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思政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之一,思政课教師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纵观学生的成长历程,初中三年是引导学生塑造三观的关键阶段,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稳步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让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的关键时期。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衔接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初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初中思政课;教学衔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兰州市教师个人课题“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初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LZ[2022]GR168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月娥(1993—),女,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承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命[1],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学过程要充分适应和促进学生在各阶段的成长、提升与发展需求,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统筹一体化建设,加强思政课育人实效。各个学段的思政教育既要体现层次性,又要体现关联性和渐进性,遵循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递进化要求。思政课教学在不同学段可加深不可重复,可有效灌输不可低效无趣,必须在一体化教学基础上划分教学内容中的重复内容、加深内容、新授内容,让学生保持甚至是提升对思政课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循序渐进,既要衔接起上一学段的学习,又要保障本学段的基本学习,还要兼顾到下一学段更深入的学习。
一、初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问题
(一)教学衔接的内容不到位
由于不同学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大中小思政课教材服务于各自学段的教学,因此,教师需要研究不同学段的教材,以增强教学的连贯性。以小学至高中思政教材为例:六年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册,教材内容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向外辐射展开,涉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探究社会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共6册,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向学校、家庭、社会和国家辐射,在小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主动与老师、同学和父母沟通,主动亲近社会,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难度和理论性与小学教材相比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共有4册,不论是教材的结构还是教学内容都比初中更加系统和深刻。由于不同学段教材在具体内容和难易程度上存在较大跨越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若未考虑学生在该学段的实际生活,也未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进行规划,将导致学生进入下个学段后表现出较强的不适应。
(二)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缺失
教学目标统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要做到一体化设计,既要体现学科素养,又要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教学过程既要有课程总目标,又要有学段分目标,还应有整体推进的三维目标。小学、初中思政课教材没有很强的知识要求,侧重于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德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重中之重,但是知识与能力目标也不可偏废,毕竟必备的知识也是为能力和思想服务的。而且随着学段的提高,知识目标也在提升,如果学生在低学段未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对于更高学段的知识理解与思维培养也是不利的。低学段的思政课若流于形式,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政课停留在一个较为浅显的认知阶段;而高学段思政课的难度有所增加,专业性和理论性增强,学生便会无所适从。高学段思政教材具有较强的知识要求,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一体化设计不充分,就会导致教学衔接困难,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在纵观整个学段和把握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要求的基础和原则之上,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
(三)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待调整
小学侧重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侧重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侧重开展常识性学习[3],教师应注意是“侧重”而不是“只注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阶段个别教师和家长只看重学生的启蒙教育,期望学生能够快乐成长,却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而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成人成才的巨大压力,个别教师和家长则只关注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成绩提升,忽略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学生思想的形成。这就会造成两种尴尬局面:一是学生步入初中很难适应,跟不上教学的脚步,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学生与家长持续爆发矛盾;二是学生刻苦学习后顺利步入大学,但进入大学后迅速“躺平”,拒绝努力,开始厌学,殊不知学习才真正开始。所以,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调整,家长的教育方法也要调整。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可单一化,也不可绝对化。对于不同学段、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同时要考虑到相邻学段的教学方法的衔接,需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有层次,避免纯知识或纯感受式的教学,教师应尽力打造体验式、互动式、情境式的思政课堂,增加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互动性和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分享、学习与体验的平台,衔接个人、学校、家庭与社会,让学生不仅对思政课感兴趣,更对国家与社会感兴趣,关心课堂与学习,更关心朋友与家人。
(四)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不足
在目前的初中思政课教学衔接中,教学资源缺乏共享机制,部分优质课程资源尤其是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无法传播交流。同时,已有的资源共享平台需完善,资源共享不应限于本校、合作学校或者有联合教学活动的学校。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同行的优质资源,但因培训的机会、时间有限,能够获得共享资源的机会少之又少。不仅是同一学段,不同学段之间资源的共享更是缺乏相关渠道,这对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是极为不利的。
(五)教师队伍的交流断层
教师之间的交流应该是“日常化”而不是“培训化”,教师对培训内容的吸收与实践,应该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及后续的反馈中,而不是在完成培训任务的过程中。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思政课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的教学策略、研究倾向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学思政课注重方向引领和启蒙教育;初中思政课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成长需要;高中思政课学习的容量和难度大幅增加,知识点的专业性和学科特性逐渐凸显。教师跨学段交流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思政课教师需要与其他学段的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二、初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对策
(一)拓展教材体系之外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要在当前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挖掘资源、找寻方法,增强教学衔接的可行性,创新教学衔接的具体方法。时代新人的培养要结合时代的新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青春期是学生的“拔节孕穗期”,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和生活体验的需求都在不断提升,所以思政课教学必须在思政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教学内容,比如说后一学段的内容、关联学科的知识、红色文化等。教师应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整体规划一体化课程目标,突出思政课教学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初中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接下了立德树人的接力任务,就要把时代的接力棒顺利传递下去。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初中生在“拔节孕穗期”健康成长。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因素。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一线教师务必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和追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5]。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要求自身。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在心中厚植家国情怀,有初心、有恒心,有方向、有动力,有一颗将学生培养成才的真心;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开放思维,要有世界眼光;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在加强自我约束的同时恪守底线,有道德、懂法律,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传递正能量,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最后,思政课教师要用正向的个性与魅力指引学生,做好表率。思政课教师要探索教学衔接的必由之路,反复研究不同学段的教材、课标,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研讨交流
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研讨交流,尤其是加强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研讨交流尤为重要。研讨和培训一定要避免两个问题:一是研讨范围过大、人数过多,研讨效果不够明显;二是研讨交流以线上的形式居多,且占用教师的教学时间,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研讨交流的形式主义现象。据此,笔者建议:第一,加强相邻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的研讨交流。相邻学段的教师沟通教学上的问题更容易,面对的学生也具备更多的相似性,在教学实践中也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样一来,研讨人数精确,切口更小,也更加容易取得成效,形成可以广泛推行的方法与模式。第二,侧重实地研讨交流,避开教师的教学时间。教师在学校面临备课、上课、作业反馈、与学生沟通、联系家长等工作任务,如果研讨交流选在此时间段且采用线上的形式,很有可能造成教师只挂名不参与的结果,成效甚微。虽然不可否认网络研讨交流的便捷性,但是成功有效的网络研讨交流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硬件设施保障。由于各校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分配不均衡,因此不宜为了方便而频繁采用线上的形式,从而影响研讨交流的效果。
(四)促进不同学段学生的研学交流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对于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这些文件都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指引。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之间的研学交流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更有效,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研学旅行的内容可以涉及各个学科、各个方面,方式也可多样化、人文化。目前,家長对研学旅行的认知程度和认可程度普遍不高,研学旅行的普及率较低,在一些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研学旅行更是发挥不了作用。当前的思政课研学旅行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研学旅行需要政府与社会更多的支持与理解;二是研学旅行的专业团队建设尚待完善;三是家长对于研学的认知仍需加强,家校共育才是未来教育的方向。研学实践不仅要辅助学校完成教育目标,更要促进学生成长、加强核心素养。
(五)完善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推动思政课建设,解决教学衔接的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相对完善,但是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资源共享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针对一体化设计的资源共享平台更显不足,个别平台流于形式。通过建设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保护教师个人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给同行提供借鉴和学习的机会,汇集各个学段、各个方面的思政课案例、思政专题、培养方案、特色教学资源、一体化实践案例等内容,可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资源支持,为思政课建设的研究提供平台支持,为教学衔接的实践提供参考。
三、总结
教育是具有延续性的,教学衔接可为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成长发展过程服务。初中思政课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在思政课堂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保持步入初中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其未来进入高中的学习素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增强初中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白秀.《道德与法治》教材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7):82-83.
人民日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