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
摘 要: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拓宽了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需要通过研读教材、关联生活找准“跨点”,创设跨学科学习任务情境;需要提取“素养导向”“实践活动”的要点,确定任务设置的目标,形成序列化任务群,搭建跨学科学习任务框架;需要把握“典型语言实践活动”“跨越多个学科的多种学习样态”的落点,在活动中体现语文性和综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引入,拓宽了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需要“贴地而行”,先要找准“跨点”创设任务情境,然后提取“要点”搭建任务框架,接下来把握“落点”保障任务实施。
一、找准“跨点”,创设跨学科学习任务情境
“跨点”,通俗地说,就是学习任务主题。找准“跨点”,据此创设跨学科任务情境,是实施跨学科学习的前提。跨学科学习的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常生活、科技进步等诸多方面。
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时,可以通过研读教材和关联生活找准“跨点”,创设跨学科学习任务情境。
(一)研读教材找“跨点”
跨学科学习需体现语文本位。研读教材找“跨点”,是创设跨学科学习任务情境的第一步。教师需要深入解读单元语文要素、人文主题、课文内容、课后习题、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教材资源,寻找关键要素,思考语言实践活动的方式,以及与其他学科共通的思维、审美、文化等的融合点,创设相对真实的体验情境。 例如,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课后有一道“选做题”,要求学生“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练笔掌握《月光曲》第9自然段联想的写作方法。由此,教师结合学校特色课程,创设了“招募校园音乐小主播”的学习任务情境:
同学们,学校午间休闲课程“周老师带你听音乐”现在要面向六年级学生招募小助手。我们可以每人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音乐或一个音乐片段,并搜集相关资料向大家介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享自己的听后感受,录制成音频参加评比。通过评选,你就有可能成为校园“音乐小主播”。
研读教材后,依据课后习题找“跨点”,指引学生联结语文、音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做音乐小主播”的真实学习任务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录制音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享自己的听后感受,强化了语言表达与交流体验。
再如,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课后有与剧本相关的“阅读链接”。研读教材后,教师创设举办“课本剧表演会”的学习任务情境,让学生联结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查阅资料、改编剧本、分头磨戏、表演剧本,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获得了很好的学习体验。
(二)关联生活找“跨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2]
跨学科学习尤其关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勾连,在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求“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3];第二学段,要求“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4]等;第三学段,要求“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未来的生活”[5]等。
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跨学科学习应努力建构学校内外、课堂内外学科间融合的学习场景,把学生的“学习场”变成“生活场”,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就以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为例,了解文章内容之后,整个年级组创设“传统游戏推介会”情境,开展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等活动,让学生沉浸于传统游戏情境中,穿行于语文、体育、劳动、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搜集與传统游戏相关的资料,在学做、学玩传统游戏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此外,我们还尝试将校外丰富的社会资源纳入跨学科学习视野。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乡村,这里既有全国第二大灯具市场、华东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有新型农业产业园、新农村建设等示范基地。学校创造性地将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熟悉的场景资源转化成独特的教育教学资源:校内,结合校园研创节或艺术节,创设“我是家乡代言人”情境,让学生打通美术、劳动、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界限,现身真实场景,以各种方式推介自己熟悉的灯具城、农贸市场、美食一条街、美丽乡村;在校外活动基地,创设“我做讲解员”等情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游客介绍安基、杏塘新农村,以丰富的生活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二、提取“要点”,搭建跨学科学习任务框架
在创设跨学科任务情境的基础上,需要搭建学习任务框架。如何搭建?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6];
学习任务是素养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质是真实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7]。从中提取出“素养导向”和“实践活动”两个要点,搭建由“任务目标”和“序列化任务群”构成的跨学科学习任务框架。
(一)提取“素养导向”要点,确定任务设置的目标
素养导向是学习任务设置的指向和旨归。跨学科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超越学科,相较于其他学习任务群,所设置的学习任务更富综合性和实践性。在确定任务主题,创设任务情境后,教师需根据内容特点和学段要求设定素养导向的任务目标。仍以《竹节人》一课为例,学完课文后,学生参与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活动,感受到了传统游戏带给自己的快乐,对中国传统游戏充满了兴趣。传统游戏中有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烙印,也是普及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于是,结合当下背景和学生生活,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教学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结合单元要素“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写生活经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确立了以下三个任务目标:第一,通过多媒介阅读观看、上网搜集、调查采访等方式,梳理并记录中国传统游戏,了解传统游戏的种类、趣闻典故、做法玩法;第二,利用课余时间和体育、劳动、美术等学科学习的时间参与游戏活动,充分体验传统游戏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第三,策划并举行传统游戏推介会,借助海报、微视频、现场讲述等方式向他人介绍有意思、有意义的传统游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游戏,做传统游戏的传承人。这三个目标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指引着学生通过阅读、梳理、探究、交流、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语言运用和思维活动,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感受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蕴和精神特质。
(二)提取“实践活动”要点,形成序列化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相互关联的系列子任务组成,系列子任务又分别由内容形式多元的实践活动构成。以这些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系列子任务,相互支持、铺垫、耦合,指向完成核心任务所需要的核心知识或关键能力[8]。搭建任务框架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实践活动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根据任务情境的不同形成序列化任务群。上述《竹节人》一课的教学,在“传统游戏推介会”情境中设计了“传统游戏我了解”“传统游戏我会玩”“传统游戏我推介”三个子任务,每个任务有明确的目标达成要求,前两个任务为最后一个任务做准备和铺垫,按时序逐步推进。为了保证三个子任务的有序开展,教师在每个子任务下设计实践活动,分不同课时完成。
“传统游戏我了解”任务下设“读一读:精读《竹节人》,拓展阅读《踢毽子》《我的童玩(節选)》《画说常州——常州风俗》等”“看一看:视频欣赏《两千年来的那些游戏——童戏》及其他相关视频”“查一查:调查多种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游戏”“记一记:记录自己喜爱的一种传统游戏”4个学习活动,分3课时完成。
“传统游戏我会玩”任务下设“玩一玩:结合美术、劳动、体育等学科知识,做一做、玩一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玩具和游戏”“记一记:用文字、绘画、照片、视频等不同方式记录自己玩游戏的过程,关注玩具的做法、游戏的玩法、游戏发展历程等”2个学习活动,分2课时完成。
“传统游戏我推介”任务下设“写一写:了解推介词撰写要求,确定小组推介游戏,合作完成推介词”“晒一晒: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视频、PPT等多种方式向班级同学推介喜爱的一种传统游戏”“做一做:集体策划校园推荐会方案,如海报的设计、时间地点的选择、推介会流程等,举办校园推介会”3个学习活动,分3课时完成。
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形成的序列跨学科学习任务,逐层递进,学生穿梭于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中,持续积累,积极建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综合体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培养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三、把握“落点”,保障跨学科学习任务的实施
郭华教授认为,跨学科学习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在扎实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主动跨界,立足某一学科去实现跨越,既可引导学科教学的纵深发展,又可引导学科教学扩展视野[9]。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落地,须把准语文性、综合性“两个落点”,即“典型语言实践活动”和“跨越多个学科的多种学习样态”。
(一)把握“典型语言实践活动”的落点,在活动中体现语文性
语文跨学科学习要坚定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立场,通过设计和实施典型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获得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素养。
上文所列举的几则案例中,教师在不同的任务中融入了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传统游戏我了解”任务中的“读一读”学习活动为例,提供的三篇体裁不同、主题相同的阅读材料《踢毽子》《我的童玩(节选)》《画说常州——常州风俗》,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对比阅读,发现推介文、散文、资料文在内容、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不同,为后面撰写推介文和现场推介做好知识储备和方法指导。再如,《西门豹治邺》一课“课本剧表演会”的相关任务中,教师分别设计“阅读和鉴赏剧本形式的《半截蜡烛》”“阅读和鉴赏故事形式的《半截蜡烛》”,相互交流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掌握改编要求,为后期的课本剧表演打下了坚实基础。推介会和课本剧改编是日常生活中以语言交际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完成系列任务的过程中,也就拥有了用语文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的真实体验。
(二)把握“跨越多个学科的多种学习样态”的落点,在活动中体现综合性跨学科学习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跨”字。这一个“跨”字,体现了更多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新课标在不同学段对跨学科学习内容做了这样的表述:第一学段,“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10];第二学段,“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11];第三学段,“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
[12]。从这些内容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路径,
也更能捕捉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由此,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需要秉持“跨”的理念,展示跨越多个学科的多种学习样态,并具体体现在语文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例如,“传统游戏推介会”情境中的第二个子任务“传统游戏我会玩”推进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劳动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亲手做一做沙包;利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并鉴赏常见的器物制作程序、投壶壶具装饰;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的时间,师生共同玩传统游戏,切身体验传统游戏,感受其无穷魅力。之后,学生在信息科技教师的辅助下,借助希沃“易课堂”互动交流平台,将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以及自己做玩具、玩游戏的照片和视频,上传到资料包中;通过平板中的“锤子便签”“WPS”“快影”“图片制作”等工具完成推介文创作和个性化展示。
学生积极参与,有的制作了电子海报,有的制作了微视频,有的在班级微信群及时展示自己玩游戏时的体验和想法,为推介文的撰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再如,在完成“招募校园音乐小主播”系列任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采访音乐教师,了解到欣赏音乐时可以从线条、速度、音色等方面展开,从而形成了音乐欣赏与想象、表达之间互相关联的体验;结合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习得的搜集素材、播报演讲等方法,以不同的形式搜集提炼信息,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播报内容和形式;主动向信息技术教师请教录制音频、视频的方法,自己尝试截频、选段、合成,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小主播”音视频作品。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立足语文学科,引导学生开展的多学科融通综合性学习,是以任务群的形式推动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在落实过程中,唯有把握其内涵本质,借助真实的学习情境、逻辑关联紧密的任务群和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2][3][4][5][6][10][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3,34,35,35,4,34,3435,35.
[7] 文艺,崔允漷.语文学习任务究竟是什么?[J].课程·教材·教法,2022(2):18.
[8] 沈静.跨学科学习在语文学科中的实施[J].语文建设,2022(10):21.
[9] 郭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践研究”(编号:XC/2022/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