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古流新 格物致知

2023-11-29 05:09:40周云华王孝岚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周云华 王孝岚

【名师简介】周云华,女,中学正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编委,《中学教学参考》外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观察与透视、学习设计与分析、听课评课与研究、考试测量与评价。近十年来有一百五十多篇文章在全国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有三十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一部《教学设计原理与策略》。

[摘 要]《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新要求,并给予了适切的指导。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文综历史部分正是这一新型教学观和评价观的有力体现。源古流新,格物致知,即对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文综历史部分的评析总结。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全国高考甲卷;历史部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6-0001-0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新要求。教、学、评一体化已成为新《课标》实施及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指导。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文综历史部分正是这一新型教学观和评价观的有力体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高考命题正从聚焦学科知识测试向聚焦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从技能导向的评价范式向品格导向的评价范式转变,从偏向理想主义的评价文化向偏向实用主义的评价文化转变。可以说,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文综历史部分(下文简称“此卷”)最大的特色是“源古流新”。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应与高考命题趋势保持一致。故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这也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教、学、评一体化”的切入点在于“格物致知”:坚持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一致的立意、设计能科学解释历史现象的解构策略、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

一、源古流新:试题总体分析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历史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发展“人”,即使“人”具备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高考就是一次考查“人”发展到什么程度的终极评价。而在教学实施层面,高考也在质问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有关“教、学、评一体化”的系列问题。笔者对此卷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厘清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的内在逻辑。

(一)从学科中来,于发展中去

“教、学、评一体化”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纵观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仍有一些教师以教材内容庞杂、教学时间紧张为借口,大量实施讲授式教学。虽然讲授式教学也有一定的优势,但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很难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一些教师在使用地图类材料教学时,会忽略引导学生掌握某些与地理思维有关的读图策略,而直接告知学生地图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加快教学进度。然而这样教学,学生并没有亲身经历读图的过程,甚至连学习的过程也被包办代替了,其直接结果就是在面对图表类试题时,学生常常无从下手,甚至有部分高年级的学生都不知道需要阅读图例信息,更不要说提取其中关键信息了。“教、学、评一体化”应面向学生,即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不仅要激发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潜能,而且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卷唯一的图片类选择题(第25题)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图1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此题题干第一句话交代背景,第二句话先构建情境,紧接着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题干和地图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解读。学生首先需要从地图中获取时间信息“公元2年至公元140年”;接着需要提取图片中的人口信息,发现公元2年江浙一带的户数与口数多于湘江流域,而到了公元140年却大幅度少于湘江流域。在经济水平大致相当的状态下,为何会产生这种变化?学生要解答这个问题,头脑中就要构建一幅地图:两汉之际,由于绿林、赤眉起义产生社会动乱,直接导致位于长江北岸的江浙一带的人们向南迁入交通便利的湘江流域。故D项符合题意。此题不仅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本位,以综合运用历史、语文、数学、地理各学科知识的学习策略为实质性路线,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评一体化”。

(二)从育才中来,到育人中去

“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是过程而非结果。常规的学科教学评价,大多是从学生最为显性的学习结果出发的,即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且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能力的评价。如现实中部分教师偏向关注学生是否能排除错误选项而选出正确选项,偏向关注学生是否能答出所谓的采分点而非整体的历史叙述,偏向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历史概念而非感悟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这样做不利于把握学生“学做人”“成人”的过程。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历史教学而言,教师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最大限度发挥“评”在“教”和“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只有将面向育人过程的评价落实到位,教师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发挥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

此卷第47题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此题的材料、问题虽设置简洁,却能很好引导学生去思考孔子提倡“乐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产生的历史影响。不论是原因还是影响,都与社会中“人”的发展息息相关,故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等主流历史现象,给予历史现象中的“人”足够的关注与关怀。此题理想的思考路径是从“人”的发展本身去反思社会变化,且此题注重表现性评价。通过有意义的历史叙述外化学生获取与应用知识、技能的策略,凸显学生探究历史所应具备的价值关怀,从人文视角剖析历史现象。与此同时,完整的历史叙述更能全面地暴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能显示出学生的“成人”状态与育人目标之间的差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方向。

(三)从历史中来,到现实中去

“教、学、评一体化”的重点是思维而非形式。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思维水平,才能促使其核心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就知识讲知识,就教材讲教材,就历史讲历史,即使能厘清核心知识,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是极其有限的。要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是让他们掌握现成的历史结论就足够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解释社会现象的过程中体悟历史。较有效的策略是:将历史学习同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连接,设置适当的现實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做得如何,以及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情况。

此卷第42题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图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学生能否应对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指标。此题将学习情境与社会情境相连接,即将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历史叙述问题与对社会现象的考查相结合。针对此题,学生可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角度来解答,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广泛、深入地激活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在新信息与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下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解答此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格物致知:教学策略把握

日常的历史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获得此卷对教学的启示、要应对每一次高考对师生提出的挑战、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教学立意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教学结构从时段关联转变为时空贯通,教学载体从学科情境转变为综合情境,致力于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转变为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

(一)立意: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

尽管一些教师主动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但是存在模式化、浅表化、形式化等问题。部分教师认为“改变教学方式”和“提升课堂教学容量”是教学改革的全部追求,忽视对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其分类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认知核心素养,其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二是个人核心素养,主要指个人应对复杂的情况时,必须具有的强大的自我概念;三是人际核心素养,主要指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人开展协作的能力。教学立意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是“教、学、评一体化”的起点。要设计素养本位的教学立意,就要避免教学走向知识点的堆积,还要从观念视角看待问题,用观念理解问题内涵。

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笔者将教学立意设计为“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引导学生理解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世界时,国家可能处于最好的时代,而底层人民可能处在最坏的时代;国家可能对这个时代满怀信心,而底层人民可能对这个时代充满怀疑;国家可能在这个时代直达天堂,而底层人民可能在这个时代直坠地狱。大国崛起需要对人文守护和关照,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只有保障小民尊严才能有光明的前途。上述教学立意和解读基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引领学生不断发现、理解、解释和批判事实。由此通过教师的“教”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结构:从时段关联向时空贯通转变

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不是从一个时间点、一个空间要素进行的,而是要立足于整体思维,突出时间空间内在联系,以核心概念为抓手,打破原有教材的人为割裂,强调因果逻辑,聚焦特定历史时段,赋予历史事件生命力,构建长时空的历史框架结构。

如笔者在讲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核心知识时,呈现表1。

笔者突破常规教学,是用下面这段话进行总结:“让我们把视野打开,不要紧盯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而是将从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看作是一个不断捍卫自己尊严、提升国际地位的历程。我们敢于直面美军,保家卫国;我们敢于迎头痛击印度的挑衅;我们敢于面对苏联的威胁而不妥协、不屈服;我们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在第三世界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及无数普通中国民众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外交胜利,使中华民族得以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事件时,既要让学生从小时段观其细节,又要让学生从长时空看其趋势。故笔者于表1中突出空间,于教学小结中突出时间,由此帮助学生的“学”从时段关联向时空贯通转变,同时构建中外历史整体知识结构。

(三)载体:从学科情境向综合情境转变

知识与具体的情境是紧密相连的,完备的知识都是从真实的情境中习得的。而真实的情境往往是复杂的、综合的。故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取和重组,舍弃不恰当的因素,努力创设综合情境。这样的情境不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关,而且隐含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和探究兴趣。

笔者曾设计如下寒假历史学习项目(见表2):

新《课标》指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学生在上述情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能主动、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始经验,而且能在综合情境中实现知识、思维和观念的迁移,体会到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巨大价值。

自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以来,高考命题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探讨人类社会进程不能割裂历史一样,此卷不仅是对长期以来命题改革精神的传承,而且是广大命题专家基于新《课标》进行的积极突破,故为“源古流新”。此外,引领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是高考的基本价值,而课堂教学优化体现在立意、结构、载体三个方面,故为“格物致知”。“教、学、评一体化”顺应了教学评价从考试文化到评价文化的转型,教师应为学生的成长设计基于素养本位的教学立意、基于时空贯通的教学结构、基于綜合情境的教学载体,最终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源古流新,格物致知,即笔者对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文综历史部分的评析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军哲,杨华.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历史教学的改进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5):63-6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究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1:29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