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域下的高校互联网舆情引导对策研究

2023-11-27 02:50李文瑞
国际公关 2023年20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网络舆情互联网

李文瑞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新媒体时代所展现出的公开性、即时性、蔓延性等特性越来越明显,在丰富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和内容的同时,对高校互联网络舆情的监督及引导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互联网网络舆论的特性及其传播特性,聚焦新媒体视域下各大高校应对网络舆论的相关机制,提出在高校网络舆论特性下的舆论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互联网;引导策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第5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总量约为10.67亿,我国互联网覆盖面超过75.6%。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交媒体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社交媒体呈现出的透明公开性、即时性以及人人可以参与的特性,使社交媒体在网络舆论中呈现不可替代性。高校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的探究也就尤为重要。

一、高校网络舆情发展原因及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民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互联网中最活跃的群体。高校作为青年学生聚集性学习生活场所,是传播学习知识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国家高等人才的任务,[1]如果高校发生网络舆情事件,不光将会给高等教育相关部门及机构产生负面影响,也会给高校教育环境整体带来巨大压力,如果处理不及时甚至有可能会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大学生的关注焦点,能够反映大学生某一阶段的思想动态,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

高校网络舆情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时代特点、网络色彩特殊、网络复杂三种特征。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更加复杂的网络生态,“舆就是公众,情就是情绪,舆情就指公众的内心情绪和社会心理通过一定媒介的表达。”[2]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 “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3]高校教育环境不断变化,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对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校园舆情控制与安全稳定是我国高等院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发过程与处置机制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作为校园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并没有完善,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与从众性,因此在校园互联网活动中也表现出了集中性、群体性、不确定性。德国社会学家Ulrich·Beck曾提出了 “风险社会”一词,主要用来描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将会存在较难控制的风险。而全球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 “风险社会”愈发凸显出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特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青少年使用手机现象的逐渐加深,使校园网络舆情问题频频发生,影响社会的特征问题日益凸显,校园网络舆情具有的规模大、传播速度快、信息传递范围广泛的特征,进一步加大了校园舆情管理与疏导工作的复杂性。

二、互联网络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特性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特性

就现阶段而言,大学生更加习惯和倾向于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见解及表达各种情绪,网络空间的即时性、匿名性、开放性,使得网络空间成为高校学生传播舆情及了解舆情的主要渠道。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也在逐步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产生影响。百度贴吧、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网络社交平台及抖音、快手等网络视频平台成为网络上高校舆情产生的重要平台。而在这隐匿性与互动功能二者兼具的场域当中,大学生成为不可忽视的主体之一。新媒体在大学生受众中的运用显著提升,为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大学生正处于各种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的阶段,缺乏正确的舆论观,同时由于社会还未完善相关的舆论引导机制,更容易使大学生在舆情信息的传播中面临困境。在网络媒介使用度逐渐上升的阶段,网络媒介也逐渐掌握了更高的话语权,甚至比传统媒介在大学生主体中更具备权威性。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们运用新兴媒体技术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着网络舆情的产生与扩散。而新型媒体的诞生,也突破了传统媒体舆情引领时间、空间的限制,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舆情引领的范围。大学生群体因具其聚集的特殊性,往往在产生舆论话题时,会将舆情快速传播、广泛传播,这也促使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

同时,新媒介也具备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总量大、影响人多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的引导方式相比较,新媒体凭借其传递速率高、信息量大、空间使用率高等的优点而快速占领市场,并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媒介空间限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变化与传播,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舆情主体及社会影响等也在发生着改变。[4]也正恰恰是因为新媒体的三个核心的转变,才使舆情主体影响更加广泛、舆情内容更加丰富、舆情影响更加深入。

(二)高校輿情发展特质

近年来,将学校突发事故转化成网络舆情的事件时有发生,呈现错综复杂的形势。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既可能成为高校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又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者、见证者,意识形态引导变得尤为重要。其具有多发性、隐匿性、突发性、盲目性、全时空性等共性特点,并深受网络舆情主体与学校舆情场所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特点。

1.高校舆情演变的突发性与迅速性

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普及,网络平台的使用者具有范围广泛、年龄跨度大、用户门槛低等特点,这进一步促使了网络传播内容的迅速性。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被引爆后,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高校学生、相关部门、社会各阶层的网友广泛参与,传递消息,发表意见,发泄个人情感,继而迅速演变成高校的网络舆情。突发性和迅速性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特点,同时高校网络舆情往往不可预计,一旦发生,因高校的特殊属性,高校舆情在不同媒介载体间彼此冲击,如果处理失当,就会在短时间内快速爆发,舆情出现的时段、地点以及范围等均不能精确预测,网络舆情往往猝不及防,学校的应对也往往比较困难。高校网络舆情的这一特性,也就致使舆情处理难度更大,对于精准性、即时性的要求更高。

2.高校舆情内容的多元性

大学的舆情问题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与高校有关的人员类型多,高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受到自身环境、专业、生活工作背景、爱好等影响,关注的内容及感兴趣的领域也各不相同,人员受众和关注层级往往较为多元,这也容易使高校舆情内容容易产生多元性的特征。网络舆情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事务或教育领域,年龄层次也不仅局限于青少年。往往也会涉及公共事务、意识形态、群体事件等方面,而年龄也由青少年圈层到中年甚至老年圈层,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校园腐败、教学行为、师资待遇、师生关系、男女关系、招生违规、学位争议、学校教育等领域。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多元性、复杂性等特征,其舆情爆发的方式也存在着多元性、即时性、不确定性。

三、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及引导机制探究

(一)培养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人才

1.及时转变网络舆情应对思想

互聯网络时代,高校相关部门面对网络舆情在作出决定时不仅要依靠以往的经验,对于传统媒介时代面对舆情的处理方式可以沿用,还需要参考互联网时代舆情控制的相关方法,及时转变应对舆情的思维。高等院校可以围绕大数据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进行大数据相关理论教学,让与网络舆情处理的相关人员都能够在工作中运用,把挖掘到的信息运用到互联网舆情处理,在第一时间内对突发的互联网舆情事件进行有效处理。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也必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工作方式,分析高校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习惯、兴趣领域等数据,并妥善运用相关数据分析。通过现代技术分析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内心思想,让舆情引导更有针对性。大学生舆情管理并不能仅仅依靠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观认识,更需要在信息背景上做出正确判断,在日常舆情监测工作中考虑大学生所热衷的问题、在学习活动中面临的问题,从而减少了舆情处理时的 “拍脑袋决定”。

2.组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高校产生网络舆情问题时,舆情引导的方向对网络舆情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作用,这也就需要高校深入研究网络舆情机制,并专门引进相关专业人才,组建舆情引导团队。[5]舆情引导团队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能力:一是必须具备坚实的思想政治素养,确保在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把握舆情发展方向;二是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宣传工作经验,只有了解互联网,了解网络舆情,高校舆情管理方才张弛有度;三是具备扎实的大数据挖掘专业知识,这样管理方法才能精准而有效。

(二)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1.加强网络文明队伍保障机制,深化学生教育

网络舆情因其具有突发性、迅速性等特征,越快速度应对,对于现实产生的影响将会越小。这也就要求高校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预判,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氛围,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可以成立相关的网络文明保障队伍,做好网络文明的宣传志愿者团队建设。发掘培养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政治立场坚定、服务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骨干,通过 “寻找网络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等相关系列主题活动,逐步优化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体系、管理标准和队伍建设。当出现高校网络舆情相关事件时,这支队伍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发挥作用,对舆情发展进行正向引导,有利于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高校手中,避免网络舆情无序发展。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培养网络文明志愿者骨干等方式,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轮训、主题研讨、微信传播等多种形式,创造条件,逐步深化学生教育,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除此之外,为了引导高校学生能够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良好氛围,高校也可以举办相关的网络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进来,逐步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2.完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和回应系统制度

高校要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网络舆情监督引导分析机制,逐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主动地掌握网络舆情发展方向和学生思想动态。同时,可以使用大数据手段,对校园网络发布的信息进行识别和检测,对可能出现的舆情重点、传播路径、发展方向、用户规模等进行分析,及时梳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可能的发展方向,更快更好地对舆情事件进行监督和引导。除此之外,需要建立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与政府相关部门保持联系,当出现网络舆情问题时主动汇报事件发展及处理进度,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及引导,确保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高校各部门也需要定期学习、研讨相关政策法规、引导方式等内容,以提升面对舆情时的响应速度,建立完善的回应机制,以此来将网络舆情事件引导至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向,更高效更妥善地解决高校网络舆情事件。[6]

四、结束语

高校互联网络舆情因其特殊性,更能够产生双刃剑效果,正向的网络舆情可以引导或者促使高校学生更多地关注校园事件,从而能够参与到校园生活及社会事件当中来,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监督和促进网络舆情事件更快更完善地解决;但负向的网络舆情则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校园问题,如果未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将会使网络舆情事件迅速爆发,有可能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甚至可能对整个高校教育环境产生影响。因此,高校需要结合时代变化要求,具备互联网思维,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及专业人才培养、及时把握住网络舆情发展方向、整合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等方式,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全方位引导,维护高校长期安全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2] 王江.高校舆情引导机制策略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2):88-90.

[3] 苗昕.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2.

[4] 芦娜.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22.

[5] 王建英,师建龙.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106-108.

[6] 王继新,郭泽萍.“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天中学刊,2023,38(02):150-156.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网络舆情互联网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