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俊杰
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以白话写小说的第一人。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相当的成熟,而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上,继往开来、领一代风气之先。
关键词:试论;鲁迅小说;艺术成就
在“五四”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以白话写小说的第一人。他的小说一出现,无论是题材、结构还是思想、行文的手法、语言,就以一种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如一道新颖、独特的风景。
一、题材的新颖性
鲁迅一出手,就一改“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为小说题材的局面,而以普通的农民包括广大妇女和新兴的知识者为主要题材,并且在这些为以往文人所鄙弃的人物故事中寄寓了深广的社会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头发的故事》《故乡》《风波》《阿Q正传》《祝福》等都是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鲁迅用一种沉痛的笔调一方面描写了他们的穷困、愚昧,另一方面又对造成中国农民以及农村的这种穷困、落后状况的历史社会根源进行了挖掘。
如在《药》中,鲁迅一方面通过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谴责了农民的愚昧和不觉悟,表达了作者的悲痛;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刽子手的残忍和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从而失败的历史内涵,寄寓了深广的忧愤。而《故乡》则以一种忧伤的抒情笔调表现了广大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欺压下变得麻木,像一个木偶人。在这些描写农民的题材中,鲁迅还把地位更为悲惨的妇女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
和农民一样,社会地位不甚高的下层知识分子,也是鲁迅笔下的主要题材。《狂人日记》《孔乙己》《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都是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
综观鲁迅描写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很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点上,就如法捷耶夫所说:“鲁迅是短篇小说的名手,他善于简短的、清楚地在一些形象中表达一种思想,在一个插曲中表达一种巨大的事变,在某一个别的人物中表达一个典型”。
二、独特的小说结构
矛盾曾说:“在中國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他抛弃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而融进了自己的心灵感受,创造出“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等小说模式。
在《阿Q正传》这篇鲁迅的代表作品中,“看与被看”这种小说模式表现得十分典型。阿Q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在他看未庄男女的时候,他是更多地处于“被看”的地位。
在《祝福》中,当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叼去后,周围的人们看似同情他,而实际上只是以廉价的同情看祥林嫂的痛苦和不幸,并把这作为自己的乐趣。阿毛的故事被听厌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人去看祥林嫂。当祥林嫂要唠叨地说阿毛的故事时,别人就一句话呛住她。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又把“看/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这两种模式融合在一起。“我”先是久别后回到鲁镇,在目睹了鲁四老爷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守旧和听了祥林嫂的不幸后,就又毅然离去,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
另外,还有其他结构形式,如《狂人日记》以十三则零乱的日记构成,《鸭的喜剧》又采取散文体等。
三、表现手法多姿多彩
“采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论方法,即“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个被茅盾称为“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的典型形象,一经在文坛上出现,就给人一种其形象无处不在的感觉,似乎人人都有那么一点“阿Q”。鲁迅就以这种典型化方法达到了他“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从而也使这一形象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典型。
“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鲁迅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就是用这种“画眼睛”的方法,鲁迅塑造了许多典型形象。在《祝福》中,她这样描写祥林嫂:“五年前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在这里,正是通过眼睛,我们看到了祥林嫂悲惨、凄凉的一生。另外,如赵七爷的辫子,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孔乙己的长衫,七大人玩“屁塞”等都是这种手法的绝妙运用。通过这些不同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和性格。因为,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
其他还有白描、幻觉、潜意识等手法,都被作者灵活地运用于他的作品中,从而塑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有助于思想的表达。在具体的叙述中,又或倒叙,或顺叙,或用第三人称,或用第一人称,或单线发展,或日记体,或速写体,形成一种纷繁婆娑、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
四、语言简洁、洗练、生动、峭拔
在小说的语言方面,鲁迅说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正是这种创作小说的语言理念,造成了鲁迅小说在语言方面简洁洗练、生动、峭拔的特色。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读不到过多的描述性语言,而以这些概括性极强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在融化西方语言、吸收中国古文简约语言的基础上,以生动传神的口语入文,形成自己的特色。
“思想消遣的佳境,与其说包含于题材中毋宁说体现于作者如何将题材装束打扮起来的技巧之中”。鲁迅的小说,无论是题材、结构、表现手法还是语言,都恰切地体现了这一审美观点。而且不论是题材、结构、表现手法还是语言,都形成了鲁迅自己的风格。所以在论及《呐喊》和《彷徨》时,严家炎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