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卜虎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展历史主题教学。教师要基于知识的特点,设计史实类、线索类、模块类等不同的主题教学类型。主题教学要体现整体性、科学性、人文性的教育原则。教师要聚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采用穿插人物故事、链接社会热点、反思教学过程等教学策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主题教学;初中历史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它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主题教学法正好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主题教学法采用有效整合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综合利用各类资源,采用各种探究手段,参与各种活动,从而迁移认知[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各种主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整合各种历史知识,重构知识框架,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一、基于知识特点,探析历史主题教学的类型
建构主义理论有着自己独有的知识观,它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教师不能直接灌输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自主解释,寻求答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检验、批判新知识。教师可以基于知识的特点,选择主题教学的类型。主题教学的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一)史实类,建构知识体系
史实类主题课程指的是教师展示历史事件,让学生整理、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在史实类主题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拟定一个大概念作为主题,然后提供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总结归纳小概念,再整合小概念,形成大概念。如在教学“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教师以“政治制度”作为大概念,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从中总结出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等小概念,再将这些小概念整合起来,了解“政治制度”这个大概念。在史实类主题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以史实为基础,了解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总结归纳核心概念,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二)线索类,梳理知识结构
线索类主题课程指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各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将历史知识点串联成线,从而梳理知识脉络。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列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然后探究哪些历史知识点属于同一个大类,分析哪些历史知识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将各个历史知识点串联成线。以“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理清三国之间的关系。围绕这个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单独分析每一个国家,了解魏蜀吴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列出当时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然后标注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这些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是否和当时三国的政治制度有关。教师可以提供思维导图等教学支架,辅助学生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模块类,探寻知识规律
模块类主题课程的特点是将各种相关的历史概念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探寻知识规律,提升整合思考的能力。
教师可以将“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等部分整合在一起,设置“中国古代文明”这个板块,将历史要素和人文要素整合在一起。在该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挖掘史实,了解各个朝代有哪些科技、文化成果,再深入探究这些成就的文化土壤是什么,最后整合两者,阐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是什么。建构主义理论比较强调知识之间的整合性。在设置模块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切实掌握知识,让他们不会在学习中迷失方向。
二、指向课程标准,秉承历史主题教学的原则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基于此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历史教学要“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整体性,立足学科视角
教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立足学科视角,提升教学效果[2]。教师要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点”指的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指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在教授“盛唐气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置任务,让学生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经济、民风民俗等角度入手,挖掘具体的历史资料,了解唐朝的繁盛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再设置和“线”有关的任务,让学生探索唐朝繁盛的背后预示着什么。这样学生就不会割裂地看待历史,有利于提升整合思考的能力。在点线结合的教学中,教师优化了任务设计,学生也能串联起各部分知识。这样的课堂体现出了整体性。
(二)科学性,坚持论从史出
历史主题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科学性。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合史料的基础上提出并证明观点,帮助他们养成论从史出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主题探索活动,让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挖掘史料,只是简单地提出“全民抗战”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式,挖掘更多历史资料,了解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有哪些武装力量加入了抗日的队伍,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谁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有了史料作为辅助,学生就会提出观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選择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取得科学教育的效果。
(三)人文性,实现立德树人
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教师在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时要体现人文性,选择一些能展现人类文明灿烂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历史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历程,在此过程中,人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问题的。通过此任务,学生能够感受到当时人们包容的态度,爱国热情得到激发。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思考的任务,如让学生思考当代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情况,了解“丝绸之路”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以及自己在遇到外国人的时候要如何与他们交流。该任务能更好地体现人文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感。在设置主题课程的时候,教师要体现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促进他们反思,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聚焦核心素养,创新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
(一)穿插人物故事,指导史料实证
教师要基于建构主义课程观设计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人物故事,引导学生利用史料解释历史问题,提升他们的史料实证能力。
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的时候,教师设置了四个任务,要求学生以洋务运动中的某些具体人物作为例子,探索洋务运动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然后以此为基础回答问题。这样能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提升史料实证能力。任务一为让学生分析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学生可以探索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任务二为让学生具体说说洋务运动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分析洋务运动让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要回答此问题,学生需要了解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开展近代教育的过程,从具体的史料入手去分析总结。任务三为让学生探究洋务运动的结果和失败的原因。学生可以从某个历史人物入手,了解他在开办企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结果,然后结合社会背景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任务四为让學生探究洋务运动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它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要结合后世的中国民族资本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思考洋务运动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系列任务都以人物事例为基础,有助于学生探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课标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主题课程,学生认识到要重视史料的收集和解读,并在探究学习中加以运用。
(二)链接社会热点,生成价值观念
在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链接社会热点,采用借古思今的方式思考。这样能让学生更关注现实问题,放眼世界,认识到要用自己的努力建设国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及原因。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社会新闻和图片,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让学生从人物的服饰、发饰、居住环境、饮食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变化。通过探究,学生发现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条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从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增加等方面入手,了解了社会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融入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说说如今的生活有哪些变化,涌现出了哪些新现象、新产品,人们的思想是否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围绕热点新闻“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入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制定落实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措施,保障基本民生,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不断探索网络空间、人与自然、全球发展等领域的共同体建设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作为家乡的一员,家乡的变化给自己什么启迪,分析自己该如何展露才华,加入建设家园的活动中。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指的是学生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思考,让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
(三)反思教学过程,发展时空观念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循遵建构主义思想,让学生自主反思主题学习的整个过程,思考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是否将新旧知识整合在一起,是否能将这些知识迁移运用到其他地方。在迁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尝试在特定时空下分析历史问题,从而发展时空观念。
例如,在教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唐朝的历史,探究唐朝衰亡的原因,然后迁移运用相关的知识点和分析方法,了解宋元明清等其他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分析封建王朝的灭亡是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完成该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反思一:自己是否能站在特定的时空,分析某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是否会用现代人的想法去揣摩古人的想法。反思二:自己是否能用整合性思考的方式,探究封建王朝的共性;能否看到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如有一名学生反思了自己探索的细节后,发现自己没有考虑到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局限性,分析不够准确,以后在探究其他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时空观念也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要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思考,才能对历史有更准确的理解。
结语
历史主题教学的特点是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统一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教师要基于建构主义思想,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设置新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夏文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4):12-14.
[2]张亚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23(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