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真实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3-12-17 13:46:22郁健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20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

郁健新

【摘要】创新思维和常规思维是两种相对的思维方式,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依据他们自己的既定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等一系列特质的思维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寻求一个特殊的解题思路、进行数学题的创编、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自我探究发现、对数学题进行多方法解题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真实问题情境的建构现状及原则,然后从多方面提出了以真实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真实问题情境;打破传统;创新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特定的真实问题情境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串数学教育的始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善于并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探究并发现新知,从平淡中发现异样之处,从微小之处发散思维,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数学课题中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数学教育尤为重要.

一、真实问题情境建构现状

(一)真实问题情境花哨,缺乏指向性

数学课堂中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数学课上的一种惯用的教学方式,教师有意识地把数学教学的内容融合到形式各异的情境之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然而很多课堂上的情境很花哨,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指向.曾经听过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在课堂伊始对学生说:“同学们喜欢郊游吗?喜欢去什么地方郊游?老师看到过一些小朋友一起去郊游.”然后出示课件,其中出现了五颜六色的画面和“喧闹”的场景:“这些学生正在户外自由自在地玩乐,他们都在干什么呢?他们在野外郊游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同学之间会聊些什么呢?”接着,教师出示视频中的食品,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食品是怎么分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食品如何分比较公平.这一系列的情境似乎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乐而忘返,可是如此热闹的气氛打断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这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的“真实问题情境”太花哨,没有指向学习内容,不能有针对性地嵌入真实问题情境,就无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真实问题情境避重就轻,缺乏目标性

皮亚杰说过:“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增加一些真实情境的活动或是游戏,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这是无可非议的.可是一些教师创设的真实生活情境缺乏目标性,脱离了教学目标,无视教学内容的轻重,利用一些无关教学内容的演绎来创设问题情境,导致看似充满活力的课堂,因为没把握住教学重难点,使所设计的真实问题情境游走于教学内容之外,不但不能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甚至会白白浪费师生的精力与时间.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一课时,一位教师在教学初和学生交流:“同学们,你们去过商场吗?到商场里去买东西要准备些什么?你们能演绎一下你们去商场购物的过程吗?”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演绎了去商场买东西的过程.学生热情高涨,完全沉浸在表演中,教师却不能继续往下进行教学活动.这节课的真实问题情境不仅将数学的本质内容淡化了,还使课堂应有的效果消失了.如此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没有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还不利于整节课的教学,同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无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真实问题情境美中不足,缺乏深度性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是为了建立数学与真实生活情境的纽带,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的雏形,进一步领悟数学的精华,或者是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对生活情境的再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时只使用一些情境图或者是几个常见的卡通人物,这样的问题情境缺乏思維的深度,同时失去了教学辅助作用.比如,“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一课,一位教师在教学直线时先播放了几分钟的视频,接着问学生:“你认识这部卡通片中的主人公吗?孙悟空有一根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然后教学直线的知识.这样的问题情境并没有建立起数学和真实生活情境的联系,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缺乏深度.

二、建构真实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真实问题情境建构要有数学味

这里所说的真实问题情境不仅是现实生活的情境,更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建构的问题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所以,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要以学生自身对新知识的理解为起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新课要求掌握的数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能了解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对于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也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还能够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今后更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数学.这样的问题情境能让数学课堂富有数学味.

(二)真实问题情境建构要贴近学生

真实问题情境能够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之所以它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作用,主要基于真实问题情境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情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建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如果教师建构的真实问题情境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熟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再巧妙的问题情境也是白费功夫,因为它与学生的认知有差异,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教师建构的真实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要符合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

(三)真实问题情境建构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学并不仅仅是将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特点,从他们喜欢的事物入手,采用各种形式建构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激发其求知欲、探索欲,并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建构真实问题情境时要富有趣味性,让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未知的强烈愿望.

(四)真实问题情境建构要相互联系

教师在建构真实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如果完全强调贴近学生,可能会失去数学味,如果完全强调数学味,又可能失去生活化.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数学问题情境之间的相关性,并能关注数学情境与数学本质之间的关联,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建构情境,而要使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并注重问题情境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以真实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以实际生活切入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数学课堂的引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能聚精会神,激活并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此更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需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合理、巧妙地切入问题情境,把课堂知识生活化,让其演变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真实场景.

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统计图”这一部分,统计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在一至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有了一定的涉及,教学时,教师可从当前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以体温监测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统计小组、全班、全校的体温监测数据,并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少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分析,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想到通过前面学习过的统计表只能简单地知晓大概的数据,但是还不能一下子看出数据的变化,于是充分展开思考:如何才能更清楚、更容易地知道数据的变化?这时,学生便会去寻找更加有用的统计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等方式去探索解决办法,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同时经历了問题的产生、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创新思维得到了激活.

(二)以数学知识发散问题情境,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感性不断发展到理性,从模糊不清发展到逐渐清晰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广阔的创新思维的时空,充分展现其最初的思维,然后激活、改善其思维.数学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过程性的学习,是将压缩化的数学知识不断进行解压.但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不容易的,需要一个缓慢、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甚至反复琢磨的过程,只有亲身经历这一系列的过程,其思维才能得到创新,思维品质才能得到提升.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比较多的教师会不断地强调“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样的数量关系式,以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认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僵化了,知识面也被窄化了,如此的教学怎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其实,平均数的计算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他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比如计算班级成绩的平均分,计算篮球比赛中小组平均进球的个数.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如果教师设计计算10个橙子质量的平均数的情境,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等他们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再提问:如果去掉一个最大的和一个最小的橙子质量,这些橙子的平均质量会发生变化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在这样的探究中会产生更多不同的想法.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更加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真正地去实践、探究、思考,进而形成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拓展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具有生成性的,学生是充满乐趣的.

(三)以探究活动提升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对于数学知识的习得以及实践运用都是通过抽象的符号或者公式等方式呈现出来的,缺少了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及学生的实践探究和操作,同时缺少了建构数学经验的机会、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以及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和积极体验.探究性活动就是给予学生探究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合作分享、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不断强化创新思维.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教师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教学:开学的时候大家给自己准备新学期文具用品花了多少钱?有些学生参与了购买,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发言,那些没有参与购买的学生就很想去搜集资料.这节课与每个人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教师以学生生活经历作为问题情境引入课堂,使这堂课的整体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去实际调查文具用品的价格,甚至是生活用品的价格,从而对元、角、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的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升.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比如商品的价格与课堂中的知识有所区别,从而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商店里这样表示商品的价格,然后学生就会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与同学合作共享,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学生能感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并享受数学探究的乐趣.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扩大真实问题情境的范围,在学习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与机会,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 语

教学中的问题导向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离不开思考、探究这两个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展开思维,变问题为思维,变思维为探究,变探究为创新,变乏味为有趣,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特定情境中进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唤醒并激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王琳.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问题刍议与修正对策[J].新课程导学,2021(Z1):146-147.

[2]殷绍霞.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J].教师,2015(28):44.

[3]郑彦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94.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思维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43:05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06:31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53:48
论平面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等数学建模思想与大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养成实践研究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22:47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