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6-06-12 07:41王媛丽
考试周刊 2016年40期
关键词:化学史教学作用高中化学教学

王媛丽

摘 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把化学史知识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是十分必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化学史 教学作用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本学科的规律,化学也是如此。在化学科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总结大自然的规律,这个过程充满化学家艰辛的探索和反复的实验验证,每一个规律的得出,每一种元素的发现,都是化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教授曾多次提出:“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

在化学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素材并将其适当地穿插在化学教学中,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运用化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说:“化学科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予人的是智慧。”将化学史灵活地贯穿于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其所学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学习本学科的最大潜能,这种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将一些化学家在青年时代的事迹及他们的重大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例如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叫王水的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进入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波尔就此保护了奖章不被破坏。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

二、运用化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史教学中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侧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比如在讲到碳酸氢钠性质的时候,可以引入侯德榜制碱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1921年,中国正处于列强侵略,内遭军阀混战,贫穷而混乱。当时的制碱工艺是1862年由比利时化学家苏尔维发明的,为英国公司所垄断。他们对制碱法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很多化学家以破解此项技术为荣,却均以失败告终。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揭开苏尔维法生产的秘密,侯德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经过5年艰苦的摸索实验,侯德榜带领科研人员终于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并且不断改进工艺,使食盐的利用率达到95%,降低了纯碱成本,还生产出氯化铵。这是世界制碱工艺的重大突破,因而震动了化工界。通过实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运用化学史培养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领域里崇尚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通过这方面化学史的教学,学习科学家身上一丝不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实验精神,影响学生的治学观与人生观。

大约在氮气发现的百年之后,英国化学家瑞利一方面从空气中除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得到氮气,另一方面从氮化物分解制得氮气,他把这两种来源不同的氮气进行比较,发现在正常状态下前者的密度是1.2572克/升,后者的密度是1.2508克/升,为什么空气中的氮气密度要大些呢?是不是其中还有较重的不活泼气体?英国化学家莱姆大塞用燃烧的镁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以除去空气中的氮,结果剩下少量的稀有气体。经光谱检验,证明是一种新的气体元素叫做氩。后几年他用分级蒸馏法,从粗制的氩中分离出其他三种稀有气体——氖、氪、氙。1895年,莱姆塞用硫酸处理沥青油矿,产生一种气体,用光谱鉴定为氦。由于他先后发现氦、氖、氪、氩、氙,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

四、运用化学史培养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氧气的发现离不开拉瓦锡积极探索和勇于思考的精神。其实,瑞典化学家舍勒在1773年以前,就通过实验制取了纯净的氧气。但是,作为“燃素学说”的忠实信徒,他没有正确地解释燃烧现象。与此同时,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通过实验制取了这种气体。他把蜡烛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火焰比在空气中更炽热明亮。他还把老鼠放进去,发现它比在等体积的寻常空气中活的时间约长了4倍。他亲自尝试了一下,一吸进去,便“觉得这种空气使呼吸轻快了许多,使人感到格外舒畅”。但他没有继续研究,因为当时流行的“燃素学说”统治了他们的思想,禁锢了他们对空气的进一步研究。而拉瓦锡发现了“燃素学说”存在许多破绽。比如,既然金属在煅烧中逸出燃素,那为什么重量反倒增加呢?而蜡烛呢,燃烧之后,竟一无所剩,似乎全部消失了。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拉瓦锡开始了严格的实验并推翻了流传多年的“燃素学说”,指出:“由于人工的或天然的操作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任何东西,所以每一次操作中,操作前后存在的物质总量相等,且其要素的质与量保持不变,只是发生更换和变形,这可以看成是公理。”这番话体现了“物质不灭定律”的基本精神。拉瓦锡的思想超越了他的同时代人,因为他不仅注意到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性质的变化,而且注意到了数量上的变化,从而使得化学科学割断了与古代炼金术的最后一根纽带,以一种崭新面目蓬勃发展起来。

教师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让教学不仅是局限于课本中知识的传授,还能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周青,等.英国化学教材中化学史的编排特点及其教育功能[J].

猜你喜欢
化学史教学作用高中化学教学
试论如何深入挖掘利用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作用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什么是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