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情境式主问题 让阅读走向深入

2023-12-28 05:16:27潘景
求知导刊 2023年29期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

摘 要: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乙卷现代文阅读文本之一是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其是书信体,讲究对象意识,情感细腻动人。文章以此为教学案例,具体论述如何设计情景式主问题,从而使语文阅读走向深入。教师可以人物身份为切入口,创设情境,设计主问题,同时精心设计问题链,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感受萧红作为进步作家对战士,以及作为姐姐对弟弟的复杂情感,使学生由表及里、纵向深入地明确人物身份,拓展思维,深入探究文本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情境式主问题;阅读;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潘景(1988—),女,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余映潮提出了主问题的概念,主问题指的是文本的重要问题、核心问题,而精心设计的主问题能替代一连串的零碎问题。他指出主问题的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美的提问来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1] 。主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文本特征,契合文本核心,也要层层深入,逐步推进。教师应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同时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引领学生解决主问题,深入解读文本。

一、依托情境设计主问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是书信体,而书信讲究对象意识,因而,笔者以标题中的“弟弟”一词为突破口,设计主问题,创设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收信人的身份,深入解读文本。笔者设置的情境任务如下:哈尔滨市萧红中学为了纪念“九一八”而进行了系列推送,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一文入选,有同学建议将“弟弟”改为“张秀珂战士”(萧红弟弟名称),一为明确革命战士的身份,缅怀革命先烈;二因信中多次提到“战士”,更符合文本内容与人物身份,且为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而发表,更有力量,更激励人心,你怎么看?

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契合文本内容、符合文体特征的情境,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铺设台阶,层层深入设计子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环环相扣、有序衔接的原则,即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问题,让学生逐层挖掘,使其在有序衔接中形成完整的学习思路[2]。铺设台阶,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可提升问题的思维含量,促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子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主问题。

(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了解萧红其人.

笔者通过展示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萧红如何以笔为戈、以纸为戎,一步步成长为中国优秀的文艺女战士:她曾参加中共党员组织的赈灾画展,在抗日演出团体中担任演员,其创作的《跋涉》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赞扬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抗争,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等。通过学习背景资料,学生可明确萧红其人为进步女作家。

(二)按照时间或地点顺序,梳理姐弟间的故事

《“九一八”致弟弟书》按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来行文,笔者以时间与地点的变化为切入点设计子问题。

1.离家(“我”离开关东)

离开家向南大道上奔去,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

——通过“满铺着雪”“无边”可以感受到“我”此次出走前途未卜。

你连招呼都不招呼,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对于“我”的出走,弟弟当时太小还不理解,通过资料也可看出弟弟并不认同姐姐的行为。

资料链接: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所受的熏陶教育不同,思想上逐渐产生了距离。我对萧红有些事情就不能完全理解了…… (摘自《回忆我的姐姐萧红》)

2.六七年后

“我”: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

弟弟: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资料链接:伪满洲国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

——六七年后,生活在伪满洲国的弟弟内心苦闷彷徨,意识开始转变,而“我”觉得他还只是个孩子,觉得他的转变有些新奇,并未深究。

而后你追到我最先住的那地方,去找我。

说为着我在那地方,才转学也到那地方来念书。

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通過“也就”“飘飘荡荡的”“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等可以感受到,“我”一路向南,其实是被裹挟着走的,对未来一片茫然;而通过“追”“转学”等可以看出,弟弟在追寻“我”的脚步,开始踏上“我”走的那条路。

3.东京

弟弟在东京留学,“我”也去东京,但相见不成。

但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一个国度的人了……直接地找你,怕与你有什么不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洲国选派留学生赴日,安排他们进入相关的学校和机构进行定向培养,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技术的同时,给他们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华政策服务。萧红的弟弟也在其中,作为留学生,他在日本经常被当作“亡国奴”,这样的屈辱经历让弟弟的思想、行动开始发生转变。东京成为弟弟成长的转折点。

4.上海

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

——和弟弟一样的漂泊青年为了理想,为了国家,愿意吃生活的各种苦,“我”为其未来而担忧的同时,更对他们肃然起敬。这里的称谓是“你们”,这是一群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抗日青年。

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

——“笑着”可以看出弟弟已经成长为一名战士,更体现了他们知道自己的选择并甘于为之奉献,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5.“七七”事变后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弟弟经历了从一开始对“我”的不理解,到逐渐追随“我”的脚步,再到开始完全有了自己主见的变化过程。从“很快你就决定了”“到……去”“做……去”,可见,弟弟开始走出了自己的路,坚定而执着。

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

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当时的青年,为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奔走各地,甚至抵达前线为国效力,他们是积极勇毅而又坚强刚健的。

萧红作为进步女作家,对自己所选的路以及“引诱”弟弟所走的路,一度怀疑、迷失、恍惚。从之前弟弟到上海来找“我”时,“我”表现出“慌乱”“忧郁”到此时“开心极了”,萧红的心态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看到了这样一群战士为祖国效力,为民族振兴奉献力量,他们年轻而快乐,就像看到了弟弟以及新生代战士的成长,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在你,在我,在你们,相信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我”很“放心”,“我”把你忘了,但“我”记住了他们,因为你就是他们,他们就是你。至此,萧红在认同弟弟的同时也认同了自己所选的道路。至此,弟弟的身份明确——战士。

(三)感受作品的反向力量

《“九一八”致弟弟书》除了体现萧红的思想转变、弟弟的行动越来越坚定的过程,还体现了“我们”都走上革命的道路,有一股强大的反向力量——在“我”把你忘了之后,是“我”对你的无限深情,是萧红作为姐姐对弟弟的浓浓亲情。

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品读结尾部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前文让人感受到了一位充满理性的进步女作家对一个少年成长为一名战士的欣慰与欢喜,字里行间体现了萧红对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和炽热的家国情怀。而结尾部分的文字让人为之动容。从那次见面后,弟弟再也没有音讯,“我”开始怀疑自己,认为是自己“引诱”了弟弟,让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在这“九一八”的特殊日子里,思念的潮水再次决堤,这里的“我”不仅仅是一位女战士,还是一个无限挂念弟弟的姐姐。

笔者让学生再读一读文中作为姐姐的“我”写给弟弟的信,品读其中蕴含的情感。

“空话”:所以我回你的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

等待: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因为我在猜想,你如果来,你一定要早来的。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

矛盾: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仍旧是苍白不健康,看你读书、行路,一切都是勉强支持。精神是好的,体力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

在这样家常的“空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姐弟情深;在东京那次的等待中,我们可以咀嚼姐姐内心的波动;在对弟弟身体状况与其行事的矛盾纠结中,我们可以体味姐姐的煎熬。

作为进步作家,萧红为弟弟以及这一类青年的成长感到开心,为弟弟成长为一位战士而欣喜。但作为姐姐,她不希望弟弟以身涉险,对其未来充满牵挂和担忧,体现了作为姐姐的萧红只愿自己的亲人能快乐和健康,不求弟弟能建功立业。对于那位战士,“我”希望他只是我的弟弟而不是任何其他身份。

这两股力量在文中是交织在一起的,时而理性,时而感性,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柔情无限,萧红一直处在痛苦与矛盾中,所以才有了结尾的“以遣胸中忧闷”。这种忧闷伴随萧红多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病榻上的她,写这样一封无法寄出的书信来寄托自己的一腔深情。

(四)这样的反向力量是否弱化了作品的情感内涵?

资料链接:

1.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摘自《给妻子志兰的信》)

2.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摘自《赵一曼致幼子的绝笔信》)

人们心目中的革命烈士都是大无畏、无牵无挂的,是钢铁般的存在,能为了家国而慷慨赴死。但以上两段书信却表现了战士对家人的无限挂念与不舍,尽显柔情。其实,亲缘情感恰恰是真实的生命状态,是活生生的“这一个”,战士越不舍,越纠结矛盾,越显得其为国而舍家的可贵,越能体现他们的高尚情怀。

漫漫生死长河,挡不住姐弟情深。姐弟情深与革命初心交织融合在一起,强化了作品的情感内涵,这正是这封书信的魅力所在。文学不同于历史或其他,革命文学除了炮火纷飞的战争场景、大义凛然的战士,还有个体的真实生命。他们有火热的灵魂,也曾纠结矛盾过,但最终毅然选择了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了解他们全部的生命状态,读者才能看到其柔软的一面,有一种疼痛感,理解其也是普通人,从而与之共情。

此外,两种力量的反向拉扯形成作品的情感张力。反向力量越大,张力越大,给人的情感冲击越强烈。

至此,弟弟的身份再次明确:弟弟—战士—弟弟。

三、参考答案

而对于一开始提出的主问题——推文需要改名字吗?答案是开放式的。

同意将“弟弟”改为“张秀珂战士”。理由如下:

1.体现收信人的身份:明确革命战士身份,缅怀革命先烈;文中弟弟的身份最终是一名戰士。体现作者身份:改为《“九一八”致张秀珂战士》体现了进步女作家萧红写给作为战士的弟弟的书信。

2.信中展示的是弟弟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的历程,同时“张秀珂”代表千千万万的中国新生代战士,更符合文本内容与主题。

3.为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而推送,以“战士”为名,更加激励人心。

4.作为标题更吸引人,更有力量。

不同意将“弟弟”改为“张秀珂战士”。理由如下:

1.我们的革命战士中,有一些是无名英雄,是千千万万家庭的一员。“弟弟”是萧红作为姐姐对其的称呼,文本中多次提及。

2.文中多次描述姐姐对弟弟的担忧、不舍、矛盾,透露出浓浓的亲情,书信结尾“愿快乐和健康”,也是姐姐对弟弟由衷的期望;那难以割舍的亲情,那种矛盾与纠结,更有冲击力,能够深化文章主题。

3.为纪念“九一八”事件爆发而推送,“弟弟”一词更易引起共鸣,我们的革命战士不仅仅是萧红的弟弟,也是更多人的弟弟、丈夫、父亲等。文章写于1941年9月,身患重病的萧红在病榻上写下给弟弟张秀珂的信。这是一封充满牵挂、满载回忆的临别信,因此“弟弟”一词更合适。

结语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弟弟”的身份展开,贴合书信的对象意识。笔者以一个主问题式的情境为核心,带领学生品读文本,解决主问题,深入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主问题能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维发展,关键在于问题链的设计,因为即使有了合理的主问题,若没有符合逻辑和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链,教学仍有可能陷入无序状态,出现“碎问碎答”现象[3]。笔者围绕主问题逐层设计问题链,避免了教学的零碎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一根线上,且逐渐深入。此外,以情境任务为依托设计主问题,还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46.

储丽,徐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连锁问题设计途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13):23-25.

徐湘龙.主问题的设计与思考: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2(11):60-67.

猜你喜欢
阅读语文教学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2:30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7:51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9:29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