点,以强化语义来抒发强烈的情感。在《彷徨》作品集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间隔性反复。

1.突出重点,刻画人物

在《祝福》中,有这么两段重复文字的描写,“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4]这里描写的是祥林嫂第一次和第二次到四叔家做工的形象,相同的衣着打扮,但精神状态却完全不同。通过同一外在的反复描写与人物精神状态改变的鲜明对比,刻画了艰难的现实生活对人物带来的精神打击。

在《在酒楼上》一段吕纬甫的自述中也出现反复手法的运用,如“无聊”便出现了六次,其他与“无聊”词义相近的词“随随便便”“敷敷衍衍”出现了四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遭受挫折后自我颓废的消极知识分子形象。

2.抒发情感,讽刺批判

在《伤逝》涓生的末尾独白中,鲁迅先生曾三次用到“新的生路”一词。一方面,涓生作为一个正面人物,作者却在描写该人物时反复用到“新的生路”这一词,表达了一个新青年强烈的热情、上进心与勇气。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矛盾体,涓生口号喊得越是响亮,越表达出了他内心的迷茫、脆弱与不负责任,“新的生路”一词也隐含了为自己的不负责任和失败寻找了一个高尚的借口,侧面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揶揄与反讽。在《长明灯》中也都有相应的体现。

三、人物形象的细节塑造

鲁迅先生在刻画小说人物时,语言文字的运用时常会让读者有一种文中人物或文中人物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感觉,让读者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旁观者,所以更容易引发读者的自我反省。在《彷徨》中他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代表正面却难逃悲剧的现实生活,让人同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时局情态。例如,在《祝福》中对鲁四老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先生虽然对该人物着墨不多,但凭借着极少的语言,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冷酷、顽固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形象。半幅对联中鲁四老爷几次写道:“祥林嫂被劫走……可恶,然而婆婆劫回……合理……”真实地再现了满腹封建礼学,内心却极其冷酷与无情的伪道士形象。

此外,在《祝福》中还成功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善良、纯洁的劳动女性形象,但同时也是受封建礼教残害最严重,命运最惨的典型人物。里面这么一段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字描写,“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木刻似的;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5]这段运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语言简练、质朴,内涵丰富,揭露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从祥林嫂脸上消尽的悲哀神色,再到比人还高的竹竿,且下端还开了裂,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受封建礼教残害的麻木的形象。一个“裂”字的细节刻画,更是生动、传神地为人们展现了一个身体佝偻,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乞讨形象。这些脸部面色、神色、不趁手的开裂竹竿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满,跃然纸上。这些在他的《肥皂》《高老夫子》《离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中都有体现。

四、语言的艺术性

在《彷徨》的小说作品中,鲁迅先生擅长运用文字的描写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增添作品的社会生活气息,艺术手法别具一格。通常在冷漠的情感表达下隐藏有炽热的感情,在热烈的情绪表达中又衬托有清冷,寓热于冷又寓冷于热,作品语言充满了艺术性。例如,在《祝福》的一段文字中,就描写到了过年外面传来的炮竹声音和火药的味道及其火光,整个过年氛围十分热闹,但在这样热闹的场面中,祥林嫂却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站在寒风中乞讨。一群人热闹的烟火和欢笑声和一个人顶着寒风街边乞讨的对比,愈发凸显了祥林嫂的孤独。《在酒楼上》也有类似的描写,如“铅灰色的天,白皑皑的无精打采……微雪又飞舞起来了……”这段句子的描写为吕纬甫出场的状态埋下了伏笔。[6]文中吕纬甫遭遇困境,心中满是苦闷,于是他开始沉沦,借酒浇愁,这段句子的描写为人物的营造了悲凉沉郁的氛围。再如,在《孤独者》中,通过对渲染“静”凸显了魏连朵这一人物的孤独,制造了无声胜似有声的艺术效果。在《伤逝》中通过对子君买狗时的万般喜爱,再到子君离开后狗被扔掉又自己跑回来的描写,用名叫“阿随”的狗将欢乐与悲凉连接起来,引人感慨与深思,物是人非。鲁迅先生通过对环境的文字描写,表现了不同作品人物的心理活动,营造了一种真实、直穿人心的情感艺术效果。同样,在《弟兄》的语句描写中也都有体现。

五、鲜明的写作风格

(一)人物变形中展露艺术真实性

在《伤逝》和《孤独者》中,有这么两段描写:涓生“将真实深深藏在心……用说谎和遗忘做向导”;魏连曼死后,“他在不妥贴的衣冠中……合了眼,闭着嘴……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这些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压力使得人物产生了扭曲的表现。通过变了形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暗讽了当时社会的情形。

(二)简练木刻画般的文字风格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对于祥林嫂形象刻画的文字描写中写道:“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只那眼珠间或一轮……表示他是一个活物。”语句质朴简练,但笔笔都尽显沧桑,字字刻画入骨,让人不由得为祥林嫂的遭遇与苦难感到痛心。此外,在《彷徨》作品集中,也有些回环与反复的简练句子,极具凝定的韵律感。例如,在《伤逝》中有这么一段句子的描写:“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前方桌……这样的靠壁板床。”[7]虽然句式重复单调,实则是作者有意安排,展露了小说中人物凄怆的情感,文字风格颇具艺术美感。

(三)充满着悲凉的现实感

鲁迅先生的《彷徨》作品集中,写作风格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主义精神,极富“悲凉”的氛围。这其中包括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命运的苦难以及凄惨的结局,都无一不烘托出了悲凉的氛围,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与落后的一面。尤其是在鲁迅先生在运用文字描写小说人物心理的流程时,底层人物被现实的压迫的无力感油然而生,尽显悲凉。

六、黑、白色文字的运用与主体情感的映射

鲁迅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先驱人物,其在作品创作时有意将文体与文言语体划分开,十分反感文言文中抽象、晦涩等文字弊病。所以,在他创作的《彷徨》小说集中,呈现了与以往小说完全不同的文字面貌,习惯以简练的白话作为叙事语言。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简洁且有力的白描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彷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鲁迅先生大都以白描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特征的塑造与情节的连接,让读者可以对人物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最经典的就是《祝福》里祥林嫂这一人物的塑造。另一方面是黑白色彩的运用。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人物、环境等色彩运用较为丰富,但是强烈的黑白色对比却是鲁迅先生最常用和钟爱的,这也使得其《彷徨》颇具朴素的韵味。

黑、白色的文字的描绘也侧面描绘了主体的情感。黑色代表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暗含了作者的同情;白色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被批判者,具有辛辣的反讽与揶揄意味。在鲁迅先生创作的《彷徨》作品中,黑白两色时常交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暗示了故事的發展,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在描绘具体的人物时,文字通常言简意赅,但却力透纸背。例如,鲁迅先生作品《孤独者》中的刻画的孤独的魏连殳等较为典型的“黑色”人物,从小说人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其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都透露着一种孤独、叛逆、坚毅的反抗精神,是“精神界的战士”。关于“白色”主要出现在场景的描绘与人物刻画方面,例如,在《祝福》中头扎“白头绳”祥林嫂形象的刻画,以及《示众》中身穿“白色背心”的囚犯暴露在看客的目光下,描绘了“被看”的经典场景。[8]此外,在《彷徨》小说集中还有很多关于人物面色、须发等“白色”的描写,或批判或憎恶,与之前黑色人物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都映射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

七、结语

《彷徨》是鲁迅作品中一部艺术技巧精湛和思想内涵深刻的短篇小说集。在这部作品中的赏析中可以看出鲁迅极强的社会观察力与文学功底,感受到他对社会及国民的关切、对人性黑暗面的讨伐。作品运用简练的语言文字及修辞手法真实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形象,用讽刺、悲剧等写作手法展露了人性的矛盾与扭曲,引发人们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同时,引导人们要保持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推动社会走向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凤.悲剧性文化的艺术分析——探究鲁迅《呐喊》与《彷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21(5).

[2]武子惠.鲁迅小说《彷徨》中的修辞艺术[J].长江丛刊,2019(1).

[3]赵洁.“现代性”视阈下鲁迅的灵魂书写——以《呐喊》《彷徨》为例[J].名作欣赏, 2019(27).

[4]张童.论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意象——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6).

[5]朱文莉, 关乐乐.社会认知视角下《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命名艺术探究[J].新丝路:中旬,2023(2).

[6]范水平,曾巍.论鲁迅小说叙事艺术的嬗变[J].宜春学院学报,2022(11).

[7]张佳滢.“灯下漫笔”:《呐喊》《彷徨》中的“灯”意象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3).

[8]王晓侠.以《呐喊》《彷徨》为例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
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创作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与创造性
病苦·疗救·呼告
试论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新一代(2017年2期)2017-03-28 13:41:42
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青年文学家(2017年2期)2017-02-22 16:30:32
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意境之美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20:47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如何找准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鲁迅小说中的吴方言成分
文教资料(2014年18期)2014-11-13 04:5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