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星辰
摘要:劳动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將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践行“三全育人”机制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还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基于此,文章阐述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包括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开拓社会实践渠道、合理利用第二课堂等。
关键词:劳动精神;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学路径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在统筹推进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建设上加强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等。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应积极将劳动精神融入日常教学。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其中就包括劳动精神。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劳动精神,高职院校需要依据学情、校情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探讨。本文以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寻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劳动精神的内涵
劳动精神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观念、价值理念,以及展现出来的劳动态度、精神风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规诫,就强调了劳动于个人、于国家的重要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精神的核心,即“勤俭、奋斗、创新、奉献”;2020年11月24日,劳动精神的内涵被确定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劳动精神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技术型人才的关键,也是促进国家繁荣、民族强盛、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二、劳动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实践意义
(一)践行“三全育人”机制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改革强调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打破教学固化思维,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只有注重劳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激发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才能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避免形成“好逸恶劳”的做事态度,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实现“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目标。
(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诉求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国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如今,中国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也已开启,正需要一大批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挑大梁、担大任。作为职业教育主战场的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时,需要将劳动教育贯穿始终,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帮助学生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三、高职院校劳动精神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依然存在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现象
自2022年11月25日起,笔者面向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随机发放了线上《大学生劳动意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872份。受访者基本情况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各分院学生占比较为均匀;月消费水平总体持中,超过70%的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在500元至1200元;受访者家庭所在地绝大多数位于县或县级市以下,少数位于中等城市或大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大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一般,对劳动的意义认识较为准确,愿意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现状,但是依然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不劳而获”“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劳动意识较为淡薄。
(二)劳动教育方式单一、内容片面化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精神教育的模式较为单一。比如,陕西省安康市的多数学校选择用定期大扫除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该方式看似直接让学生参与了体能劳动,实际上更偏向是一种体能锻炼,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反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难以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也无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教育,重点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重职教,轻劳教”现象,无法引导学生领悟劳动精神的精髓,最终致使劳动精神的整体教育内容片面化,割裂了劳动与专业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
四、劳动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劳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理念上存在一致性,均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符合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思政课中本就存在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章节要求公民做到“爱岗敬业”,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部分要求公民遵守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些均体现了劳动精神的内涵。所以,将劳动精神通过多方联动、有机渗透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局限性,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劳动意识,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丰富劳动精神教育方式和内容的主要渠道
在面对高职院校劳动精神培养方式单一、内容片面化的问题时,思政课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参与的机会,让劳动教育走进课堂,并将劳动精神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成绩、课堂测试、课后评价等方式将其具体化,既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又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劳动精神教育的影响力。
五、劳动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以丰富的案例为载体,让具体案例成为推进劳动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媒介,让学生在对案例主人翁产生共情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劳动的意义,保持课堂活力,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马班邮路信使”王顺友、“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掏粪工人”时传祥、“高炉卫士”孟泰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人也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劳动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合理运用第二课堂
1.通过社会实践推动劳动精神教育
在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步打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壁垒,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育人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如今,高职教育不仅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还注重技能的培训,通常设有专门的实训基地,并伴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不断深入,在实践资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因此,思政课可以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如带领学生走进劳动场所,聆听劳动模范的故事,观看劳动产品生产的过程,与社会劳动者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这既能让学生从中感悟艰苦奋斗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工作作风,又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通過网络教学推动劳动精神教育
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如表5、表6所示,在平均每日上网时间上,超过51.61%的学生上网时间在4~8小时,19.03%的学生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剩下的学生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在上网途径方面,73.05%的学生通过手机上网,19.15%的学生用电脑上网,7.80%的学生使用其他方式上网,比如学校机房、网吧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花费在网络娱乐时间过多、学习时间过短的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十分重视对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途径,既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又让学生能随时随地依据自身情况进行劳动精神学习。
总而言之,劳动精神作为高素质劳动人才的必备要素,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而思政课作为一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必修课,应将劳动精神融入日常教学。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结合国情、校情、学情,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第二课堂为辅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濛.思政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2(10).
[2]张韧韧.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方略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2).
[3]杨博.“三大精神”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5).
[4]王平.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制度保障[J].知识文库,2022(16).
[5]邢梦潺.新时代思政教师助推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2).
[6]凌新文.“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实施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2).
基金项目:安康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院级教育科研基金项目“劳动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ZJKY202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