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言语生命,披文以入情

2023-12-19 15:53徐俊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闰土新鲜事事儿

一、课前诵读,引出童年

1.唱和课内诗

(1)师自我介绍。

师:我,徐俊,字沐修,号栖心斋主,别号横舟子。一个爱写诗、爱读诗、爱孩子的小学语文教师。

(2)师动情诵读。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温柔,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在课堂里,我看见了30朵云彩,

30朵云彩,每一朵都有神奇的想法,

这朵云彩用眼睛看着我,他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只蝴蝶飞啊飞。

师:变成一只蝴蝶在课堂里飞啊飞,可是你的心不能飞出教室的外面。这朵云彩他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棵大树在阳光下成长。

师:蓝天是我的课堂,这朵白云在想——

生:我想变成一株小草。

师:变成一株小草,但是你不能无声无息。

师:知道我刚才朗诵的这一段诗是哪篇课文的吗?(出示《儿童诗两首·我想》)

师:我们唱和一下,一唱一和,我唱,你们和,很有味道的。

(师生唱和:“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2.合诵课外诗

师:童年是最美好的。就像冰心先生在诗中写道——(出示)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生诵,师指出“呵”读音为“nɑ”。)

师:我的童年,已经是过去的一场梦,但那梦却很真实,想起来令人心醉。是梦中的真。

师:你们的童年呢?

生:是真中的梦。

师:你们正处美好的童年时代,美好得像梦一样。

二、破题开篇,奠定基调

1.对比朗读,理解课题

(1)学生尝试,区分重音落点。

师:今天的语文课,我们一起来读一个一百多年前关于童年的故事。(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师:“少年闰土”这四个字有两种读法,第一种强调少年,该怎么读?

生:(齐)少年/闰土。(“少年”两字重音,中间停顿。)

师:是少年闰土,不是中年闰土,也不是老年闰土。

生:(齐)少年/闰土。

师:中间不要停顿开来。

生:(齐)少年/闰土。

(师指名读题)

师:还有一种读法,强调闰土这个人,该怎么读?

生:(齐)少年闰土。(“闰土”两字重音)

师:不是少年迅哥儿。

生:(齐)少年闰土。

(2)教师引导,确定重音落点。

师:这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自传体小说《故乡》。认识鲁迅吗?刚才课前你们看到的照片就是在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三味书屋前拍的。少年闰土是小说当中的人物。文章写的就是小说当中的回忆。“我”的儿时小伙伴闰土。

(师板书:“我”“兒时伙伴 闰土”)

师:小说的后面还写到成年以后的闰土。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哪种读法?

生:第一种。

师:强调少年时候的闰土,我们一起读——

生:(齐)少年闰土。

(3)标点引路,渗透文体意识。

师:老师为什么给“我”字加上双引号?

生:“我”不是我,“我”指闰土。

师:对吗?想一想,请坐。

生:“我”不是我,而是指鲁迅。

师:这个“我”是小说当中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有很多鲁迅小时候的影子。文章选自自传体小说,但是这个“我”不代表作者,不等于鲁迅。

2.配乐范读,营造意境

(1)教师唯美朗读。

师:时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我”回忆起少年时的这个伙伴时,脑海里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画面。

(舒缓幽静的音乐起,师出示第1自然段。)

师:(范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学生情思顿悟。

师:从作者回忆的这个画面当中,你感受到作者回想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我觉得是一种思念、向往的感情。

师:打开课文,找到这段话,静静地读这段文字,把你的感受写在边上。

(生默读,写批注。)

师:当你脑子里浮现出这幅画面时,还会有什么感情?

生:留恋的感情,怀念的感情。

师:写在课文空白处,做好批注。

(生在书上批注,师电脑批注。)

师:再读到这幅画面时,这是一种让人思念的、渐渐远去的怀念。深蓝的天空中——

(音乐起,师指名读。)

师:是的,回想当中,这个儿时的伙伴向一匹猹尽力刺去。多么令人怀念的一段故事。来,你读——

(生入情地读)

师:是啊,这个美好的夜晚,有一轮金黄的圆月,还有那猹,都给作者留下深深的回忆。咱们一起读——

(生全体齐读第1自然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画面,初识人物

师:这少年便是闰土。(出示

画面)

2.拟小标题,梳理趣事

(1)指导批注,归纳课文。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再回忆起闰土的时候,你觉得留在“我”记忆中最有趣的有些什么事儿呢?浏览一下课文,把这些事情找出来。

(生浏览课文,师巡回关注。)

师:你们可以用简单的小标题把一件一件的事情标注在旁边。

(2)关注字词,扼要概括。

师:在作者的记忆当中,有哪些特别有趣的事儿?一个人讲一件事。

①雪地罩鸟。

生:他在抓鸟。

师:抓鸟这事儿没错,但是,能不能取一个概括性强而且又比较有意思一点的?

(生答不出)

师:你们想,在哪儿抓鸟?

生:沙地上。

师:这沙地跟平时的沙地不一样,这儿是——

师:雪后的沙地。怎么抓?

生:用竹匾。

师:课文中有个字“罩”。来,你来写一下。

(生写了“雪地缚鸟”)

师:他写的不一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缚”这个字很难写。他能寫出来,非常棒。再看看课文,“缚”是缚住什么?

生:棒子。

师:把它放入句中读一读。

生:(读)“我远远地将……”

师:用绳子缚的是棒子,不是鸟。文中是用哪个动词说的?

生:罩。

师:这个“罩”字很有意思。(板书:罩)你看,上面一个器皿,是一个罩子,下面一个“卓”。

②海边拾贝。

师:“雪地罩鸟”是一件事。还有吗?

生:海边捡贝壳。

师:刚才用了四个字概括,你能不能也用四个字概括?

生:海边拾贝。

(师指名上台板书)

师:他刚才说“海边捡贝壳”,用的动词是——

生:捡。

师:我以为接下来要说“海边捡贝”了,为什么说“海边拾贝”比“海边捡贝”要好?

生:读起来顺口。

师:同样的意思,我们用字的时候有讲究,选择读起来更顺口的。这就是咱们中国语言的特点,注意音韵。“海边拾贝”这件事你觉得哪里特别有趣?

生:我觉得拾贝壳有趣。

师:拾到哪些贝壳了?

生: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师:见过吗?

生:没有。

师:最为有趣的是——

生:鬼见怕。

师:肯定是长得——

生:很恐怖,很丑。

③瓜地刺猹。

师:还有什么事儿?

生:夜里刺獾(guàn)。

师:夜里刺獾(huān)。可不可以表述得更准确一点儿?

生:夜里刺猹,瓜地刺猹。

(师指答“瓜地刺猹”的学生板书)

师:为什么我选她这个答案?

生:因为她把范围缩小了。

师:主要是地点,在哪儿干什么,讲得很清楚。

(生写批注)

④海边观鱼。

师:还有什么有趣的事儿?

生:海边瞧院。

师:海边瞧院?什么意思?

生:课文中说“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这个是不是闰土讲的事儿?

生:不是。

师:但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闰土讲的还有什么事儿?

生:潮汛来的时候有许多跳鱼儿。

师:简洁地说。

生:海边瞧鱼。

师:“瞧”比较难写,用一个简单一点的字叫——

生:观。

师:可以写“海边观鱼”。这个鱼和别的鱼还真不一样,是什么鱼?

生:跳鱼儿。

师:会跳的鱼,让“我”觉得特别有趣。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潮”“汛”这两个字特别有意思,发现什么特点了吗?

生:都是三点水。

师:知道为什么吗?潮就是汛,汛就是潮。潮分潮涨、潮落,潮涨在前,潮落在后。就像“朝夕”一样,朝是早晨,夕是傍晚。潮涨的时候叫——

生:潮。

师:潮落的时候叫——

生:汐。

师:你看,汉字多有意思。

四、披文入情,滋润生命

1.学习手法,感受文化

(1)激发认知冲突。

师:理解了“我”回忆的这四件事,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

生:这些事都是闰土小时候发生的事,而不是“我”的事,这只不过是在闰土的讲述中,“我”在“我”的想象中实现的。

师:都是闰土给“我”讲的事儿。文中给我印象最深、最有趣的是写的事儿,对不对?可是看题目,文章应该是写什么?

生:闰土。

师:写人的。是不是出问题了?文不对题。鲁迅这个大作家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我们再来想一想。对于“我”来说,在见到闰土之前,这些事儿“我”看到过、经历过吗?这些事儿对“我”来说都是怎样的事儿?

生:新鲜事、稀奇的事儿。

(师板书:新鲜事、稀奇事)

师:这个“希奇”的“希”我们平时都怎么写的?

生:有个禾字旁。

师:这里没有,因为鲁迅生活的时期是近代时期,用的是近代白话文,跟我们现在用的“稀少”“稀有”中的“稀”不是同一时期的字,这个修改还是有道理的。我们再来看一看,写人的文章为什么写到事情上去了?答案就在这地方,自己快速浏览。人跟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出示)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应该是“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这位儿时的伙伴带给“我”的只有这四件事吗?(板书:无穷无尽)

师:写人的文章为什么写这些事儿?

生:借事抒情。

师:抒发的是对闰土的思念。这些事儿都是在谁的心里?

生:闰土。

师:闰土的心里不仅有这么四件新鲜事、稀奇事儿,还有——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儿。

(2)揣摩人物形象。

师:让我们近距离认识一下闰土。(出示课文插图2闰土和“我”)哪个是闰土?哪个是“我”?为什么?

生:戴银圈的是闰土,因为课文说闰土项戴银圈。

師:还可以从什么地方认出闰土?

生:脸黑黑的就是少年闰土。

师:用课文里的话说,是怎样

的脸?

生:紫色的圆脸。

师:还有呢?

生:那个正在比画着什么的少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闰土在告诉“我”一些新鲜事儿。

师: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他正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出来,闰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2.表达训练,突出特点

(1)学生练说故事。

师:这四件事中,哪个故事是最吸引人的?

生:瓜地刺猹。

师:那么,我们就来学这个故事。先把文中写这个故事的句子找到,然后说给同桌听。等一下我们试试谁讲得好。开始吧。

(生找句子,自由练说。)

(2)学生尝试讲。

师:谁来试一试把这个故事讲生动?

(师指名交流)

师:讲得真好。他讲得跟书上的文字不一样,发现了吗?

生:把“我”和闰土对话的提示语省去了。

师:这不是故事内容,所以省去了。

(师指名再讲)

生:“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月亮地下……”

师:讲得好。但注意“奔”的读音。还有一个读音是bēn,表示奔跑、狂奔。但是在这里读bèn,表示向一个方向跑去。

师:再注意看这段话,这段话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句子都很短。

师:知道为什么这么简短吗?

(生答不出)

师:自己再读读看,读着读着就有感觉了。

生:(自读后答)因为这一切都过得很快,还非常吸引人。

师:因为吸引人,给人一种紧张感。句子如果拖沓,那么长,有没有紧张感?

生:没有。

(师指名再读)

师: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紧凑一点儿。

(生齐述故事)

(3)教师扶着讲。

师:为了讲得生动,有些句子尽管中间没有标点,讲到紧张、吸引人的地方也可以有一些节奏变化。

(师范读:“这畜生很伶俐……奔来。”“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师:我们再来试一试,注意停顿。

(生齐述)

师:通过节奏的变化,就讲出味道来了。这里把猹称作什么?

生:畜生。

师:“畜”是一个生字,上面是一个——

生:玄。

师:下面是一个——

生:田。

师:知道为什么这么写吗?(板书“畜”字的象形字)

生:在野外的动物叫畜。

3.场景对比,感知手法

师:闰土在说这件事的时候,我感觉非常——

生:好奇,憧憬,向往。

师:但是在文章的另一个地方写到“看瓜刺猹”这件事的时候,你看——

(师出示第1自然段,对比读。)

师:如果刚才的是紧张、刺激的一件事,那么,这里更多的是在写——

生:人。

师:这段更多的是给人一段回忆,这就是同样的一件事儿,心情不同,感受也就不同。像这样的写法,在鲁迅的文章里很多。后边的“雪地罩鸟”,在另外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写到了,大家课后可以找来比较一下,同一件事有什么不同。

师:(指板书)“我”忆起闰土的时候,想起了这么多——

生:新鲜事。

师:想起了这么多——

生:稀奇事。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

生:闰土。

师:对,这些故事都是闰土给他带来的。如果没有这个人,也就没有这些事儿。回忆的文章往往都是因人写事。看似写事,其实是在写人。因人写事。(板书:因人写事)可是这篇文章除了这些事还有许多文字,那又是为什么而写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地学一学。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闰土新鲜事事儿
闰土的烟管:一件不容忽视的道具
告诉你一件新鲜事
奶奶家的新鲜事
关于睡眠那些事儿
我们班里的新鲜事
圈里事儿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我家的新鲜事
《故乡》的呐喊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