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芳芳
摘 要: 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也是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探索 科学活动
《纲要》中指出:科学探索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是指: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他们的科学探索活动不可能像中、大班那样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让孩子进行探索,需要老师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激发他们兴趣,让他们在一日活动中积极探索,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探索活动内容
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在以往的幼儿教育实践中,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们自身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如小班幼儿的活动:喂小动物、浇花、打电话、小厨房、点心店等内容,都是孩子熟悉的,孩子有像在家中的感觉,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自身探索中获得知识。由此可见,要适时地将教育目标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实现其教育价值。在引导小班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运用感官”,以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眼、耳、口、鼻、手、脚等),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区别,亲身体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二、抓住日常生活中科学探索活动的契机
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和疑问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是随机教育,可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自由活动中,小朋友从玩具柜的抽屉里拿玩具,可是拿好玩具后抽屉关不上了,需要老师帮忙,老师走到她身边,微微一笑看着她,可是她看着老师没反应,继续关起抽屉,她一边关老师一边指导,后来经过努力,找到了关抽屉的窍门,把抽屉关好了。我们应随时抓住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又如在游戏活动时,老师拿出橡皮泥准备和孩子们一起玩泥。可是拿出来时发现橡皮泥都干了,捏也捏不软,于是老师拿起来就要扔,孩子们阻止了。“老师,我要那块橡皮泥。”“这块橡皮泥太干了,捏不软了,不好玩了。”“老师放点水浸一浸不就好玩了吗?”孩子一副不想放弃的表情。老师故意装作一副不相信的样子说:“哦?你确定你能把橡皮泥变软吗?如果你能把它变软我就送给你。”周围的孩子都说也想来试试。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了,老师把硬的橡皮泥送给了孩子,让他们想办法变软。老师给他们提供了材料,孩子们都很兴奋地做起了实验,有的用水浸,有的放到洗手池里,过了两天,有孩子拿着自己浸的橡皮泥高兴地告诉老师,他的橡皮泥软了。很多孩子都拿了自己的橡皮泥,发现用的方法不一样变化就不一样。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结果,找到了能让硬的橡皮泥变软的最好办法。老师把他们变软的橡皮泥送给了他们,作为他们肯动脑筋的奖励。从这以后,老师再也没有扔过橡皮泥,因为只要橡皮泥干了,就有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浸一浸继续用,对玩橡皮泥的兴趣提高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实现了孩子对科学主动探索的愿望。
三、创设自主化科学探索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还原为生活的本色,并创造蕴涵科学探索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问题。
此外,还可以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学习,使幼儿的眼界更加开阔。如每天午餐后,带幼儿子进行散步活动,让他们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秘密。如孩子带来了几条小金鱼,可以把它放到自然角里,幼儿不仅对小鱼的生活习性感兴趣,而且在观察过程中能发现其中的秘密。有的幼儿回家后还继续进行更深的探索,教师因势利导,可以让家长参与。在父母的帮助下,有的幼儿带来了田螺,有的带来了河蚌、螺丝等,饲养在自然角里,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去观察。在幼儿探索发现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给幼儿介绍一些小动物的食用价值,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
贴近幼儿的生活,努力把握生活中的科学,它渗透在每个环节、每个墙面、每个角落、每个空间里。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捕捉,就能引导孩子参与感兴趣的科学活动,获得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探索欲望与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既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指导幼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