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镜骐
【摘要】科学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储备,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科学活动游戏化,即合理运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文章从多角度出发,详细介绍科学活动游戏化教学的意义;立足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简述中班幼儿学习特点及思维特点;围绕自然、领域、兴趣、游戏四个视角,提出几点科学活动游戏化实施策略,以期对幼儿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班幼儿;科学活动;游戏化;实施策略
科学活动是幼儿园领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两个方面,要求幼儿通过对生活、自然环境的观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理解事物本质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此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南》和《纲要》)中明确提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及“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对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借游戏之力为幼儿科学领域学习打开新局面。
一、科学活动游戏化的教育意义
“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是学前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以游戏构建课程活动,尊重幼儿的游戏心理,创新教育方式。将游戏与科学活动进行有效融合,可快速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工作起着积极的作用[1]。
首先,科学活动游戏化,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利用游戏构建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幼儿年龄、心理发展需求,促使其在游戏过程中能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探究科学知识,自主地展开探索,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逐渐提升科学逻辑思维,这对幼儿未来发展及日后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科学活动游戏化,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科学活动是一种探究性活动,是发展幼儿智力与思维的重要途径。趣味性游戏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及科学现象的兴趣。如教师用游戏构建科学活动,能消除幼儿对复杂知识的抗拒心理,通过趣味性的操作与实践,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在游戏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奥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科学活动游戏化,能够提高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科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围绕幼儿在生活、自然中的发现,创设实践类游戏。此类游戏应基于儿童视角出发,满足幼儿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并在幼儿探索学习过程中引导其大胆地对科学现象展开推测与分析,通过可操作性的材料验证科学想法。由此可见,开放性的科学探究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助于幼儿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
二、中班幼儿学习特点及思维特点
从学习特点来看,中班儿童年龄处于4—5岁,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相比于小班时期,中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能够较为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真实的想法,并能够接受他人的建议,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南》中提到中班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与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2]。由此可见,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主动挖掘科学知识并探索科学内容。
从思维特点出发,中班幼儿基本以感知和实践操作的方式认识周围的环境及世界。《纲要》中提到中班幼儿能对身边的事物、现象进行比较和连续的观察,能发现事物或现象的差异和变化[3]。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科学的价值观,通过创设生活或自然情境,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储备。总而言之,中班幼儿思维具有直接、简单、具象化的特点。在科学领域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通过累积认知经验从而形成科学经验。
三、中班幼儿科学活动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在中班科学领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化教学,通过趣味教学的方式激发并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帮助幼儿获取全新的科学知识。
(一)基于自然,在實践游戏中发现科学
《指南》对科学领域活动提出要求:幼儿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4]。中班幼儿具有好动、好玩的特点,对外界事物及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在构建科学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其对自然环境的好奇,挖掘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构建别样的科学游戏活动,带领幼儿走进自然,丰富其自然科学知识储备。
以科学活动“夏天到了”为例。这个活动的目标为“在实践学习中感受夏天的特点,能用准确的词汇说出夏天的特征;能在了解夏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说出预防中暑的方法”。在活动开始前,笔者创设了“寻找夏天”的趣味游戏,问幼儿:“春天悄悄走了,下一个季节是什么呢?”幼儿回答:“夏天。”笔者接着提问:“夏天的天气是什么样子的?哪些词汇能够描述夏天的特点?”幼儿们纷纷回答:“阳光火辣辣,地面暖洋洋,空气热乎乎。”笔者引导:“小朋友们找到了夏天的‘秘密,现在请大家走到户外环境中,感受一下夏天。”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走进自然,大胆展开探索,并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小草长得又高又密,草地上还有漂亮的小花!”“树上有很多知了一直在叫,仿佛在说‘夏天到了!”“草丛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虫子!”笔者还引导幼儿使用绘画的方式将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最后,在师幼的共同讨论下,幼儿们找到了夏天的特点;笔者向幼儿介绍了更多降温避暑的方法:扇子扇风、多喝白开水、不在烈日下运动、勤洗澡、多吃瓜果等。
在这一活动中,笔者围绕《指南》中的要求创设了游戏活动“寻找夏天”,让幼儿从室内课堂转移到室外课堂中进行学习。在自主探索、总结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夏天的“秘密”,在接触自然和观察自然中累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加深了对自然环境的了解,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基于领域,在学习中展开实验游戏
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源于幼儿对生活现象及自然现象的探索。《纲要》中提到“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5]。因此,在构建科学领域游戏化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性科学小实验,让幼儿在实验游戏中发现科学现象,收获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达成领域教学目标。
以科学活动“神奇的盐”为例。这个活动的目标为: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其大胆展开探究和实验。在科学游戏开始前,笔者为幼儿准备了活动道具:水、食盐、鸡蛋、搅拌棒、水杯。首先,笔者引导幼儿:“小朋友们,鸡蛋宝宝想要去水里游泳(将鸡蛋扔进水杯中),可是你们看,鸡蛋宝宝都沉入水里了!老师要施展一个神奇的魔法,让鸡蛋宝宝学会游泳!”接着,笔者在水杯中加入若干食盐,并充分搅拌,直至鸡蛋漂浮起来。幼儿们感觉很神奇,纷纷上前观看,使用闻一闻、摸一摸的方式,想要一探究竟。在讨论中,幼儿们发现了笔者在水中增加的物品是食盐。随后,笔者简单介绍了实验要求,并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利用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帮助“鸡蛋宝宝学会游泳”。在实验中,幼儿们相互观察、相互交流,发现了食盐能让鸡蛋浮起来。在实验的最后,笔者为幼儿揭开了谜题:“盐溶解在水里,增加了水的浮力,浮力增大了,鸡蛋就浮上来了。”
在这一活动中,笔者使用实验游戏的方式,激活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幼儿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引导幼儿们观察并讨论,最终在师幼总结下,共同揭开了浮力的“秘密”。这一教学方式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其以主动的心态展开学习,在探索过程中了解科学事物,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
(三)基于兴趣,在兴趣基础上设计游戏
陶行知曾说过:“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由此可见,兴趣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对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中班幼儿思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构建科学探究游戏时,教师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及动画,利用其年龄特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鼓励幼儿积极地参与科学游戏,培养其对事物的探究能力。
以中班科学活动“粘杯子的气球”为例。这个活动的目标为:了解杯子被气球“抬”起来是因为气球与杯壁之间有摩擦力;体会摩擦力大小的变化;了解简单的气压现象。在游戏策划中,笔者利用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汪汪队立大功》中的角色,引导幼儿:“汪汪队莱德队长遇到了难题,它把气球放进杯子中,用打气筒或嘴巴慢慢往气球里吹气,双手捏住并拿起气球,却发现杯子和气球粘在一起了,这是为什么呢?请你们帮助莱德队长解答。”幼儿迅速展开讨论:“气球粘在杯壁上!”“因为气球太大了,把杯子撑住了!”随后,在师幼共同实验与讨论下,幼儿发现了气球和杯子之间的“秘密”。笔者顺势为幼儿进行总结:“气球和杯子粘在一起是因为它们之间有摩擦力,而且由于杯子比较轻,气球膨胀后很轻松地就把杯子‘抬起来了。随着气球慢慢地膨胀,杯子里的空气被挤出去,这时杯子里的气压小了,气球就被‘吸进去了。”
在这一活动中,笔者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了幼儿们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展开讲解。在操作游戏中,教师在幼儿的兴趣基础上创设了科学探究活动。通过与同伴、教师的交流,幼儿逐渐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其逻辑思维得到良性发展。
(四)基于游戏,在尝试中理解科学原理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获取生活经验及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中班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游戏化教学的优势,在游戏中展开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外界环境及事物的探究欲望,促使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知识内容,强化科学素养。
以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为例。这个活动的目标为:认识磁铁,了解它的特征及用途;动手实验,获取有关磁铁的直接经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笔者并没有直接展开科学探究游戏,而是利用区域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笔者首先用语言引导幼儿:“今天科学区来了一位‘舞蹈家,请小朋友们走进区域中,去看一看这位‘舞蹈家吧!”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纷纷走进科学区,发现“舞蹈家”是一块铁片。笔者接着引導:“‘舞蹈家的脚下有一块石头,每次移动时石头也跟着移动。请你们猜一猜,‘舞蹈家跳舞会不会和石头有关系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纷纷投入科学区游戏中,探索“舞蹈家”跳舞的秘密。在观察、操作、实验中,幼儿们大胆地展开了讨论:“这块石头和铁片牢牢地吸在一起!石头移动‘舞蹈家就跟着动了!”随着讨论,幼儿们发现了石头的“秘密”。笔者顺势为幼儿介绍磁铁及磁吸性的特点。
在这一活动中,笔者利用区域游戏构建了别样的科学课堂。幼儿在游戏中对科学现象展开了自主探索,通过观察与尝试,发现了磁铁的存在;在师幼的共同探讨下,了解了磁吸性的特点。由此可见,教师将教学情景与游戏内容相融合,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背景下,形成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化了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幼儿感知外界环境、提高自身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抓住自然与实际生活中的契机,正视游戏的独特教育价值,根据幼儿兴趣开展趣味性科学课堂教学,帮助幼儿在感知、实践、操作中发现并学习科学现象,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支持并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帮助幼儿培养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余若兰.浅谈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策略:以“交互式”工作坊模式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2(36):125-127.
[2]龚越.浅析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科学小游戏活动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10-12.
[3]孔慧.从游戏出发,建构有温度的科学活动[J].早期教育,2022(44):48-49.
[4]梁梦婷.巧用游戏推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有效开展[J].当代家庭教育,2022(25):85-87.
[5]曹婷婷.浅谈课程游戏化中的科学探索活动[J].教师,2022(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