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视阈下的课堂教学转型

2023-12-07 10:03戴羽明范英军孙宜强樊颖
考试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学转型课程标准

戴羽明 范英军 孙宜强 樊颖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也是推动课程标准在考试、教学领域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措施。在教—学—评一致性视阈下,对考生在2022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学科中的水平表现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教学转型建议:结合学情,制定对标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生动的历史情境,组织探究性的情境活动;根据教学阶段,开展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

[關键词]教—学—评一致性;课程标准;考生水平;教学转型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54(2023)02—023—0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十四五”规划支撑专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高考分数标准参照解释的研究”(课题批准号:NEEA2021043)研究成果之一。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到“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1]5,《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各个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的关键”[2]3。这两者均代表了国家意志,说明在基础教育层面,“教”“学”“评”一体化得到了高度重视。“教”“学”“评”一体化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课程标准是教学与评价的依据。一体化集中地表现为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一致性是衡量评价与课程标准是否匹配的重要手段与依据,也是体现国家课程标准执行力的指标[3]。

一、教—学—评一致性基本思路与结构

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这是由课程标准的地位决定的。课程标准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体现出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到:“等级性考试,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以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以学业质量水平4为命题的基本参照,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4]58可见,历史等级性考试,以课标中的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水平为两个考查维度,前者属于考试的内容领域,后者属于质量标准和要求。

(一)内容领域:基于“课程内容”

“以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指明了考试内容的范围。历史课程包括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部分,三者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是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是基础之上的递进与拓展,选修课程“史学入门”“史料研读”“其他校本课程”是延伸[4]10-11。其中必修课程为4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为6学分[1]11。

考试应体现课标中的基本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应围绕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展开。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的基本过程,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本线索为: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历史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悠久的历史文明从未中断;就中国古代史而言,古代中国从秦统一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从秦朝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长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此后形成中华民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抗争史,是中国近代历史由“沉沦”走向“谷底”,再走向“上升”的历史;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5]。《中外历史纲要(上)》考试、教学所涉及的课程内容都应该突出上述主题与主线。

(二)质量标准:基于“学业质量水平”

历史学业考试和历史教学都要对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某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命制,既要注重对历史学科某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测试梯度还要能反映学业质量水平的不同层次,考虑试卷结构中内容分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分值配置之间的关系[4]45-59。

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依据课标,同时又考查课标规定的学业要求达成度,历史课标明确提出等级考命题工作应该依据学业质量水平4,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道考题都必须对标学业质量水平4,而是整套试卷达到学业质量水平4。

要达到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就先要能够达到水平1-3的要求,直接达到水平4无疑是空中楼阁,并不可行,比较稳妥的做法是试题命制应该体现出不同的水平层次要求。命题人员根据学业质量水平4来考,一线教师据此来教,学生据此来学,基于学业质量水平4实现教—学—评的一致。

二、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考生水平表现分析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对于考生水平表现的分析,侧重于内容领域和质量标准两个宏观维度,从教、学、评三者联系与对应的角度进行思考,具体思路见表1。

基于以上思路,对于2022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以下简称“试卷”)的题目与考生水平进行分析。

(一)把握情境主旨,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其理论保证是唯物史观,达成途径是史料实证,思维线索是史事关联,内核是因果关系,通过历史解释以求史事之真、史事之因及史理之善。试卷第7题分别从达成途径和内核两个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例题1:第7题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

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1.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的是课标“课程内容”中“1.9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相关内容,从素养上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史料阅读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对标“学业质量水平”的2-3: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2.作答表现

从表2的实测数据可知,第7题难度为0.81,属于较易的题目,但是区分度较高,G1水平组的得分率仅为0.62,G4水平组的得分率0.97接近满分,且G1、G2、G3、G4水平组之间的得分率差距都在0.1左右。各个水平组的错选项集中于B,该错选项的出现主要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概念不清:等级性考试的评价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对于必备知识的考查,本题的题干和选项都不涉及微观层面的史实,错选B项的考生对于国民革命这一大事时间是不清晰的,将1922年发生的史事视为国民革命的一部分;二是学生在史料阅读能力上的差距:题干表格中的活动内容涉及工人、妇女、青年、农民等多个社会阶层,稍作分析便可得将题干的新情境还原到已知的情境中,得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结论。

3.教学指导

通过对该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中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对于主干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对于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不明确;二是阅读文本的能力和把握情境主旨的能力有待提高,集中体现在无法概括材料的主旨大意,往往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建议教师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太多微观层面的史实占据过多时间;第二,在复习过程中应当避免教师讲述知识点的简单模式,而应指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知识体系建构;第三,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文本阅读的训练,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熟悉历史脉络,发展时空观念

时空属性是历史学科知识的特点之一,时空观念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于时空观念的涵养,建立对历史脉絡的理解,生成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认识。例如,第17(1)题就明确考查了考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

例题2:第17(1)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

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一)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

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二)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12分)

1.试题分析

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在时空判断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重点考查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同时在作答中还涉及对考生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的综合考查。从知识考查的角度来看,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西方历史发展中宏观时代背景的掌握,反映出等级考命题侧重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试题利用《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创设学术情境,信息丰富,情境建构充足,考生在思考和作答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时空信息点,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中古时期、14~17世纪和18~19世纪等,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对该问题进行解答。

评分标准要求考生作答时要将所选择的“转折”同其历史背景相对应,作答既要符合所选择时代的基本史实,又要体现出一定的角度意识,能够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这体现出评分标准与命题思路的一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2.作答表现

如表3所示,从实测数据看,本题得分率0.71,属于容易试题。

实测数据表明,本题的区分度较高,能够较好地甄别不同水平组考生的知识掌握、运用与理解能力。从实测数据中还可以看到,不同水平组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明显,低水平组考生的时空定位和历史解释素养尚有不足之处。

从作答表现来看,考生在本题的作答中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基础知识掌握、审题解题能力、逻辑思维水平、概念理解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了明显的个体差异。

如图1所示,该高分考生在作答中既明确了所选两次转折及其时间,又能够充分调动和运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西欧社会背景,能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变迁等不同角度进行全面阐述。反映出该考生能够准确把握试题信息,适当合理运用材料,基础知识扎实,逻辑思维清晰,时空观念等学科素养较高。

同高分答卷相比,该低分答卷在作答中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其一,审题不清楚,题目要求任选两次转折,该作答中分析了三次转折;其二,基础不扎实,史实运用不充分且出现了一定的讹误之处,如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当时还处于民主时期”,还有“到了中古时期,因宗教的出现和传入”均为史实错误;其三,答题角度混乱不清,思路不清晰,考生对历史背景把握不清,没有能够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建构时代背景,答案思路明显局限于材料。

3.教学指导

从本题立意的角度,建议师生在高三复习中要进一步重视主干知识,尤其是宏观时代背景和阶段性特点的总结与复习。教师应适当选择或命制此类考查试题,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从解题方法和答题逻辑的角度,建议教师适当提高习题课讲练的针对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答题逻辑。同时也建议考生在复习中要适当加强知识复习和习题训练之间的结合,加强对于高考真题的精练精磨,提升自身在新情境下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

(三)落实“四史教育”,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形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四史教育”。“四史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于教—学—评的各个环节。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习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价值归宿[4]4-5。试卷第18题就体现出了落实“四史教育”,渗透家国情怀的考查目标与教育导向。

例题3:第18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城市或地区举办重大赛事,都会在开幕式中展示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2021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省省会西安举行,开幕式包括序曲和“民族根”“延安魂”“中国梦”3个篇章,展示了黄帝陵、秦兵马俑、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延安精神、新中國建立、科技兴国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选择你熟悉的国内某一城市或地区,围绕其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为该地重大赛事开幕式的筹办,拟定一个历史主题,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史实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供至少三个相关的近现代历史史实,具体准确;说明完整清楚,观点正确。)

1.试题分析

该题要求考生运用近现代知识为某地赛事开幕式拟定主题并加以说明,考查考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历史解释素养。此题主要对标“学业质量水平”的“2-4”和“4-5”中的部分考查要求,即“2-4”中的“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4-5”中的“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该题材料中提供了在陕西省省会西安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展示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示范,设问则要求考生“选择你熟悉的国内某一城市或地区,围绕其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为该地重大赛事开幕式的筹办,拟定一个历史主题,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史实并予以说明”。这是该题的情境与情境活动要求。

从答案示例来看,小论文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主题、史实与说明,主题对应设问要求,史实对应主题,说明对应史实。其中史实与说明可以分开,也可以融合在一起。

2.作答表现

从作答得分数据来看,该题总得分率为0.48,属于中等难度试题,四个水平组平均得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0.75、0.61、0.42、0.21,区分度较好。全体考生得分主要集中在4-11分之间,满分考生占比极低,反映出考生在这一试题的作答表现中等水平居多,高水平缺乏。

从作答表现来看,主题主要选择的是城市,城市中主要选择的是北京、上海,也有部分考生选择天津等城市,还有部分考生选择了东北等地区。以下选择了两篇以北京为主题的不同层次的小论文,加以评析。

该论文紧扣主题,选题恰当,线索清晰,史论结合,结构完整。第一,该小论文选择北京,选题好。近现代史上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北京,这就无形中降低了答题难度。第二,结构完整。小论文包括了主题、论述、结论三部分,主题鲜明,论述清晰有力,结论回应并升华主题。第三,线索重要且清晰。该小论文的基本线索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变迁”,既紧扣新中国历史发展中三个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又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前进性。第四,史论结合做得好。小论文在论述过程中,每一个结论都对应了相关史实。当然,该小论文也存在结论部分没有很好总结主题部分和贴标签的问题。

该作答与高分作答相比较来看,主题不明确,“见证中国历史发展”过于宽泛。三个史实之间存在逻辑联系,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站起来到富起来,但是没有在主题或结论部分明确揭示出来。论证部分也不够有力,如只是论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没有论证“站起来”的含义是“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实现了完全的独立自主”,这样也就没有能够衔接上一个史实: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教学指导

对于历史小论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三件事情。第一是选题。选题恰当,不只是写起来相对轻松,而且相对于考生自己的实力而言,还能够获得更高的分数。好的选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一方面,选题应该完全切合考试要求;另一方面,应考虑自己的驾驭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论述能力等。如有的考生选定主题为“东北地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选题是完全恰当的,但是一般考生对于近现代史上东北地区发生的史实掌握较少,所以容易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而如果选择北京或上海,因为近现代史上有关这两座城市的史事较多,就能够从近代、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列举史实进行论述。第二是论证过程。论证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四点:围绕主题,论述完整,分条作答,史论结合。第三是结论。结论部分,不是简单重复主题,而是应该回应主题,总结论证过程,并升华主题。

三、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教学实施,要求教师更加重视课标,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将课标放在指导地位,依据课标要求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实现课堂教学逐步转向基于标准的教学。这要求教师结合学情,制定对标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生动的历史情境,组织探究性的情境活动;根据教学阶段,开展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

(一)精准制定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课标的一致性,这首先要求基于课标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基于课标,联系教材等教学资源,同时结合学情、教情,实现课標统领下,学生发展逻辑、历史学科逻辑、教学逻辑的统一。教学目标设计要达成以上要求,需要借助逆向教学设计法,通过评价设计先行的策略,校正教学目标设计,确保教学目标的精准性和逻辑性。

“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发现证据的教学设计模式。它强调以清晰的学习目标为起点,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指向促进目标的达成。它为我国当前课改背景下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6]逆向教学设计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1)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2)制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措施;(3)安排各种教学活动,指导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7]。逆向教学设计的流程设计有别于将学习评价置于教学活动结束后的传统做法,为促进教—学—评一致、提高教学的精准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借鉴逆向教学设计法,坚持评价设计先行,教学目标设计与评价目标设计相对应,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为教—学—评一致性创造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一体化设计教学情境与情境活动

情境与情境活动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载体。情境与情境活动的设计应该基于课标,符合课程内容要求,对标学业质量水平,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情境与情境活动的设计在教学情况下与在等级性考试情况下逻辑上是一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个是课堂活动,一个是纸笔测试;一个是教学过程,一个是评价过程。

就等级性考试而言,新课标高度重视情境创设。历史课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的新情境分为四种,分别是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4]59。这四种新情境同样可以转化为课堂教学情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情境之外,明确提出了情境活动的概念。基于知识运用方式的不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情境分为了“生活实践情境”“学习探索情境”两种。“情境活动”则是指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强调这一过程中对于必备知识的运用,对于关键能力的掌握,注重其体现出的学科素养具备程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情况[2]36-37。

课标在教学提示部分,提出了多条关于情境和情境活动的教学建议,综合而言,大致如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即教师通过设计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整合历史知识,对于历史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4]17-32。当然,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与选择性必修的学习在情境及情境活动上有差异,前者更注重情境的历史性和对于史事的认识,后者更注重情境的新颖性、探究的多角度和对于历史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这主要是由学业要求和学段差异所致,体现出学生历史学习的进阶性和发展性。

(三)统筹开展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

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都要以课标为基准,并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引。课标要求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水平,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以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确定符合学业质量要求的评价目标,注重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的有机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注重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4]56-58。

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各有其功能,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可以混合使用,充分发挥评价环节诊学、促学、评学的作用。终结性考试、阶段性考试宜采用纸笔测试方式,对照课标中的学业要求,主要考查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业表现。日常教学评价既要有纸笔测试,如阶段性教学反馈、单元小结等,更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关注的就是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8]表现性评价在纸笔测试之外,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开展评价,并且具有即时性和经常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日常学习具有持续性的诊断和促进作用。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鸣谢:天津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高考评价项目历史学科组的天津市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正高级教师李学敏老师和天津耀华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张晓静老师对于本文的写作准备与修改给予了大量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邵朝友,张斌,王少非.论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6):50-55.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张海鹏.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适应和掌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意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9,(09):21-32.

[6]叶海龙.逆向教学设计简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1,(4):23-26.

[7](美)威金斯·迈克泰.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3.

[8]吴维宁.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72.

Classroom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learningevaluation Consistency

Dai Yuming1Fan Yingjun2Sun Yiqiang3Fan Ying4

1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Tianjin,300191 2 Tianjin No. 41 Middle School,Tianjin,300204 3 Dagang No.1 Middle School,Tianjin,300270 4 Tianji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Affiliated to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300230

Abstract:The consistency of teaching-learning-evaluation is based on the consistency of curriculum standards,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field of examination and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istency of teaching-learning-evaluation,we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the grade-based academic level examination of Tianj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2022,and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transformation,making teaching targets according to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learning situations,designing vivid historical situations and organizing exploratory situational activities,carrying out paper and pencil tes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eaching stages.

Key words:the Consistency of Teaching-learning-evaluation,Curriculum Standard,Examinee Level,Teaching Transformation

(責任编辑:陈畅、白云、许志勇)

猜你喜欢
教学转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美术课堂教学转型中的感悟
我国舞蹈教育改革与转型的研究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公共英语课堂需求
论推进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转型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十年课改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