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佳航
摘要:文化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维系城市持续良性发展的内在供给力。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发群众的参与性成为当下城市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要始终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弘扬文化民主,让人民群众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享受文化所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为基本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公正、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城市文化建设
我国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首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对于一座发展中的城市而言,人民群众是城市的开拓者、建设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能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为此,研究分析将人民群众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探索将人民群众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对于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
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批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城市文化品牌,使其成为提升市民素质、促进城市发展、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力量。当前,沈阳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打造区域性文化创意这个中心目标,沈阳市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 “着力实施‘文化+工程 在建设文化强市上实现新突破专项行动计划”,[2]在提升城市形象、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明城市四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打造文化强市。
要实现这一目标,深刻领会将人民群众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就显得十分关键。城市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得到民众的广泛参与,将民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人民群众既成为城市的创造者,也同样是城市文化的守护者。恩格斯在 《必要的和多余的社会阶级》中提出:“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3]人类社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与积极推动。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将人民群众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可以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
一座城市在实现文化方面的新突破的过程中,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要将人民群众作为基础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充分调动起每一名人民群众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对建设文化强市的热情,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动力和举措,确保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每一个脚步的行进由人民群众扶持,每一个实践的节点由人民群众监督,每一个获取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二、人民群众融入城市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城市文化资源缺少归属感
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零散的碎片式信息、社会多元化以及社交媒体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整个社会都走向了快节奏,群众对城市文化的理解逐渐走向了 “快餐模式”,也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归属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虽然社交媒体能够提供信息传播的便利和文化活动的宣传,但也容易造成文化浅尝辄止和碎片化的现象,使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而对于城市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参与缺乏耐心和热情。很大一部分群众会认为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与自身无关,了解的方面也只是片面而枯燥的,因此导致一些本应广泛传播的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虽然沈阳市的历史资源丰富而多彩,但 “英雄城市”“历史名城”这些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导致这些文化宝藏缺乏归属感。城市的发展进程常常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忽视了文化价值的保护。许多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等都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被摒弃、遗忘。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物质文化资源的流失,也使得居民对城市的文化身份感到迷失。这些优秀文化并没有完全散发出光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文化建设的传播和普及并没有深刻地融合进城市文化建设之中。
(二)城市文化资源缺少创新性
城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应该不断演进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然而,许多城市的文化资源却陷入了停滞和重复之中,缺乏创新的活力。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主动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种需求又推动着城市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沈阳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沈阳市虽具备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和优秀的历史传承,但在对这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还没有做到全面,如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与介绍形式略显乏味,群众对于文物的观摩也是模棱两可走马观花,文化展览的周边产物也显不足,没有与时俱进地运用科学技术让这些文化 “活起来”进而 “火起来”,群众没能深刻体味到蕴含在每一件文物、每一个故事背后的内涵,城市文化仅仅停留在常年所处的固定位置,而没有在群众的心中停留、在群众的身边显示。
(三)城市文化资源缺少整合性
在日益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文化资源作为城市的宝贵财富,常常因为缺乏有效的整合而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潜力。沈阳市的文化资源繁多,但整体联合性却显缺乏。一方面,沈阳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博物馆、艺术机构和表演場所等,它们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乏协同合作和整合的机制,这些资源处于独立运营的状态,无法形成有机的连接和互动。这种分散性导致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利用效率的低下,使得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文化场所分布略显零散,区域联合性不强,宣传方面也只有旅游局、博物馆的单一开展,没有形成高效性、联合性的整体开发模式。另一方面,没有更进一步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城市文化应该是群众的文化,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享受。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度不高,文化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受到限制。公众参与度的不足导致文化资源效益和需求的失衡,使得整合工作难以得到广泛支持和有效推进。
三、人民群众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城市文化载体建设
沈阳拥有丰厚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地域特色。为了实现沈阳城市形象的进一步提升,加速 “文化+”维度的拓展,不仅需要加强政府主导,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整合利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推进的格局,实现文化及旅游的进一步融合,也要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将人民群众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之中。要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做到政府与人民群众一同将历史名城的影响力扩大,最大限度放大文化、旅游的融合效能。
(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沈阳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改建文化地标项目、深化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需要拥有 “素质高、质量优、数量足”的高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文化人才优势,呈现高水平的文化精品、打造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性文化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得到显著提升。为此,必须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作和发展环境,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体系。
(三)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
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必须把培育和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作为重要手段,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将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方式赋予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之中,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要将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中去,用艺术的形式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为了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市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要求政府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引导,一是加强学习,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市民群众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开展宣传教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个人品德教育进行更深一步的强化,大力弘扬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三是提升基础文化服务水平,工作导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五)发挥新兴媒体作用
新兴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和传播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参与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服务功能。
一要大力开展网上公益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快捷、方便、受众面广的优势,面向城市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文艺活动,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二要充分发挥网络宣传功能,加强网络文明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功能,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网上舆论监督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网上不实信息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同时也需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管理和引导,将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六)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
城市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第一,要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二,要建立健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机制,科学制订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分区,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第三,要建立健全城市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相关人才培训规划和计划,加大对城市基层文化干部、文艺骨干、农村文化人才以及文艺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第四,要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保障经费,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制度,提升设施利用效率。[4]
四、结束语
“城市作为‘人类属性的产物,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人民群众永远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作为重要节点永远参与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人民群众作为城市的居民,对城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通过将人民群众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对于沈阳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人民群众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不仅可以使沈阳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现代化都市,而且还能够提升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精神文化内涵的发展与升华,使城市形象有效提升、城市经济水平稳步提高、城市特色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大,2022(21):6-21.
[2] 沈阳市人民政府 着力实施“文化+”工程 在建设文化强市上实现新突破[N].沈阳日报,2023-02-05(0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 宫天文.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