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摘要】“综合与实践”为基础知识提供了多元化的应用平台,大幅度提升了数学课程的精彩程度,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数学知识之于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促进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然而,由于“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操作难度远高于知识教学,部分教师并未完全掌握该版块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误将其等同于基础知识教学,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相割裂,难以收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效果.基于此,文章提出搭建生活情境、串联探究灵感、自制学具素材、鼓励合作交流等措施,旨在解决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综合与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小学教育阶段,“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形式,教学内容侧重于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利用跨学科教学的契机,促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价值.目前,“综合与实践”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根据实际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克服现存的教学困难,引领学生在综合性的实践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一、搭建生活情境,引入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整合了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在加深知识理解、发展数学思维与训练数学技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合与实践”教学与课程知识教学的最大区别体现在教学形式上,前者主张学生使用观察、探讨、分类、合作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明显高于后者.在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错误地将该版块教学与常规的应用题讲解视为同样的内容,将探究过程集中在某个问题的内部,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事实上,“综合与实践”教学所用的主题应当是无限贴近生活的,应充分体现实际生活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此才能确保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借助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情境之初就明白活动主题与生活存在何种联系,从而本着实践应用的原则推进探究流程.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欢乐购物街”的主题为“综合与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认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同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进一步了解货币的意义.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发动学生参与其中,以各类实物素材筹备“欢乐购物街”,用图书、玩具、文具与食物等设置多种类型的摊位,使购物街中摆满琳琅满目的商品,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情境.随后,学生自主决定扮演买家还是卖家,并根据身份领取对应数量的模拟货币.扮演卖家的学生需要为摊位的商品定价,并在显眼的位置标明各件商品的价格,而扮演买家的学生则需要根据手中的货币初步规划购物清单.活动开始后,每名学生都至少要进行一次交易,从而在交换实物商品与货币的过程中熟悉不同面值货币的换算方法,并将简单的加减法练习融入其中.在本次“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身参与购物情境,满怀热情地在买与卖的过程中熟悉货币的使用方法,既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应用练习,也积累了相应的生活经验.通过搭建情境引入实际问题的方式,“综合与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实际生活,对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较大帮助,满足了该板块教学的初衷.
二、注重问题驱动,串联探究灵感
“综合与实践”教学紧紧围绕现实问题展开,以常见的生活情境为探索契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尽量减少干预行为,多采取侧面引导的手段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锻炼.然而,现有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很少发挥对学生创新思维与探究精神的驱动作用.教师所用的互动方式较为单调,往往只是简单地安排好探究活动的流程,这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数学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目的提前规划好“综合与实践”教学中要使用的问题,提纲挈领地呈现探究主线,利用“问题串”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使其从纷繁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内容,顺利地完成问题探究.只有使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师才能在不直接干预学生思考的情况下保障探究质量,使学生自主完成探究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的教学中,教师在“寻宝小队”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使用“问题串”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完成问题探究,能够有效提升其对方位的认识.在本课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表示方位的方法,能够简单地描述出两个地点的相对位置,于是,教师可在活动中将这部分知识与“藏宝图”结合起来,使用教材中的位置表示方法呈现宝藏的位置,要求学生代入“寻宝队员”的角色解读藏宝图.为了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解读藏宝图的能力,教师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分别代表了什么方向,简单描述这四个方向与东、西、南、北的关系”“在空白的纸上画出表示‘八方的标记”“怎么辨别藏宝图的‘八方”“描述藏宝图中各个地点的相对位置”“规划寻宝路线”等五个问题设计为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教材内知识点与藏宝图的联系.在问题串的引导与探究氛围的烘托下,学生怀着较高的热情检查与修改描述内容,不仅实现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有效训练了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了相应的生活技能.
三、自制学具素材,促进多元理解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小学数学课程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日常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不断增加,课堂也向学生提供了多种动手操作的契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制学具是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常见形式之一.学生使用基础素材制作用于问题解决的学具,既能够加深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也能够促进思维的拓展.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由于问题解决主要依靠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教師可以在其中增加自制学具的任务,以此来启发学生手脑并用,从而在琢磨学具制作细节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灵感.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时间的理解,提高其在生活中的时间判断与表达能力,教师可设计“时间在哪里”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动手自制学具,体会时间的表现形式.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先结合课内知识点引导学生述说日常生活中与时间有关的事情,如用餐的时间约为20分钟、一节课的时间为45分钟等,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随后,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彩笔、卡纸、塑料棒等素材自制表盘,用转动时针、分针与秒针的方式表现方才提到的时间长度,如20分钟需要学生将分针转动4个大格,并相应地调整时针在表盘中的位置.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制学具的方式学习了计时工具的原理,掌握了换算时间单位的能力,同时增强了时间观念,能够更好地判断时间的流逝速度.相比于简单的言语交流,自制学具显著增强了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热情与投入程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勵合作交流,解决主要问题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程原本就与实际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材使用的知识讲解方式与收录的练习题目均体现出较强的生活性,而“综合与实践”教学则进一步提高了数学课程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度.“综合与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然而,“综合与实践”教学在提高生活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大幅度增加探究问题的复杂性,学生很难凭借个人的力量充分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开展复杂性较高的“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合作的比重,鼓励学生交流合作,调动集体学习的力量,以此保障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各类计量单位的含义与换算方法,再借此机会组织主题为“身体上的尺子”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不同计量单位产生直观的印象.在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直尺或软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测量出拳头一周的长度、手腕一周的长度、手掌长、脚掌长等藏在身体上的“尺子”,并在表格中清楚记录具体内容.在小组成员的配合下,每名学生都能较为准确地得知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长度,随后便可使用这些部位去测量门的宽度、教室的长度等内容,甚至可以用这种方式测量树干、柱子的周长,再将测量的结果换算成具体的数据,从而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大概尺寸有一定了解.此外,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身体上的尺子”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如身高与臂长的关系等,将部分科学数据引入活动中,向学生介绍身体各个部位的常见比例.通过本次“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在合作中解决了难度较高的测量任务,随后让学生用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加深其对度量的直观理解,从而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技巧.
五、优化作业设计,拓展教学时空
“综合与实践”以实际问题作为引发学生思考的素材,带领学生在综合思考与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在经历了“综合与实践”学习后,学生看待生活问题的方式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能够熟练地使用数学知识解读生活,使数学与生活的融合更加深入.在此背景下,“综合与实践”教学不应被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向实际生活延伸,为学生创造更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将课堂与生活最后的屏障打破.为了推进“综合与实践”与生活的融合,数学教师可以从课后作业入手,将现有的作业模式转变为综合探究,如使用课后延时服务与实践类课后作业的形式拓展“综合与实践”教学,实现生活化的探究.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内知识点讲述了扇形统计图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向学生介绍了该类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之后,在设计“综合与实践”的课后作业时,使用生活性较强的话题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数据并制作扇形统计图.以“科学膳食”的主题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的“综合与实践”中记录一日三餐的饮食内容,再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饮食划分标准统计各类食物占总量的百分比,最后以扇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探究结果.随后,在课后探究中,学生记录一天当中早饭、午饭、晚饭的种类,估算每种食物的质量或是使用电子秤测量准确的结果,再根据膳食分类标准统计好各类食物的比例.统计结束后,学生根据膳食指南的内容判断自家饮食是否科学,后续应做出怎样的调整,并将结果讲述给其他家庭成员,向其介绍科学的饮食习惯.经过生活化的探究过程,一方面,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巩固了扇形统计图相关知识,懂得了各类统计图的实用价值,练习了制图与读图;另一方面,学生获得了科学膳食相关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正确的科普,这将对其日后生活习惯的养成产生影响.如此一来,“综合与实践”跳出了学科的限制,在充分整合数学知识的同时纳入了大量生活常识,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综合与实践”教学与常规的知识教学存在较大差异,教学重点既不是某一组基础概念,也不是某一种数学思维,而是针对特定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理论与知识的能力.这一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准确施教.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自主探究,使其习惯于独立分析问题的现有信息,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打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络.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主动式的探究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该教学板块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周家慧.结合情境教学提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J].理科爱好者,2022(5):166-168.
[2]黄友初.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要点[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5):24-28.
[3]冯尊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素材选取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2(28):67-68.
[4]黄英华.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智力,2022(28):68-71.
[5]刘婷.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J].新课程研究,2022(28):93-95.
[6]王艳玲.小学数学新课标“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班主任,2022(16):16-21.
[7]王志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困境、成因及改进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2(Z5):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