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活化”语感

2023-12-19 15:53张学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珍珠鸟课例语感

张学伟

学习语言最关键的是培养语感。很多老师觉得,语感的培养似乎有些虚无缥缈,无从下手也无处用力。其实,培养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朗读。今天的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似乎越来越多了,但是,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低效的朗读居多,形式化的朗读不少,脱离语言只讲技巧的朗读并不少见。这说明,教师对朗读的功能还认识不够,对导读的方法还没有掌握,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朗读这一最常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

一、朗读——走向语感的“正道”

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突出的地位。语感是一个人在长期的阅读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养成的对语言的感觉、经验,以及直观、快速领悟语言的能力。它对一个人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有深刻影响的。语感学习最重要的途径是大量接触语言材料,不断地感受领悟和学习运用。

语感,常常和思维相结合。我们在学生朗读、说话、习作的过程中,既注重了学生对语言的实践和感受,也常常启发他们进行对比鉴别,归纳分析,想象发散……这些都是在渗透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感悟语言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语感,常常和审美相结合。一本书一篇文章,给学生展示的都是一个世界,或奇幻,或壮美,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它的语言或清新秀丽,或气势磅礴,或典雅精致,或明言彰理……这些,都是美的载体。审美的熏陶也是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任务。学生在感受、品悟语言的同时,既受到美的熏染,也感受到了语言的节奏、韵律、准确和鲜活,这不是审美和语感的结合吗?

所以,培养语感,训练思维,审美熏陶,都要在朗读中进行。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高效的方法。

二、导读——“活化”语感的“捷径”

1.想象导读

(1)抓住標点想象——《趵突泉》。

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这一段,教师通常采取最多的方法是朗读,加上想象。很多教师会抓住“没昼没夜地冒,冒,冒”一句让学生反复揣摩体会,以期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在这里,采用置换标点的方法,可以达到奇效。三个“冒”字,文中都是逗号,可不可以换成别的标点符号呢?启发学生想象。学生会想到叹号,会想到省略号。那么,假如是叹号和省略号,它们的表达和逗号有什么不同呢?很显然,感叹号是表达震撼惊喜的情感,应该是作者初见趵突泉的心情,看到趵突泉冒出半米多高,日夜不停,谁不会受到内心的震撼呢?这就还原了作者刚刚见到趵突泉时的心境。省略号一般表达深沉的意犹未尽的情感,这正是作者震撼过后,继续专注观察时,他一定会沉醉,一定会被泉水旺盛的生命力折服,一定会产生很多联想。此处,正好再现沉醉于趵突泉的场面。而最后的逗号,则仿佛是一切归于平静,又一切留在心中。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看到令人震撼的美景,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情感波折——先是惊叹(感叹号),然后陶醉(省略号),最后平静(逗号)?

这个课例中,对“冒,冒,冒”这一处标点的揣摩,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了学生想象,引爆了学生思维,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了作者看趵突泉的心路历程。一处标点的斟酌,激发了想象,使他们触摸到文字的灵魂。

(2)抓住词句想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可以穿越时光,重新回到公元763年的那一个春日,假如有一个特写镜头让你来拍摄,你,会聚焦什么?

生:我会把镜头对准诗人的脸,拍他泪水的奔流,因为“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我会把镜头投向诗人颤抖的手和不听使唤的脚,拍下他的动作,因为他几乎高兴得疯了。我要写“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我仿佛看到杜甫的醉态,他一摇一晃,脚步跌跌撞撞,嘴里却喊着:“胜利了!胜利了!”——“白日放歌须纵酒”啊。

……

师:请大家拿起笔,无论是泪的狂流,人的狂欢,心的狂想——我们把镜头写下来体会,再现诗人当时的这个场景。

这个课例中,师生的目光聚焦到三个点——泪的“狂喜”、人的“狂欢”和心的“狂想”,这是极具概括性也极其集中的训练点。随后教师激发学生用特写镜头的方法来写这些画面,一下子就使学生置身于诗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心心相通,这样,就打开了想象之门,情感也随之迸发。

(3)抓住空白想象——《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同学们,好的文章总是留有空白。据说,地下的儿子在过去的36小时之内,和地下的14个小伙伴们也有一段对话——

孩子甲:呜呜……这下我们出不去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儿子:_____________

(12小时后,没有任何消息。)

孩子乙:已经这么久了!大人们一定以为我们已经死了!没有人来救我们了!呜呜……

儿子:_____________

(24小时后,依然没有任何消息。)

孩子丙:___________

儿子:_____________

(36小时后,上面传来了父亲的声音!果然是父亲!)

孩子丁:___________

儿子:_____________

这个案例中,教师巧妙地抓住课文的特点——主要写了地面上父亲的表现,而地下孩子的表现没有涉及——来进行填补空白的练习,因为有了前面充分朗读的基础,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进行合理想象。这样,就补充了课文对儿子的描写,使文章人物更加丰满感人。补白,让语言和语感在想象中提升。

2.对比导读

(1)对比中理解——课例《天游峰的扫路人》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课文最后说“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要是我们写的话,可能都会写“把鸟惊走了”,一般不会写“它又落回了原处”。可是课文这里为什么这么写呢?

生:因为鸟已经习惯老人了。

师:你还没真正懂。

生:因为鸟喜欢老人。

生:因为鸟也喜欢这里。

师:你们的注意力老是停在鸟这里,肯定不对。

生:因为鸟和老人一样,爱这里的景色。

师:这个同学有一个重大的发现,是什么?

生:鸟和老人一样。

师:对,哪里一样呢?你接着说。

生:鸟和老人一样,爱这里的景色。

师:还爱什么?

生:爱这里的生活。

师:对了。我们来看这两处描写——(师出示)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笑声惊动了竹丛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师:我来读写老人的句子,你们来读写鸟的。我们对应着读——

师: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生:笑声惊动了竹丛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

师: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生: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师: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鸟儿像老人,老人退休了,就像是鸟要飞走了。

生:鸟落回原处是写老人舍不得离开这里呢。

师:也就是说这里写鸟其实——

生:是在写老人。

生:课文借飞起来又落下的鸟,其实是写本来退休却又留下来的扫路老人。

师:这都被你看出来了。借“鸟”写“人”,旁敲侧击,这是高明的表现手法啊!被你们这群小学生发现了!

在这个课例中,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关键的词句,然后师生对读,学生边读边对比思考,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学生理解的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还领悟了文章的表达,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2)对比中体会——课例《景阳冈》片段。

师:在这场遭遇战中,老虎凶猛,武松敏捷。我们来对读一下,我读写老虎的句子,你们读描写武松的语句。我这大虫可有点厉害啊,如果哪位同学读得慢慢吞吞,动作不够敏捷,我就吃掉你。

(生笑)

生:(急促地)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师: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掀。

生:(语速加快)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师: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了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生:(快速)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师:惊险吧?紧张吧?

生:惊险!紧张!

怎样再现当时打虎的紧张场面?唯一的方法还是朗读。教师做老虎,读出凶猛,学生做武松,读出敏捷。就在这妙趣横生的朗读中,学生体会着,想象着,感受着,文字描写的情景活起来,武松的形象也立起来了。对比朗读,促进了学生的体会。

(3)对比中悟法——课例《猴王出世》片段。

(师出示两段文字)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书中原文)

那石猴在山里生活自由自在,他已经自己会行走,也会奔跑跳跃,他饿了就吃点野草,找点野果,渴了就喝点山里的泉水,有兴致的时候,他还采采野花,把树枝树叶编成帽子衣服穿戴起来。每天,他都是和山上的野兽们做伴,白天在洞里洞外玩耍,夜里就睡在能够遮挡风雨的山崖下面。(师下水文)

师:对比读这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段话比较短,第二段话比较长。

生:这两段话的意思基本差不多。第二段话好懂可是有点啰唆。

生:第一段话读起来比较好听,有节奏感。

……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来看第一段话,也就是书中的原话,“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都是几个字?

生:三个字。

师:“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几个字?

生:四个字。

师:“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呢?

生:六个字。

师:你们看,三三三三,四四四四,六六,这样的句子,整齐、有节奏感,读起来给人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有一种跳跃的感觉。

生:我觉得有节奏。

生:韵律美。

师:为什么要用这么整齐的短句,写得这么跳跃?

生:因为孙悟空是一只猴子。

师:对了!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写作秘密啊,被你们发现了。语言的形式也要和描写的对象一致啊!

这个案例中,教师自己“创作”一段,然后和原文做对比,“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老百姓那里去”。教学中,教师适时的“创作”,一定是包含著明确的教学指向的。这种“创作”,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情,一般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此处,学生对比后发现:教师的描写语句较长,节奏感不强,句式不整齐,而课文中的描写文字短促整齐、节奏明快,正好体现孙悟空的猴性。这个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古典白话的凝练和节奏。

3.换位导读

(师出示《珍珠鸟》片段)

师:我们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了小珍珠鸟慢慢信任“我”的过程。这是作者看到的小珍珠鸟的行动和变化,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小珍珠鸟内心的情绪变化。这样吧,我们换个形式来读这一段。现在开始,你把自己当作小珍珠鸟,读的时候,凡是写到小珍珠鸟的字眼都换成——

生:我。

师:凡是写到作者的都换成——

生:他。

师:好的,就这样读,边读边用心体会。

生:(读)起先,我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渐渐地我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他的书桌上。我先是离他较远,见他不来伤害我,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他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他的反应。后来,我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他正在写字的笔尖。他用手抚一抚我细腻的绒毛,我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他的手指。

师:读完了吗?什么感觉?

生:很新奇。

生:觉得自己就是珍珠鸟。

生:小珍珠鸟在试探作者呢。

师:小珍珠鸟有两个动作特别过分,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一个是“撞”,其实可以换成一个字——

生:碰。

师:那我就要问一问,小珍珠鸟们,你们为什么不是“碰”灯绳,而是“撞”灯绳?你们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是想干什么?

生:我觉得碰,好像是不小心碰上的,无意的一样。

师:那“撞”呢?

生:“撞”显然是故意的。

生:我故意撞灯绳其实还是为了试探你,我故意捣乱,看你是不是伤害我。如果你赶我走,或者讨厌我,我就再也不敢靠近你了。

师:“我”赶你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你就——

生:越来越大胆了。

师:(笑)越来越放肆了!还敢啄“我”的手指?为什么啄“我”?

生:跟你表示亲近呗!

师:这只又撞又啄的小珍珠鸟怎

么样?

生:调皮。

生:可爱。

生:像个孩子一样顽皮。

……

在这个案例中,角色交换是一个比较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带着新奇的感觉,以小珍珠鸟的角色进入文本,体验它的内心,体会它的情绪,最后抓住两个关键的动作,辨析动词,再现场景,想象人物心境,理解更加深入。好的文章,字字包含情感,值得我们带着学生去揣摩、体会、感悟。“换位”也是一种好的导读方法。这样的过程,既推敲了语言,也培养了语感。

语文学习中的读,本应该放在最突出最重要的地位。可是在应试教育一张考卷决定一切的今天,读在课堂上已经让位于千篇一律的默写和考卷练习了。殊不知,学生朗读好了,语言的感悟能力强了,阅读和表达能力也会提高。朗读,大声地朗读,其实是事半功倍的最高效的方法。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表达,读出审美,读出智慧。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让学生大聲朗读吧,“读”占鳌头,让语感在朗读中“活化”!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珍珠鸟课例语感
可爱的珍珠鸟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课例
说谎的珍珠鸟
《珍珠鸟》文本解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