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与创造性

2017-05-09 05:50刘慈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

刘慈航

内容摘要: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于任务特征的描写十分到位,可以说是创造性和传统型兼具。这里所说的传统性,指的是修辞的手法相对低调,而且利用的一定的白描手段,这种描述的模式比较特别。可以说,鲁迅对于小学人物的深度刻画不仅具备其它小说的统一性,同时极富个性。鲁迅主要采用的方式有:第一,对比。第二,同时性勾勒。第三,追溯性。这三种方式具有极佳的表现效果,可以重点突出特殊人物的内外特征。

关键词:鲁迅小说 人物外在特征 传统性 创造性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也多是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类的反映,在鲁迅的小说里,它使用了较为多元化的描述手法以及修辞上的技巧,但是他最拿手的还是拿轻放重的修辞方式以及使人印象深刻的白描。本文探讨了这两种方式表现特征以及表现效果。

一、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

白描手法是鲁迅在小说中对人物外在特征描写表现最多的一种方法[3]。在鲁迅眼里,白描手法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去粉饰”,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勿卖弄,少做作,去粉饰,有真意”,尤其是去粉饰,是鲁迅最重视的一点,鲁迅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在遣词造句上,“去粉饰”应当作为第一个要求。如果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上“去粉饰”了,那么从逻辑上说,整篇小说也就不会给人一种“做作”和“卖弄”的感觉。对于小说语言来讲,如果特定的修辞也“去粉饰”,这种修辞称作“净化修辞”。对于鲁迅小说来讲,这是被突出使用的一种手段,能够获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对此,冯文炳学者就曾评价了这种特别的修辞手段,并且指出,鲁迅的这种语言特征和陶渊明等古人使用的手段比较类似。在造句子的流程中,或者词语的选择中,基本上去掉了不要的东西、无用的词句。冯文炳的这段评价,不仅指出了鲁迅使用“净化修辞”的特点,同时也说明了这种“净化修辞”与大多数“净化修辞”类似,也说明了鲁迅小说的语言方面具有传统型。因此,鲁迅小说中对于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具有传统性,也就不足为怪。

读过鲁迅小说的读者都知道,鲁迅的所有小说之中,在对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方面使用了多种方式。但是只有两种方式使用最多,也是最突出,一是和传统小说一样,在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上,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以及言语,一边将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一边又将人物的性格、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思想特点等间接展示出来。鲁迅先生基本不会直接的刻画一个人的外部特点,同时也不会用较多笔墨去做外在肖像的描述。观察他的作品,基本都是根据人物的实际行为或者挑选一个巧妙的角度去展现人物特殊性。鲁迅先生在现代小说以及相关历史小说里经常这么做。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文内叙事者将人物的外在特征描写出来,这种方式常被鲁迅用在现代小说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之中,而历史小说中几乎不使用这种方式,这种文内叙事者的描写方式,是鲁迅小说中重要的现象之一。对于这两种形式,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里,基本都使用了白描的手段,并且效果明显,净化修辞的方式也用的很多,同样效果明显。

例如我们都知道的《孔乙己》,鲁迅先生有着特别的描写方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并且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从孔乙己的身材、脸色、皱纹、胡子再到穿着和说话的语言,将孔乙己的外在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读者。

再比如,《孤独者》里面,鲁迅先生用特别的方式刻画魏连殳,基本没有粉饰。鲁迅通过直白、直接、通透的方式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特别人物的形象,可谓是活灵活现。还有众所周知的祥林嫂,鲁迅对于她外在特征的描写也采用了白描手法:“五年前花白的头发……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不加任何的粉饰,鲁迅将祥林嫂可怜悲惨的形象通过头发、脸色以及眼神的描写生动的展现给了读者。这些小说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手法都是上文中所说的第二种描写方式即文内叙事者,除了上面所列举的三个例子,还有《伤逝》中对于子君外在特征的描写,《在酒楼上》对于吕纬甫外在特征的描写都是采用了这种描写方式。通过这些例子,读者很容易看书,鲁迅对于小说中这些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小说人物的眼神,二是小说人物的脸面,还有一个是小说人物的形态,尤其是小说人物的脸面,是鲁迅刻画最多的一个方面,这一点通过以上笔者举的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孔乙己、魏连殳、祥林嫂还是子君和吕纬甫,鲁迅在描写这些人物特征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刻画了这些人物的脸面,其中最为精彩也是最有力度的是对人物眼神方面的刻画。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刻画,读者都很容易看书,鲁迅对于小说人物外在特征描写的最主要方法还是白描,运用的修辞也是“净化修辞”,遣词造句上去掉了不需要的东西,也由此人们很容易看出,鲁迅小说中对于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无论是在修辞方面还是语言、行为方面,让人一看就一目了然,传统的小说尤其是一些长篇的白话小说,也有着相似的地方。比如《水浒传》里面生动描写了林冲的特别性格:“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再比如,《红楼梦》里也巧妙的刻画了林黛玉:“举止言谈不俗……风流态度”。以上这两个对于人物的刻画和鲁迅先生的手段略有不同,可以發现基本都是以文内人物的视角出发的方式来描写的,对于林冲的描写是从鲁智深的角度,对于林黛玉的描写是从“众人”的角度,但无论是哪一种角度,与鲁迅的文内叙事者角度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都不是从作者本人的角度,而是从“他人”的角度,因此异曲同工。通过将鲁迅的小说与传统的优秀长篇白话小说如《红楼梦》和《水浒传》的对比中读者很容易看出,鲁迅小说世界中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手法、描写内容以及修辞手法与传统优秀小说具有一致性,这也就说明了鲁迅小说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上具有传统性。

二、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创造性

鲁迅的小说之所以成为现代艺术意识和思想意识的小说,不是仅具有传统性就可以完成的,还离不开创造性。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和思想意识的表现上都具有强烈和鲜明的特点,这也是鲁迅小说和传统小说不同的地方,也是人们能够很快将两者区分开来的特点之一。鲁迅是一个有思想,且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近现代作家,不可能照葫芦画瓢,永远墨守成规,围绕着传统小说的特点进行一成不变的创作。鲁迅有一个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画眼睛”,在小说创作中,尤其是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方面,既遵循了传统小说的白描手法和“净化修辞”手法,但是在遵循这种创作方式的同时,也进行了部分的革新,就是我们所说的“画眼睛”的方式,鲁迅在着力刻画人物时,其实在描述眼睛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所以许多语言描述了眼睛和关联到眼睛的一些事物。这种手段并不是鲁迅先生独创,天下无二的,但是被鲁迅先生用的最多,效果也非常好。在《红楼梦》里,也包含较多的眼睛描写,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林黛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还有《水浒传》中描写武松的眼睛是这样的:一双眼光射寒星。虽然这些对于眼睛的描写也很生动,但是这种修辞手法已经不是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净化修辞”,而是加了“粉饰”,描写的方式也不是白描,而是诗歌,讲究的是对仗工整,因此,这些对于眼睛的描写与鲁迅采用去粉饰的“净化修辞”以及白描手法对于小说人物眼睛的描写就不再具有可比性。而且传统这种描写眼睛的手法,看起来很俗套,放在任何小说人物以及现实人物中都可以,例如前面提到对林黛玉眼睛描写“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除了林黛玉,放在别人青年女性身上也可以,这样也就显得类型化和程式化了,因此也就不能体现唯一性。鲁迅小说就做到了与此不同,并未落入俗套,不仅在对人物眼神以及眼睛采用了去粉饰的“净化修辞”和白描,而且对于人物眼神和眼睛的刻画要比其他外在特征更加深刻和精彩。例如对祥林嫂眼神的描写用“眼珠间或一轮”这样的写法,还有对魏连殳眼神的描写是“两眼在黑气里发光”以及对于子君眼睛的描写是“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鲁迅通过对小说人物的眼神和眼睛进行这样的刻画,不仅将人物的形象生动展现给了读者,同时,这种描写也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例如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魏连殳“两眼在黑气里发光”这样的眼神和眼睛描写手法,并不能运用在所有人物的身上,这也就是鲁迅小说人物眼神与传统小说人物眼神有最大区别的地方。除此之外,鲁迅小说中对于人物外在特描写所采用的“净化修辞”和白描手法,不仅有“画意”,还能表现出一种“诗意”,传统小说对于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也有“诗意”的一部分,但是因为描写的人物本身就带有“诗意”,例如描写林黛玉时用“风流态度”这样的词语和句子,那是因为林黛玉本身就具有诗意、诗情和诗性,但是鲁迅笔下的人物则不一样,无论是祥林嫂、孔乙己还是魏连殳,都呈现出一种病态,但是鲁迅依旧能够通过白描和去粉饰的“净化修辞”描写手法,将小说中的人物“诗意”般呈现给读者,这些都是鲁迅小说人物外在特征与传统小说不一样的地方。上述都是创造性的表现方面。

综上所述,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外在特征不仅与传统小说具有一致性,同时也有自己的个性化魅力,这也就是为什么鲁迅的小说成为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鲁迅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的优点,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完善,通过白描手法和“净化修辞”的手法,将小说世界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创造性
简论新教材下高中阶段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具备创造性的5个特征
培养创造力须先创新教育模式
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必须先创新教育模式
初中生创造性人格与说谎行为的联系:自尊的作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自主·模仿·突破·创造
“让我试一试,我能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