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汪丹
【摘 要】以贵州省遵义市土坪镇一所小规模农村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并收集数据,发现当前部分农村小学劳动教学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偏狭,劳动课程被边缘化和占用,劳动教育的师资短缺,劳动教育缺乏有效评价。基于此,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建议:启发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教育观念,家校合作支持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建构劳动教育实施的资源支持系统,完善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农村小学 劳动教育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7-07-06
一、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政策层面有力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学术界也广泛关注劳动教育,研究者纷纷从劳动教育的内涵、课程、师资、实践、评价方面展开研究。
在劳动教育内涵方面,《教育大辞典》认为劳动教育是教授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掌握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的教育活动。[1]柳夕浪指出“劳动教育是为了劳动(者)的教育,反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2]。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五育并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研究者聚焦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制度管理等方面。从课程设计来看,杨浪浪等人根据劳动教育目标与主题课程群,系统设计了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3]丁志健等人梳理了不同文化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及其在劳动教育中的功能。[4]从课程实施来看,张荣晋提出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积极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5]于雅等人认为劳动教育实施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因材施教。[6]从制度管理来看,郑程月等人指出推进教育法律法規的修订,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指引。[7]张随学提出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规章制度,严格管理。[8]
在劳动教育师资方面,薛维学等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9]张航提出农村小学可以先培养高年级学生成为劳动教育“小老师”,再由“小老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10]王飞提议将现有的劳动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劳动模范、知名工匠等纳入劳动教育教师队伍。[11]
在劳动教育实践方面,胡赟赟提出劳动教育日常化,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每日安排的常规劳动工作,以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12]江潮提出开展班级活动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升学生劳动素质。[13]
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冯刚等人提出要树立以获得感为核心的评价导向,从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四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14]何云峰等人提出完善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学案记录,在综合素质评定中加大劳动素养的比重。[15]
已有研究从多个方面对劳动教育展开探讨,但大多数成果偏向于思辨性研究,实证调查较少。本研究以遵义市土坪镇T小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从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出发,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态度、实践及评价展开分析,最后提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别面向学生和教师发放问卷。学生问卷包含劳动教育的观念、态度、能力和实践四个维度,其中观念维度有2道题目,如“你对劳动的认识”;态度维度有4道题目,如“你是否愿意参加劳动”;能力维度有2道题目,如“经过劳动教育,你掌控了哪些技能”;实践维度有3道题目,如“学校的劳动实践状况如何”。教师问卷包含劳动教育的观念、态度、实施和评价四个维度,其中观念维度有1道题目,即“你认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是什么”;态度维度有2道题目,如“你是否愿意承担劳动课教学任务”;实施维度有5道题目,如“劳动课程的实践情况”;评价维度有3道题目,如“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
(二)样本情况
本研究以五、六年级的学生和各科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向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发放50份问卷,共回收96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6.0%,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
向教师发放40份问卷,回收3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2.5%,样本情况见表2。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劳动教育认知分析
1.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学生对劳动的具体认识情况如表3所示,分别有83.3%与82.3%的学生认为种庄稼与种菜是劳动,62.5%和69.8%的学生认为饲养小动物和打扫卫生是劳动,只有32.3%、28.1%和25.0%的学生分别认为做手工、在办公室办公和科学研究是劳动,仅有9.4%的学生认为这些行为都属于劳动。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更愿意把体力劳动视为劳动,把脑力劳动视为非劳动,可见部分小学生对劳动范畴的认知较狭隘。
在小学生对学校劳动的认识方面,有69.8%的小学生认为学校内的劳动不只是值日和大扫除,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对于学校劳动的认识比较模糊。
2.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教师对劳动教育目的的具体认识情况如表4所示,所有教师都认为劳动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97.3%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94.6%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观察力、创造力,帮助学生增强体质、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等。还有83.8%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劳动教育态度分析
1.劳动教育的情感倾向
师生对劳动教育的情感倾向如表5所示。在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情感倾向中,分别有12.5%和67.7%的学生“非常愿意”和“愿意”参加劳动,可见大多数小学生不排斥劳动,愿意参加劳动。而对于“是否愿意上劳动教育课”,分别有14.6%、54.2%和27.1%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比较愿意”和“一般愿意”上劳动教育课,由此可知,绝大部分小学生愿意上劳动教育课。在教师关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中,所有教师都认为劳动教育十分必要。因此,学生和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情感倾向都比较积极。
2.劳动的行为倾向
师生对劳动的行为倾向如表6所示。在学生对劳动的行为倾向中,从“不参与劳动的原因”来看,占比较高的原因包括“学习任务太重,没有时间”和“不会做”,分别占32.3%和27.1%。可见,大部分学生不参与劳动,是因为学业负担较重及缺乏劳动技能。从“不愿上劳动课的原因”来看,“没有喜欢的内容”“生活中用不到”和“没实践,不理解”占比较高,分别占34.4%、21.9%和29.2%。由此可知,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缺乏个性化与生活化,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在教师对劳动的行为倾向中,对于是否愿意承担劳动课的教学任务,超过97%的教师选择愿意,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对劳动的行为倾向是积极的。
(三)劳动教育实践分析
1.学生的劳动能力
学生的劳动能力调查情况如表7所示。在“习得劳动技能的途径”中,分别有64.6%和65.6%的学生主要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和“父母教导”习得劳动技能。通过“劳动技术课堂”和“自己查找学习”习得劳动技能的小学生人数也不少,各占41.7%。可见,小学生习得劳动技能的途径多样,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和劳动技术课堂对于小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起到较显著的作用。在“通过学校劳动教育掌握了哪些技能”中,分别有65.6%和61.5%的小學生认为通过学校的劳动教育学会了种菜和手工制作,还有37.5%的学生学会了种花,说明学校的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卓有成效。
2.劳动课程实施情况
学生问卷、教师问卷的劳动课程实施情况如表8所示。
在“劳动课程被占用情况”调查中,62.5%的学生认为劳动课偶尔被占用,32.3%的学生认为劳动课经常被占用。在“学校劳动实践频率”方面,78.1%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天都有劳动活动,74.0%的学生认为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以上劳动实践活动,有11.5%的学生表示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以上的镇里义务劳动。
在“劳动课程开设情况”方面,64.9%的教师表示每周一课时,平时正常上课,临近期末考试劳动课会被其他课程占用。在“劳动课程内容”方面,分别有91.9%和89.2%的教师表示学校劳动课程内容有生活技能类和拓展类,67.6%的教师表示学校的劳动课程内容有手工类,45.9%的教师选择了“传统的种植养殖类”。选择农业技术类劳动和创意类劳动的不多,分别占18.9%和27.0%。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对生活技能类劳动、拓展类劳动、手工类劳动、传统种植养殖类劳动较重视,而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创意类劳动和农业技术类劳动涉及较少。
3.劳动教育师资
劳动教育师资方面的调查情况如表9所示,73.0%的教师表示劳动课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表明大多数劳动课的教师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只有少部分劳动课有专职教师。
4.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实践活动方面的调查情况如表10所示,83.8%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较为单一;54.1%的教师表示劳动实践活动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进行,仅有10.8%的教师表示劳动实践活动会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进行。这说明学校的劳动实践场地不足,活动较为单一。
(四)劳动教育评价分析
劳动教育的评价方面调查情况如表11所示。关于学生劳动情况评价的主体,89.2%的教师认为应由教师进行评价,83.8%的教师选择了家长作为评价主体,说明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劳动情况评价的主要人员,学生本人和同学也参与劳动评价,但仍以教师和家长为主。关于教师何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情况,64.9%的教师选择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和结束后都进行评价。从教师采用的评价方法来看,75.7%的教师采用口头表扬来鼓励学生,24.3%的教师选择将平时的劳动情况作为期末考核加分项。
四、部分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农村学生及家长忽视劳动教育
部分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无法有效实施的首要原因在于一些小学生及其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忽视。一方面,部分农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劳动和学校劳动的理解比较狭窄,大部分小学生认为体力劳动才是劳动,还有部分小学生认为学校劳动只是值日和大扫除。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劳动教育。本次调查有43.8%的学生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对他们的陪伴和教育不足,一些祖辈容易溺爱孩子,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劳动素养发展缓慢。另外,部分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阻碍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二)部分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资源不足
劳动教育资源不足也是导致部分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虽然每周有一课时的劳动课,但一些学校将它看作是“副课”,在临近期末考试时劳动课往往会被其他“主课”占用。此外,其课程内容也比较单薄,主要涉及生活技能类劳动、拓展类劳动和手工类劳动,而对于农业技术类劳动与创意类劳动等涉及较少。其次,在师资安排方面,劳动课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没有劳动教育的经验,从而导致劳动教育难以有效实施。最后,在劳动教育设施的投入方面,部分农村小学更愿意将有限资源投入到“主科”考试科目的教学中,而不愿投入到劳动教育中。
(三)考评机制的负面影响
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未受到足够重视,这与考评机制有关。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家长希望孩子多花时间学习,获得好成绩。一些学校也重点关注学生成绩,忽视劳动教育,学生因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不得不放弃劳动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作为新兴课程缺乏有效评价机制,评价容易流于形式。例如在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教师只采用口头表扬的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只有24.3%的教师将平时劳动情况记下来作为期末考核的加分项。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说明评价方式具有随意性,缺乏多样性。
五、开展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启发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教育观念
学校应加强劳动思想教育,整体建构劳动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具体方法有:第一,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加强对小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例如通过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相关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明白只有劳动才能推动社会发展。第二,加强榜样示范,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在劳动课上,邀请家长进行示范性教学,让学生知道家长的劳动能力来源于日常的劳动积累。同时将劳动态度、行为积极的学生设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向其学习,以此来加强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家校合作支持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学校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懂劳动的现象,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对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实践,让学生亲历劳动,提升育人实效性。另一方面,家长要意识到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明白孩子的成长应追求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孩子在家里劳动,同时与学校合作,支持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三)建构劳动教育实施的资源支持系统
1.保证劳动教育课时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享有同等地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因此农村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必须以此课时量为基础,保证劳动课的上课时间,不得随意占用劳动课程时间,并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校内的劳动实践活动基地等场所对学生进行各类有意义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习得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2.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应适应学生的日常生活,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劳动参与意识和增强劳动观念。一是可以与村委合作,每周组织学生捡垃圾、打扫道路,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同时带动当地村民自觉保护环境。二是利用校内外资源创设乡土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调查自己的成长环境,如调查自家房屋前后种植的植物和家乡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三是农村学生在日常劳动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可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引导他们发挥创意解决问题。
3.拓展劳动教育形式
拓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目前,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形式较单一,需要进一步拓展。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具,制作课件,融入声、色、形丰富的教学视频,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并掌握教学内容。二是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等。三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活动中,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四是与办学理念相似的城市学校结成联盟,相互学习,共享资源。
4.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育
师资水平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与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聘请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任教。第二,学校广泛吸纳劳动模范、知名工匠为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第三,加强在职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观摩指导、外派教师学习等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16]此外,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讲座和竞赛,采取“理论专家+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的队伍建设办法,提高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17]
5.挖掘农村劳动教育资源
在农村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保障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县为单位,整合各方力量,结合区域特点,建立大型综合实践基地,由教育行政部門统一管理,分批组织实践基地内的各学校开展实践活动。第二,要争取社会支持。农村小学可与有资质的企业或基地达成长期合作,确保将合适的土地、山林、牧场等作为实践基地。第三,学校可以与村镇合作,规划设计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四)完善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方式
目前一些学校和家长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原因之一为评价方式不够完善。因此需要改革不规范的评价标准,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首先,规范教师在劳动教学方面的评价,农村小学应该根据劳动教育教学文件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劳动教育教学评估准则,具体应包含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劳动教育课堂的设计工作、劳动教育课堂的执行工作,以及在教学之后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指导的工作等,并把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联系起来,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热情。其次,对于学生的劳动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推进提供支持。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劳动实践的结果,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案,运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劳动的频次、劳动态度、劳动效果等进行评价[18],从而提升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柳夕浪.全面準确地把握劳动教育内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4):9.
[3]杨浪浪,陈燕.75年坚持“爱劳动”:造就本土化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J].中小学管理,2020(4):15-18.
[4]丁志健,潘乐.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05-106.
[5]张荣晋.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原因、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观察,2020,9(35):43-45.
[6]于雅,邓宏宝.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与途径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19(12):21-25.
[7]郑程月,王帅.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5):14-18.
[8]张随学.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9(26):13-15.
[9]薛维学,夏长春,杜世碧.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现状及对策[J].中国教师,2019(2):69-71.
[10]张航.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究[J].教育观察,2020,9(35):49-51.
[11]王飞.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来源、素养结构与提升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2):19-22.
[12]胡赟赟.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22-24.
[13]江潮.当代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桂林市五所小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30,31.
[14]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15]何云峰,宗爱东.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年学报,2019(1):6-11.
[16]孙荧荧.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探究[J].教育观察,2020,9(7):88-89,95.
[17]王林华,孙锦明,万文涛,等.乡土化、项目化、常态化:一所山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人民教育,2019(3/4):74-77.
[18]张洁.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来自长沙市望城区三所小学的调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74.
刘阳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从事教师教育研究;汪丹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从事小学教育研究(重庆 400065);*通讯作者,E-mail:liuyang0840113@163.com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研究”(2022NDQN58);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乡村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K22YY216702);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教育预防返贫长效机制研究”(JDKT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