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燕
【摘要】生活蕴含着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应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利用幼儿生活展开教学。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活动状态,可以将幼儿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调整教育策略,提供有效支架,提升幼儿解决生活环节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环节;解决问题能力
作者简介:卢燕(1983—),女,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塘幼儿园。
幼儿园一日生活除了集体教学、区角游戏、体育锻炼等,还有诸多生活味十足的琐事,这些琐事分散并重复地发生在幼儿园各个生活环节中[1]。为此,教师可以将幼儿的在园生活分为八个生活环节,分别是“来园、离园、饮水、餐点、散步、午休、盥洗、如厕”。这些生活环节中蕴含的教育价值,需要教师理性对待、有效利用,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萌发幼儿集体生活意识,帮助幼儿累积学习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幼儿在生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生活能力弱
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幼儿园生活,幼儿失去了家长的全方位照顾,需要自主完成或与伙伴合作完成任务。这样一个转变,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对幼儿自主能力和独立能力的考验。有的幼儿适应能力弱,常表现为来园时候情绪不佳,哭闹等;有的幼儿无法理解班级规则,缺少规则意识,跟不上集体活动的节奏;有的幼儿自理能力弱,不能独自如厕、进餐、穿脱衣服等;有的幼儿对于难一点的自理任务没法完成,比如整理抽屉、整理床铺等;还有的幼儿尚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漱口、掌握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等。
(二)集体生活意识不强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幼儿规则的要求相对幼儿园生活来说较低。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需要具备规则意识、文明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生活。比如,在盥洗环节,幼儿需要做到谦让着急的同伴;在餐点环节,需要有进餐礼仪,文明进餐,为他人和集体服务;在来园环节,需要主动和他人打招呼等。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幼儿的集体生活意识不强,且这个阶段的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交往方式單一,尚未形成较稳定的生活习惯,所以存在不遵守规则、争抢、打闹、乱发脾气、不爱护公物、大声喧哗等问题。
(三)生活知识和经验少
幼儿园的生活,需要幼儿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展活动。简单一点的活动有:打开水龙头、按压洗手液、手握勺子盛饭、喝牛奶的时候插吸管等。难一点的活动有:午睡时不可以闷头睡觉、吃饭时要细嚼慢咽等;和同伴交往时要运用礼貌用语、要相互谦让等;知道季节变化和我们生活的关系等。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且部分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动手的机会较少,因此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往往不多。但是幼儿模仿能力强、求知欲旺盛、个性天真可爱,这些特点都有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二、幼儿在生活环节中遇到问题时的表现
幼儿在生活环节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问题。当幼儿发现自己可以独立解决问题时,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会不断增强。随着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幼儿的解决方案也会越来越复杂,其所积累的经验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对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候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逃避型
部分幼儿遇到问题时喜欢采用逃避的方式,表现出无视问题或是不重视问题的态度。比如,某个幼儿如厕结束后经过水池,但他只是看了一眼,没有停下来洗手就走出了盥洗室;有的幼儿如厕结束后看到同伴在洗手,但是这对他丝毫没有提醒作用;午餐的时候,某个幼儿在就餐过程中不小心把菜掉到了地上,但他却无动于衷,有的幼儿甚至会采用直接把自己的脚踩上去的方式来遮盖;还有的幼儿大小便在身上不告诉教师等。
(二)求助型
部分幼儿会通过语言描述问题或是用各种肢体语言求助的方式,尝试寻求他人的帮助。有的求助可能会获得回应,有的可能会被不小心忽视。比如,某个幼儿洗手的时候想要把袖子挽起来,但是自己挽不上去,于是他走向教师,对教师说“老师,请你帮帮我”;有的幼儿不会穿衣服,便拿着衣服走到教师的前面,表示自己需要帮助;还有的幼儿不仅会向成人寻求帮助,还会向同伴求助。
(三)主动型
部分幼儿会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还会协调多种资源来找到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某个幼儿在午睡时有意识地将脱下来的衣服、裤子叠好,但是叠来叠去都不工整,然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旁边的同伴,让同伴教自己,并且按照同伴的方法尝试叠衣服,直到成功为止;还有的幼儿在如厕的时候发现没有卫生纸了,便请同伴去告诉教师,或者让同伴拿来卫生纸。
综上所述,对于能够表现出求助型和主动型特点的幼儿,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逃避型的幼儿,教师则需要多关注和引导他们,并鼓励其尝试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度,使幼儿萌发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如何提升幼儿解决生活环节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第二步支架“改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中的“支架4”提出,教师要以学习视角对待儿童的生活自理,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宽松的氛围,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支持儿童制订合理的规则,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培养儿童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必修课,只有看到、看懂幼儿,教师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行为。通过实践,笔者探索出了三条有助于提升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
(一)生活环节组织更加自主,让幼儿做自己
幼儿是生活的主人。教育要坚持儿童立场,就要营造自由舒适的环境,培养幼儿自主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萌发幼儿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1.给予幼儿机会,独立处理问题
幼儿园生活的不确定性,导致幼儿园生活环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有的是安全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例如洗手插队、如厕时抢占蹲位、来园时争抢玩具等;有的是探索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幼儿在洗手环节对泡沫型洗手液按压出的泡泡感到很好奇。如果教师没有发现或者不够重视这些问题的话,就容易导致幼儿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并错过很多引发新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需观察幼儿的行为,抓住生活环节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是偶发事件等,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给予幼儿自由,自主制订计划
教师要营造自由的生活、学习氛围,打造和谐平等的师幼、幼幼关系,构建有爱、团结、互助的班级风貌,培养幼儿做事的计划性、条理性,让幼儿对自己的生活能够有计划、有安排、有想法,能够自主规划一日生活,如自选用餐同伴、自选游戏角色、自定散步路线、自己收拾餐具等。教师的放手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提供了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学习平台,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并尝试主动解决问题。
(二)生活环节环境更加有效,让幼儿靠自己
幼儿具有“吸收性的心智”,是积极主动、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有专家提出,学校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环境,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往往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所忽略[2]。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环节环境的创设来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和环境对话,让环境成为隐形的教育者。
1.创设幼儿看得懂的环境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主要通过读图的方式来学习,且善于从环境中学习,善于通过观看提示图、流程图、步骤图等解决生活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如:为了防止男孩小便时因为姿势不正确而尿湿裤子,笔者用直观的图画提醒他们小便的时候要将肚子挺起,并在小便池的某个位置贴上小花,暗示小便的方向,以防止尿液四溅;当发现有幼儿随意放置洗手液瓶子的时候,笔者统一在洗手台上贴上了一个圈,提示放洗手液的位置,幼儿自然就知道洗手液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在盥洗室的墙面粘贴尿液颜色对照图,引导幼儿观察尿液颜色,判断身体缺水情况,促使幼儿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要想让幼儿看得懂环境,教师就需要让幼儿成为环境布置的参与者,让环境为幼儿所理解。
2.创设幼儿可依赖的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要有生活的味道,让幼儿感觉到轻松、自在、温馨、有序、舒适。工具的摆放要有秩序,以便幼儿能够按需取用。如:看书的时候遇到图书损坏,幼儿可以参照图书区贴着的修补图书的步骤流程图,选择合适的材料或工具进行修补;点心环节的时候,幼儿可以自主布置用餐环境,遇到牛奶泼洒的时候可以自己解决;来园的时候,部分幼儿情绪不佳,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情绪角玩一玩毛绒玩偶、看一看有趣的图画,宣泄不良的情绪。
可依赖的环境里还包含人的因素,如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如果幼儿发现了问题求助教师或同伴,而教师或同伴置之不理或熟视无睹的话,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幼儿对于问题就会迟钝、麻木。
3.创设幼儿可利用的环境
环境要能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例如,幼儿园的教室里可提供一定的半成品材料,当幼儿在生活环节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通过选择半成品来解决问题,这对于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以物代物的想象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帮助。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专门供幼儿使用的工具,诸如小扳手、抹布、拖把、扫帚、簸箕、剪刀、铲子、手套等,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物质保障。
(三)课程活动内容更加生活化,让幼儿信自己
教师對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生活环节中,还应该着眼于幼儿的全部生活。在课程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也要注重幼儿园课程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让幼儿将生活经验进行迁移和链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提升幼儿的技能,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程来源于生活
幼儿园课程内容要来源于生活,和幼儿的生活相融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枯燥乏味的生活技能的练习或是课程与生活相脱节后导致的幼儿知识和技能不匹配问题。另外,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时间是比较零散的,幼儿的活动相对集体活动来说也比较松散,很容易发生一些偶然事件。教师要抓住这些偶然事件,找到可以开展教学的切入点,为幼儿适时展开教学。
例如,笔者发现小班里有个幼儿大便后不会自己擦屁股这一问题,便组织开展了集体教学活动“我会擦屁股”。基于小班幼儿的学习方式和能力特点,笔者为他们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布娃娃,让他们通过给布娃娃擦屁股来掌握擦屁股的要领。又如,笔者发现有些大班幼儿在散步环节喜欢脱离队伍,并且散步和散完步回教室的路线不同。对此,笔者开展了“回班路线”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梳理了回班路线上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跟随集体的重要性,让幼儿懂得生活中的安全自护知识,增强集体意识。
2.课程服务于生活
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要重视课程实施,帮助幼儿运用课程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帮助幼儿建构起不断丰富且呈现螺旋上升的学习模式,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
例如,幼儿在自主散步的时候发现幼儿园果园里的石榴树结满了小石榴,但是小石榴的身上有许多斑点。基于此,笔者带领幼儿开展了“我和石榴做朋友”的课程学习之旅。通过课程学习,幼儿知道了石榴长斑原来是石榴树生病了,并收获了果树病虫害的知识。幼儿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幼儿园种植园地的管理中,通过观察青菜叶子上的孔洞,知道青菜有虫子,需要杀虫了。有的幼儿早上来园的时候感到非常冷,就问笔者:“小树它们过冬冷不冷?”对此,笔者和幼儿一起找来各种防寒材料,如布头、稻草、麻绳等,合作为小树做好保暖防护。这样贴近生活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关心他人的情感,有助于幼儿在生活中互帮互助,相互关爱,为解决问题增加润滑剂。
结语
总之,幼儿园的生活环节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唯有不断观察、反思和实践,才能不断优化教育策略,丰富和拓展课程的内容,提升幼儿解决生活环节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获得新的发展,为幼儿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丽萍,卢燕.儿童立场下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高瞻教育研究基金会.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M].霍力岩,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