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受助贫困生自强自立的教育策略

2023-11-12 08:40周榕
教育界·A 2023年28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策略

【摘要】当前,农村地区的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比较充分的资助,能够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业。不过,他们心理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焦虑、敏感、自卑、抑郁等。这些问题有时难以得到重视。受助贫困生如果长期缺乏积极心理,那么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生活的热情也会被逐渐消磨,从而影响自身后续的发展。因此,对农村小学受助贫困生开展自强自立教育至关重要。受助贫困生只有具备自强自立的意识与能力,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实现梦想。

【关键词】农村小学;受助贫困生;自强自立;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学生资助专项课题“农村小学受助贫困生自强自立的教育策略研究—以溶江镇中心校为例”(课题编号:2021ZJY139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榕(1978—),女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学生资助中心。

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美好理想的实现需要建立在自强自立的基础之上。农村小学的贫困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父母常年双双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失,从而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对农村小学贫困生开展自强自立教育至关重要。学校要让贫困生意识到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有国家的帮扶政策可以解决,但要顺利完成学业,用知识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还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从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努力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一、受助贫困生自强自立方面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本文针对农村贫困生自强自立的问题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以溶江镇中心校高年级40名受助贫困生为研究对象,发放40份问卷,问卷回收有效率100%。调查问卷由11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构成,内容主要包括自立能力、自我认知、积极心态和学习目标4个方面。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本文对研究的40名受助贫困生进行了分类:A.受助贫困生自立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中上,自卑胆怯但有上进心(有8名);B.受助贫困生自立能力不强,学习成绩一般,自卑胆小(有22名);C.受助贫困生自立能力弱,学习成绩差,自卑,学习不积极(有10名)。

对于贫困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成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在贫困生的家庭中,家长往往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疏于管教,与孩子沟通不多,不够了解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常采用粗暴的管教方式,导致孩子出现接受能力差、自我认知过低等问题。具体来说,贫困生在心理上往往是自尊和自卑共存,渴望与同学交往但又缺乏主动,希望得到关注但又怯于表现等。

第二,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对于贫困生,学校更关注的是经济帮助方面,通过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帮助学生减轻在学习和生活上各项用度的压力,而对于贫困生心理、认知、情绪等方面,有的学校关注度不够高,缺少专门针对受助贫困生的心理指导和关爱。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受助贫困生自强自立能力不足。近年来,相关部门意识到有的学校对受助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存在缺失,强调学校要加强对受助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切实做到资助育人,从物质帮扶延伸到精神帮扶层面,从而让受助贫困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加强农村小学受助贫困生自强自立的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经济上的帮扶,学校还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加强对受助贫困生自强自立的教育,改变他们自我认知过低等问题,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加强自我认知教育,挖掘自强自立潜力

自我认知指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自我观察是自己对自己的感觉、思想和意志等方面的感受;自我评价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想法、愿望、行为及人格特质等的判断与评价。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才能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时学会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动机和欲望等,从而实现自我平衡。

受助贫困生多少都会因为家境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和消极心理,认为“受助贫困生”的身份不光彩,怕同学嘲笑或不接受自己。对此,教师要让他们感受到爱。教师可以给贫困生讲解国家资助政策,让贫困生意识到自己得到了来自党和国家的一份关爱,学会爱,学会感恩,用实际行动让这份关爱延续下去。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受助贫困生特别的爱,关注他们的情绪。如发现有情绪长期低落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疏导,让其意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爱自己的人,自己只是暂时生活贫困,而精神上可以是富裕的。

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给予受助贫困生积极的正向评价,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激励和表扬他们,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而增强学习和生活信心,真正做到自强自立。如笔者根据研究对象所呈现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班会活动、劳动课等,让受助贫困生在课堂学习中和活动中有足够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延伸课文内容,开展自强自立的德育教育,让班级上的受助贫困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并给予其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有无限的可能。在主题班会“感恩母亲节”上,笔者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给母亲的“礼物”—可以是对母亲说的话、给母亲准备的一个小节目或一张贺卡、为母亲做的一餐饭的视频等,并在班会上分享。笔者特意鼓励班级的受助贫困生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的“礼物”,并从不同角度挖掘其中的亮点,和其他学生一起表扬他们,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

(二)将受助与助人结合,激发自强自立意识

受助贫困生在接受补助时容易出现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更有甚者,觉得自己在学校中无法抬起头来。教师要重视这种问题,要让受助贫困生知道自己也有帮助别人的力量,自己也可以发挥价值。教师可以给予受助贫困生帮助他人的机会,让他们从受助者转变为帮助者,在享受他人帮助的同时也学会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用行动让美德延续传承。例如,重阳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受助贫困生去敬老院献爱心,为老人们包饺子、扫地、讲故事;开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受助贫困生参加学校志愿者活动,协助执勤教师维持校园进出秩序,宣傳文明行为,帮助同学拿行李;开展班级文明创建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受助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如设计黑板报、种植盆栽、整理班级图书角;等等。教师将受助与助人结合,让受助贫困生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社会、回馈学校、回馈班级,可以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力量[1]。这样,受助贫困生不仅了解到帮助和关爱别人是一种社会美德,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重新审视自我,增强自信心,更加自强自立。

(三)树立自强自立典型,强化榜样引导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教师要引导受助贫困生向好的榜样学习,鼓励他们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受助贫困生群体中树立典型榜样,需要选择能引起受助贫困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学习对象,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习上积极进取,在生活中勤俭持家,勇于克服经济方面的困难,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自立意识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榜样的力量指导受助贫困生自强自立。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地区或者本校以往自强自立的榜样人物,或通过学校评选出学生身边的“自强自立小标兵”等。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收集了本县各学段的贫困生自强自立,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事例,并编成课外读本,让受助贫困生在阅读后写下内心感触最深的话。通过正面人物的引导,笔者发现这些学生慢慢有了变化,比之前更积极向上,目标更清晰明确,行动更坚决有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出心目中自强自立的榜样,不一定局限于学校学生,可以是马路清洁工、自己的父母、村里的书记等,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人为什么成为自己的榜样,自己要如何向这些榜样学习等。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每个自强自立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激励别人的榜样,要向榜样学习,并成为可以给他人带来力量的人。

(四)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有的受助贫困生会以自己生活的“苦”为耻,不愿多提及自己吃苦的经历,甚至害怕让人知道。对此,教师要让受助贫困生知道能够吃苦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是形成坚强意志的重要条件,要从艰苦的经历中汲取力量。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忆苦思甜”的校内活动,如开展“内务整理小标兵”“桌面清洁小标兵”等比赛,比谁叠被子、整理衣服鞋子、摆放物品等更好更快,让受助贫困生发挥自己做家务的特长,展现个人的能力;还可以开展“丰收的菜园”“自己动手做美食”等劳动活动,让学生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幸福感。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吃苦耐劳是一种美德,要表扬受助贫困生的劳动能力,给予受助贫困生勇气,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价值。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土资源设计“忆苦思甜”的校外红色活动。如笔者将兴安县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中,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组织受助贫困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等,让他们仿佛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老一辈革命战士吃的苦,受的难,做出的伟大贡献,从而奋发图强,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

(五)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家校合作关系

有的受助贫困生的家长认为只要努力工作改善生活条件,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就是对子女最好的爱,却不知道子女最想要的是陪伴与情感交流。而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小学生常会感到孤独,容易变得孤僻,不爱说话,内心脆弱,思想偏激。要解决受助贫困生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仅靠学校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因此,学校要建立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讓受助贫困生的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和学校一起帮助孩子成为自强自立的人。

比如,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受助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交流了解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鼓励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在校的生活琐事,对孩子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教师要告诉家长多给孩子打电话或视频交流,指导孩子做好自己的事,同时让家里留守的老人多关心孩子,少斥责孩子等。在平时,教师也要与受助贫困生家长保持联系,向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另外,教师也要从学生方面着手推进家校共育。如在父亲节、母亲节时,让受助贫困生给父母写一封信,说一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情况以及问题,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让学生在学会自强自立的同时懂得感恩[2]。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把信寄出去,并引导家长回信,在回信中鼓励孩子,让孩子懂得自强自立。通过书信往来,学生和家长可以互相倾吐平时面对面不敢说的话,可以更深入了解对方。在家庭的关爱下,受助贫困生可以减轻心理包袱,获得更多的力量,更好地学会自强自立。

结语

自强,是乐观进取,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同各种困难做斗争,做生活的强者;自立,是靠自己的劳动和奋斗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之一,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之一,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优良品质。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是形成自我认知的初期,是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受助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品质和能力非常重要。农村小学受助贫困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学校除了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帮助他们减少经济上的压力,还应当关注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通过多样化的自强自立教育策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让他们学会自强自立,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李英锋.让贫困生有尊严地受助体现人本理念[J].师道,2019(9):15.

[2]张冬梅.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模式初探[J].北京教育(德育),2012(6):18-20.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湘西州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