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粲
摘 要:在当前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延用美术“旧”教材的教学阶段,以现行人教版美术教材内容为例,提出“灵活利用教材,设计单元课程;创设问题情境,落实核心素养;立足美术学科,注重学科融合;设计评价量规,追求真实评价”四点策略,以期帮助美术教师尽快用“旧”教材实现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转变。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旧教材;素养导向;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8-0061-04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颁布后,与艺术新《课标》解读的相关培训也在各级教育层面广泛开展,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对《课标》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等方面的变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当前,与《课标》相配套的美术教材尚在编写之中,义务段美术教师在学习新《课标》、延用“旧”教材阶段,有些教师仍处于学归学、教归教的状态,没有真正将新《课标》理念和教学要求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一是囿于教学惯性,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主动求新求变意识不强,想着等新教材出来再考虑如何落实新《课标》要求;二是有些教师想依据新《课标》尝试新教改,但因为周围教研支撑力度不足,面对“旧”教材感到迷茫,想变而又力不从心,“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从美术教研员视角,对当前如何用“旧”教材落实新《课标》理念下的美术教学提出四点策略。
一、灵活利用教材,设计单元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中提出,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也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超越零散的知识、技能,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
目前使用的义务段美术教材基本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教材内容大多按照单课编排形式呈现,美术教师平时上课时基本会按照教材顺序上课,不太注重课与课之间的前后关联,学生艺术实践基本停留在“一课一练”的浅尝式状态,知识结构化与技能递进性难以体现。因此,面对“旧”教材,美术教师首先要领会新《课标》倡导的大单元教学要求,灵活利用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重视课与课之间内在知识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学科大概念构建主题性单元课程,以加强美术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科逻辑。
例如,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有三课《聚聚散散》《点的魅力》《“五谷”作画》,美术教师可以将这三课组合成一个单元课程,以“探寻美术作品中点的魅力”为学科大概念,设计贯穿三节课的四个小问题:1.有哪些中外美术作品充分体现了“点的魅力”?2.点的大小、聚散(疏密)、方向、色彩的不同排列体现了怎样的美感?3.哪些事物的特征适合用“点的魅力”来体现?4.用点作画的表现材料和技法有哪些?在单元课程中通过欣赏名画中“点的魅力”,理解作品中“点的美感”,探寻适合用“点的方法”来表现的事物,学习运用剪贴、喷洒、拓印等方法进行“点的表现”,由此引导学生尝试用身边不同材料,如用废旧画报或废旧物剪贴、用颜料喷洒、用手指或其他物体拓印等方式,创作出一幅形式新颖的展现“点的魅力”的作品。这样设计课程就加强了三课之间的前后知识关联,突破了原有教材中用不同谷物种子粘贴作画造成的准备材料的不便,拓宽了用“点”作画的表现方法,提升了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落实核心素养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提到,要“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课标》中也提到“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习,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课标》提供的种种建议表明: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养起来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一节课有一两个好问题,这节课就上活了,学生参与度高,推进起来也特别顺利。
目前义务段“旧”教材内容还大都停留在知识本位的呈现方式,如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5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材内容简要介绍了中国画与油画两大画种的知识,如中国画的技法分类、表现内容、艺术特点和装裱形式;油画的主要材料和工具、不同时期油画呈现的不同面貌等,呈现的作品图片和内容文字缺少探究性问题的指引。面对“旧”教材,有的美术教师会对新《课标》中提到的情境化、项目式、任务驱动式等新的学习理念理念和方式感到迷茫,常常又回归到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中。
例如,笔者最近听课,有位美术教师上“中国画与油画欣赏”这一课,教师基本按照教材内容一一讲解知识和介绍作品,讲课中偶尔会提问学生对作品的看法,介绍完作品后做了知识小结,布置课后作业。整节课以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为主,学生主动参与不足,课堂气氛沉闷。依据新《课标》要求,这节课完全可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中国画与油画各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这一基本问题作为“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情境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合作探究书中作品;教师可以从材料工具、造型手段、表现技法、审美追求几方面给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分别选取一件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完成学习任务单内容,最终形成个人见解并发表观点。这样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情境教学,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堂探究氛围,促进学生对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内容的深度学习。
三、立足美术学科,注重学科融合
《课标》在課程理念中提出要“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要“综合运用艺术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完成艺术作品或解决问题,提升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课标》中“课程综合”被频繁提及的本质原因是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和当代教育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因此,加强学科关联,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已是势在必行。
美术课程的跨学科融合在不同学习领域都有所体现,如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历史知识有关,绘画中的构图与数学知识有关,设计中的透视与物理知识有关等。上好跨学科美术课程对教师的知识面、学科综合素养的要求更高些,学生对有学科关联的学习内容也抱有浓厚兴趣,但由于美术教师平时对学生所学的其他课程关注度不够,使得跨学科融合在实际美术教学中体现的常常不尽人意,比如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能在立足美术学科基础上,充分体现跨学科融合的优秀美术课显得凤毛麟角。
开展好美术跨学科教学,需要美术教师进一步加强与同校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所学过的其他学科内容,发掘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连接点,发展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6课“最受尊敬的人”一课,该课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描绘自己心中最受尊敬的人,“如何画”是美术学科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画什么人”是需要跨学科解决的问题。美术教师可以将本课内容与学生学过的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三年级语文下册“杂交水稻之父”、《道德与法制》三年级上册“走进我们的老师”、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等课文内容相关联,启发学生从学过的语文、道法课文中,描绘自己心中最受尊敬的人,将文字中的人物形象转化为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表现能力,又做到育德于美、以美培元,突出在学科融合中协同育人的功能。
四、设计评价量规,追求真实评价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育要是没有了评价,就如同懒人种地,只管播种,不问收成。评价涉及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和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课标》中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估,提出了明确的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评价建议,并指明美术学业的评价应采用指向核心素养的真实性评价。但长期以来,学生的美术学业评价一直是弱项,很多美术教师备课时只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而对美术作业设计和学业评价重视不够,作业批改或学业成绩通常以简单的分数形式呈现,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
美术“旧”教材内容对学业评价有一定呈现,如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设计了单元评价,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在教材后面设计了“我的收获”自评内容。但按照《课标》提出的学业质量标准和评价建议,“旧”教材中原有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显得还不够具体,美术教师可以依据《课标》中学业质量标准,针对每节课内容设计相应的学习评价工具,使美术学业质量可测可评。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课“感受音乐”一课,教材中设置了学习任务“选择学过的一首音乐,然后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但是画出来的作业如何评价?评价标准是什么?原有教材没有说明。如果没有具体的评价内容做参照,学生对自己作业能达到什么水平会感到茫然。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基于《课标》中美术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描述”内容,设计本节课的评价量规(如下表),作业质量按水平划分等级,质性评语和量化分数相互结合,使学生对不同水平等级作业质量要求有明确的认识,作业目标更有方向性,作业效果的评价更能体现真实性学习结果。
五、结语
新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上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需要美术教师认真研读《课标》,深入理解《课标》中的新变化、新要求,然后结合当地教学实情,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和学习经验,依托现有教材内容,积极开展新的教学设计并实施素养导向下的美术教学。其实美术学习内容本身没有新旧之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旧”教材只要是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去教,依然能让核心素养培育落地。同时,围绕新课改,需要加强区域教研和集体备课的支撑力量,各地美术教研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要发挥引领作用,带领美术教师共同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在课程资源开发、教材内容整合和教学方法改進上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力量,带领美术教师共同踏上美术课改的新大道,尽快提升片区美术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1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2,119,2,114~116,111.
[3]王易春,等.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53,54~55.
[4]尹少淳.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4.
[5]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64.
[6]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第2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86.
[7]张丽霞.新课标,“旧”教材——“新课改”初期美术教师的应对策略[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3,(02):31.
【责任编辑 王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