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冬冬 邓腾飞 索文
[摘 要]文章紧密结合高考改革动向,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为遵循,在深刻领会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以强基固本为原则,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学;以素质教育为前提,调整和改进地理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创新课后作业设计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综合思维;地理教学;学科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6-0084-04
地理学具有社会和自然两大属性,从区域地理研究的角度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含各自然地理要素,又涉及工农业、交通、城市、文化和宗教等人文方面。这决定了地理有与其他学科相似的地方,也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色。高中地理既重视分析、概括和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实验教学,又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一、高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相较于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在课标要求、考查深度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改变。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课程内容虽有重复之处,但与初中地理注重知识积累不同,高中地理更加注重逻辑思维,告诉学生地理现象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这种现象有什么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高中地理对课堂内容的识记要求少了,更多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迁移运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初中地理成绩非常好,地理学习过程很轻松,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成绩一落千丈,学习变得非常吃力的原因。笔者发现,受初中地理学习习惯的影响,高中生对地理的科学内涵认识不足,缺少综合分析的习惯,导致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部分高中生对地理学的认识停留在朴素认知层面
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高中学生希望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识渊博之人,以为像初中一样多背多记就可以学好高中地理。部分高中生看起来学到的知识很多,却不会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情境中发生的具体问题,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而这正是学生所欠缺的。
(二)部分高中生的地理课程学习与生活实践存在脱离现象
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地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和考察、调查、实验、模拟等实践研究。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天气的变化、校园旗杆影子的变化等都包含了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众所周知,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有其客观规律。如果留心这些现象,将其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材中的很多原理或者结论都是在统计和分析大量地理现象之后得出的。地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和结论,更鼓励学生自己琢磨教材中对地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学习教材中对地理问题的分析思路。然而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教材列举的事例,但是忘了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忽略了教材蕴含的研究方法。
(三)部分高中生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不足,缺乏训练
地理环境由地理要素通过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这种特点在区域地理中表现明显。不管是自然地理要素还是社会经济要素,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地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试图厘清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然而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倾向于直接掌握某地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了解发生的人类活动,记住相关的结论(或结果),却忽视对这些要素之间逻辑关系或者物理联系的深入分析。比如,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太阳活动与地球上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会导致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然而对以上结论部分学生仅停留在太阳活动与自然灾害、极光等要素间的表层联系,没有深挖要素间的深层联系,这不利于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部分高中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不深、把握不准
高中地理课程涉及很多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教材对这些概念、原理的定义和解释简而精,这是由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决定的。但是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学习了原理和概念之后,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本质和内涵,不会使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更谈不上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时,首先要掌握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等基本概念,对概念本质特征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对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昼夜温差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通过学生的回答笔者发现,部分学生能对比二者的差异,但不能运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等概念来进行分析。
(五)部分高中生获取和分析地理情境信息的能力不强
地理课程强调教育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地理试题是反映学生地理学业水平的量尺,地理试题以地理《课程标准》为遵循,重视创设情境。地理试题情境类型丰富,包括各种图表、图片、文字材料、数字资料等。试题呈现的素材暗含了重要的信息,会定义新的概念,能否获取有用信息、理解新概念成为正确解题的关键。在面对新的情境、碰到从没见过的图表资料和较长的文字材料时,部分学生会感到烦躁甚至害怕,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获取有用信息,不会解决试题预设的问题。
上述情况反映出部分高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欠缺这个现实。现阶段,部分高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存在不足,他们习惯用静止而非发展、片面而非全面、形而上学而非辩证、孤立的而非联系的方式来看待地理事物。根据教育学理论,思维方式可以通过恰当的教育而改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能帮助高中生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二、提升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
综合思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要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可以从改变教学方式、构建思维模式、创新课后作业设置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使教学由重视知识的背记转向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以强基固本为原则,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学
随着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上升到素养立意的考查,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夯实知识能力基础,体验学科本源性思想方法。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回归教材,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学,确保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例如,在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再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形和地貌等角度分析其特点,通过着重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1.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教师可先以简单、熟悉的地理事物为例,引导学生从两个及多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养成综合分析的思维习惯。例如,分析长江上游地区植被遭到破坏以后对长江水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教师分三步推进教学:第一步,导入情境,指导学生分析素材;第二步,调动相关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厘清分析思路,组织表述语言;第三步,教师点评,概括和完善学生的回答,形成完整的分析结果。经过这些环节后,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能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人地协调观。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思维水平迈进,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系统地解释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通过比较地理过程的时间演变和地理差异的空间分布,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过程指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发生、发展、演变和衰亡的过程。地理过程现象分布广泛,例如地貌的演化、河流的发育、气候的演变等。在开展地理过程教学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灵活教学。例如对于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师可以采用模拟的方法,演示水流冲刷地表的过程、泥沙沉积的过程,这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缓慢、抽象的地质作用过程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动画演示来展示其变化过程,使抽象的过程形象化,提高教学的生动性。
地理差异的空间分布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区域联系。地理研究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不同区域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环境特征,体现了地理的空间差异。各区域或相邻或相距遥远,但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存在区域联系。在学生开展区域地理学习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区域的对比学习,比较区域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其中原因。
(二)以素质教育为前提,调整、改进地理教学方法和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基于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1.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课堂趣味
高中地理课程为教师自主选取素材、创新教学方法留有大量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广泛选取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领域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开展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围绕讲授内容创设出来的相关场景,引导学生融入这一场景,变身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情境类型多样,有角色扮演、播放多媒体视频和展示图文资料、深入社会实践、开展实验等多种形式。例如,在讲授“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这节课时,教师提前查找相关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形成情境素材,再将其分享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学习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2.突出逻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修正错误思维,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思考过程可见可显。例如,在讲授“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这节课时,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流域的自然背景,重点分析流域开发的方向——流域的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且多山,这说明河流流量大、流速快,可以发展水电。教师还可以采取问题式教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不稳定,这对农业有什么影响?流域的植被多,生态改善,这有利于发展什么产业?问题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
3.重构学习单元,设计学科大概念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由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转向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将学科单元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相联系,通过学习单元重构设计和内容整合推进地理大概念教学。
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地理学习单元重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学习内容。其次,选择整合大概念的学习单元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确定核心任务,设计单元学习活动。例如,以区域地理为教学内容,在进行大概念教学时选取区域发展为主题,以了解区域特征及发展方向为学习目标,以典型的或者身边的案例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境信息,构建任务群,设置学习活动。学生要在完成具体的活动,如分析案例、数据采集、实地调查、比较归纳中锻炼思维能力,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三)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创新课后作业设计和评价方法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确立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要求,明确了“怎么考”的问题。高考命题创新性的考查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发展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因此,在作业设计和评价方式上,应改变过去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强调死记硬背而忽视学科思维建构的弊端,要倡导表现性评价和思维结构评价。通过创新作业设计和评价方法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究、深层次学习,确保习题、作业减量提质,减少机械刷题,助力“双减”落地。
教师可按一定比例将作业设计成不同的层次,如巩固性作业、提高性作业和实践探究性作业。巩固性作业以加强基础知识为目的,为高考命题考查必备知识做准备。提高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目的,是提升综合思维能力的基础。实践探究性作业以提升学科素养为目的,便于开展表现性评价和思维结构评价。
三、结束语
总之,提升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是所有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教师既要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又要研读高考评价体系,了解高考内容、考试形式改革的发展规律,还要立足教情、学情,通过总结教学实践中有关学生综合思维的优缺点,全面总结综合思维能力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这样才能为提升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不管是从强基固本、综合思维的原则出发,还是从改革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或学科大概念教学等具体教学环节入手,都需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等形式,灵活地在课内外活动中循序渐进地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程菊,王万燕.透过试题看取向:以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Z2):56-61.
[3]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加强教考衔接 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2(7):31-35.
[4]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加强教考衔接:2022年高考全国卷命题总体思路[J].中国考试,2022(7):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1年度立项课题“促进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以区域地理的复习为例”(TS〔2021〕GH207)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