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娟
摘 要: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新课标要达成的重要目标。笔者着手设计了科学的、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观察表,并依此开展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因不同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知识储备量大小、个性差异等原因导致学生不敢问、不会问。基于此,提出了营造平等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准确导引语和鼓励性评价、展示学生提问内容等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增强学生提问意愿,提升问题质量,不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观察;教学策略
提出问题是一切学科或科学创新的基础。2022年版新课标有80多次提到或强调“问题提出”(“提出问题”),明确要让学生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提出创造性、思辨性、有价值的问题,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才能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发问,从小养成经常提问的好习惯。
笔者精心设计了课堂提问观察量表,然后运用该表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调查分析
遵循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精心设计开发了科学的、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课堂观察工具——《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观察记录表》(见下表),运用该表开展调查统计和研究分析,找出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问”“不会问”的缘由。
(一)精心设计观察量表
由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通常是在教师引导下或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发生,课堂提问观察记录表包括“教师提问”“学生提问”“教师学生反应情况”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师提问”,主要用于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由教师哪个问题引导下发生的,或者是由生生交流间产生疑问而提出的问题,重点研究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观察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提问意愿。
第二部分是“学生提问”,包括“问题表述”“提问方式”“问题类型”和“问题表达的清晰度”四个内容,是课堂观察量表的重点部分,用于记录问题表述内容和提问方式,以及问题表达清晰度(清晰、一般或不清晰),并对问题类型进行分类。问题的表述应以学生原话进行记录,对问题类型按麦卡锡在4MAT模式中提出的“是何类问题”“为何类问题”“如何类问题”“若何类问题”进行分类标注。以原话记录的好处是能真实地反馈学生当时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分析学生提问意愿和问题质量。
第三部分是“反应情况”,包括学生反应及教师处理(反应),一方面了解问题质量与学生反应的关联,另一方面是了解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提问情况是如何评价处理的,研究同伴及教师的积极反应对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作用。
最后是备注栏,主要用来记录提问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个性特征等内容。
(二)认真开展调查活动
运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观察记录表》于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在梅县外国语学校开展长期调查研究,选定李老师、杨老师、高老师分别所教的六(2)班、六(4)班、六(7)班为调查对象,由学校选定一名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固定调查人员,分别于第2、3、7、11、14、16、17周在常态课上就同一教学内容按调查表的要求进行记录。
(三)收集整理调查结果
学生课堂提问数量变化是检验学生问题意识是否增强的主要指标。将三个班每调查周在数学常态课上学生提问的数量进行统计,利用EXCEL电子表格功能转换成折线图,观察课堂提问变化趋势(结果见下图)。由图表可知,三个班学生提问的数量都呈逐渐上升趋势,但不同班别上升幅度差异明显,六(2)班最后两次提问的平均数量是第1、2次平均数量的5.2倍,增幅最大;其次是六(7)班,增幅为3.6倍,六(4)班的增幅为2.5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杨老师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够重视,并且教学策略比较简单,而李老师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学生提问意愿得到充分激活。
(四)剖析影响学生提问因素
调查研究发现,教师不同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对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发现学生知识储备量大小和个性特征差异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提问意愿和提问质量。
1. 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发问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形式多样,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和提问产生很大影响。讲授法是指教师直接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没有对学生发问,长此以往,学生不想思、不想问,问题意识越来越弱。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模仿教师的发问方式,慢慢地喜欢思考和提问。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或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问题再聚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开展学习。
正如李老师和高老师所教的两个班,一至五年级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采取讲授式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很薄弱,而两位老师接手后,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或启发式教学后学生问题意识得到明显提升。
2. 不同评价方式对学生发问的影响。调查发现,学生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时教师进行激励评价,往往一个肯定赞许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语、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份作品的展示等等,都能给学生关怀与鼓励,消除学生胆小怕错、怕被嘲笑等心理障碍。评价时以尊重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思维逐渐活跃,进而敢问。尤其是对提出较为简单问题的学生时(其实对学生来说不一定简单),教师的恰当评价尤为重要。正面积极评价能让学生得到莫大鼓舞,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会在教师的鼓励表扬下得到强化。
3. 知识储备量大小对学生发问的影响。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差异与自身知识储备量大小密切相关,知识储备量越大,尝试知识迁移能力越强,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及探索欲就越强,能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进行感知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相反,知识储备量越小,知识结构联系单薄,对数学学习的接受能力就较差,导致反应速度较慢,也就不能较清晰自如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数学问题意识相对较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4. 学生个性特征差异对学生发问的影响。性格开朗、大胆自信、自律自强、好奇心强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己的困惑。课堂上更愿意把问题表达出来;而性格柔弱、自卑胆小的学生则表现出畏畏缩缩,不敢提问,遇到问题也比较容易放弃,表现出数学问题意识较为薄弱。究其原因,性格开朗的学生表达欲较强,想什么就说什么,更易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大胆自信的同学不易受周围环境干扰,较少依赖别人,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展示自己;自律自强的学生有坚韧的学习毅力,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更能坚守自我,认真倾听与思考,遇到问题时倾向于寻找解决办法,积极发问;好奇心强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发问,有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欲望,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研究表明,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所起作用非常重要,甚至必不可少的。为解决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着力从师生和生生平等关系、采用先进教学方法以及顾及学生个体素质差异角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提问欲望,让学生问出好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营造平等学习氛围,激发提问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理自由和安全的状态下,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等创造性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如果班级里能创造出一个推心置腹交流的气氛,学生就能把自己的各种体会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流。因此,教师要搭建师生、生生间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就会把自己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
调研发现,三位老师营造的教学氛围有所不同,杨老师采用以讲授式为主、启发式或探究式为辅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者角色,体现不出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培养问题意识效果最差,而李老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教师是引导者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好。
比如在教学“看图找关系”时,李老师采用探究式教学,从近期社会热门短视频入手,让同学们兴趣盎然、轻松自在地阅读与短视频相关的文字、表、图,感受到“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后,顺利导入了新课。当教师发问“关于这张图,你有什么想了解的?”時,学生纷纷表达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发问“这幅图的横轴、纵轴表示什么?”“为什么从这幅图开始学习?”“我们看图需要找什么关系?”“图中的点表示什么?”“为什么有些线是上升的,有些线是水平的?”等等。学生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纷纷表达自己的困惑。
(二)采用激励评价策略,增强提问意愿
调研发现,学生个性差异对学生提问影响比较大,对于性格开朗、大胆自信、自律自强、好奇心强的学生只要教师启发引导得当,学生问题意识都较强,而性格柔弱、自卑胆小的学生则问题意识较薄弱,不太敢提问,即使有问题也可能表述不够清晰到位。对此类学生教师要采取鼓励性教学方法,比如用赞许的眼神、赞扬的话语或夸奖的手势等消除学生胆小怕错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要创造机会让此类学生提问,比如可用点名方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其次一旦学生有发问,教师要认真肯定其提问行为,再用语言示范或同学一起修正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自己所要提出的问题;三是对所有学生而言都不拘泥于课堂口述提问,可在书本上、作业本上、素质评价问卷上提问,课前引导学生提出原生性问题,课中引导学生提出生成性问题,课后引导学生提出扩展性问题,等等,不断增强学生的提问意愿。
(三)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提问质量
实践证明,讲授式教学几乎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或探究式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创设问题情境,可用现实情境,也可用数学情境,甚至还可用科学情境。因为“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产生数学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并运用精确、恰当的引导语,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进而提出创造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
例如,高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创设学校足球队招募新队员的生活情境。教师首先以“有何类问题”——“关于百分数,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引发学生将心中关于百分数的疑惑表达出来,然后用“若何类问题”——“如果从三人中选派一人加入足球队,你会选谁?为什么?”吸引学生参与探索,启发学生思考并表达出来,学生学习兴致盎然。在学生汇报完“使用分数比较三人成绩后”,有学生模仿着教师提出了“若何类问题”——“如果又多一个人,分母不同,不好比较怎么办?”,也有同学提出“用除法计算,遇到除不尽怎么办?”等等。
我们发现小学生经常模仿教师提问类型,这充分说明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示范提问具有抛砖引玉之效。有研究发现,引导语的设计足够精准巧妙的话,可促使学生提出与课堂目标紧密相关的、十分有效的问题,同时能避免学生提出一些千奇百怪的、不着边际的问题。如教师可使用三个引导语,第一个是“提出三个数学问题”,第二个是“提出三个不同的数学问题”,第三个是“提出三个不同的从易到难的数学问题”。表面上看,这三个引导语的差别极细微,但三者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引领作用大大不同,如第三个引导语就能让学生进入较深维度的数学思考中。这样能帮助学生在提问中不断积累策略进而提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四)展示提问内容方式,提升问题质量
小学生受知识储备及思维能力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千奇百态,甚至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无论学生提问表达情况如何,教师都不能忽视,要采取不同方式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发现,当信息量大时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只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用文字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比较各种提问内容,学习别人好的提问方式,就能起到异曲同工之效。
展示提问内容的方法有多种:可以使用PPT、投影或板书呈现学生预学时提出的问题,进而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上探究;可以课后利用公告栏张贴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对比评价;等等。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数学问题中,如果是比较困难、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的,则将其留在课后,作为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的课外探索任务。这些做法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知识诉求,感受到被接纳、被肯定、被重视,保护学生的提问勇气;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比较自己的问题与同学提问之间的差异,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质量。
比如李老师教学“看图找关系”一课时,将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收录到PPT中进行展示、归类,以学生有价值的问题为基础开展教学,既肯定了学生的提问热情,又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拓展思维能力。另外,还可以在前置探究单中设置“你还有什么发现?你还有什么疑问?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等引导语,导引学生深入思考和提問,沟通课前、课中、课后的联系。
总之,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升课堂中教师引导语和预判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由被动地解决教师所提问题变为主动去思考、提出并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实现以“学”为中心,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陆,张敏霞.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申晓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C].2018.
[5]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朱旭光.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
[*本文系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2021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课题《指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观察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1GDZZ00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