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深度思维的思考

2023-11-12 07:56罗静王晖
教育界·A 2023年28期
关键词:深度思维双减小学生

罗静 王晖

【摘要】“双减”是国家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刻地影响了学校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应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上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真正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双减;小学生;深度思维

作者简介:罗静(1978—),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师范教育学院。

王晖(1989—),男,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邕路第一小学。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综合各方观点,深度思维是指学生自主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由此可知,具有深度思维的学生在知识信息加工、概念理解与运用等方面有着更深刻的见解,能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且把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的情境中。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哪些要素,如何操作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度发展呢?本文基于“双减”政策,提出培养小学生数学深度思维的实践经验与有效教学策略。

一、找准问题,启发思考

学源于思,启于疑。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与困惑若得以及时解决,则能真正促进学习的发生。但部分教师并不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影响其知识建构的问题,也不清楚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传授学习的路径与方法,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观察与质疑、交流与展示的机会。

例如,在原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用数学”一课中,教材创设了一个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并且呈现了三个数学问题。在其中一个问题中,图片中蘑菇的数量与文字表述不符,需要教师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以文字为主,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字理解问题情境,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展示图片和文字信息,文字信息为“树根下有6个蘑菇”,但图上只有5个蘑菇。面对图文信息不符的情况,某教师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师:对于这幅图和文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树根下明明只画有5个蘑菇啊。

生2:上面写的是树根下有6个蘑菇,但是图上只画了5个。

师:还有谁也有这样的疑问,请举手。

师:小朋友都是好样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大胆提出来。大家一块来讨论,上面写树根下有6个蘑菇,图上画的却是5个蘑菇,这是怎么回事?

生3:有可能有1个蘑菇在树后面,我们看不见。

生4:大树挡住了1个蘑菇。

师:现在赞成“大树挡住了1个蘑菇”这种想法的小朋友请举手。小朋友们可真会思考,事实是不是像这些小朋友所说的呢?

教师演示树后面藏着1个蘑菇的场景(见图1)。

师:在收集信息时,我们需要以文字为主,图画只是辅助信息。

以上的教学过程,足可见教师考虑到了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局限性。在教学时,教师不急于评判,而是抛出问题,为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教师先让学生提出困惑,在学生联想可能的情况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揭示以文字为准获取信息的方法。教师找准问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中必要信息的理解更为透彻,同时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生为本,解决学生最需要澄清的难题,是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策略。

二、正视错误问题,引起思考

在课堂上,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或错误,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错误来深入理解问题。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数的简单应用”一课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是理解多个物体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初步感知分数中“量”与“率”的不同。在教学时,教师出示了系列问题(见图2),让学生深入思考分数的意义,但接近一半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认为是4/6,教师应如何帮助出错的学生理解分數的意义呢?

某教师进行了充分的预设,适时呈现这样的素材(见图3),让学生进行对比并反思。教师提出“在三幅图中,三角形的总数不同,涂色的三角形的个数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同一个分数来表示”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三幅图都是把三角形的总数平均分成3份,涂色的三角形的个数都占其中2份,所以都可以用分数2/3表示的结论。

教师借助实例打破学生之前的认知,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与分母所表示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可以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三、精心设计问题,推动思考

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成效。一节课需要提出哪些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问题将会有多少学生可以回答,都需要教师备课时反复琢磨与精心设计。尤其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实践中应将问题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在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找到真正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时,某教师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倍”概念本质的理解。以下几个追问特别值得一提。

追问1:如图4所示,随着白萝卜的数量不断改变,它跟胡萝卜分别有怎样的倍数关系?(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

追问2:如图5所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数量都变了,为什么它们还是3倍的关系呢?(标准量和比较量都变,但倍数关系不变)

在追问中,学生需要思考“倍”概念的标准结构和变式结构,深刻理解以一方为标准,另一方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几倍。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在构建“倍”的直观模型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师的问题串中不断进行思辨,从而深刻感悟到“倍”概念的本质与内涵[1]。

又如,在进行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设计时,某教师大胆改变原来一个一个知识点地教的方式,尝试进行单元统整,遵循大单元的教学理念,将整个单元的3个例题(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整合到一个课时的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加开放的探究学习空间。该教师的教学步骤如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一条笔直的小路的一边植树,小路全长100米,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化繁为简,调整问题:“在一条笔直的小路的一边植树,小路全长15米,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有多少种可能?”

关注难点,聚焦问题:“‘15÷5=3和‘3+1=4这两个算式中的‘3的意思一样吗?”

举例验证,开放问题:“除了15米,这条小路还可能是多少米呢?”

拓展延伸,抛出问题:“除了在笔直的小路上植树,生活中还有可能在怎样的小路上植树呢?”

直指本质,反思问题:“植树问题就只是植树问题吗?”

可见,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注重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设计,将助力“双减”政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四、把握核心问题,主动思考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小学数学课堂的重心逐渐转向学生深度思维的发生。核心问题相当于课堂教学的“心脏”,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用核心问题引领数学课堂,能够让小学生快速、准确地抓住学习的关键知识[2]。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中的例3“用七巧板解决问题”时,某教师谈到,七巧板是一种数学玩具,但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会拼摆七巧板上,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让学生在趣中玩、在玩中思、在思中悟。因此,该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七巧板为什么不叫‘七块板,而叫‘七巧板,七巧板到底‘巧在哪里?”这样的核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思考,有了重大的发现:(1)同样的材料可拼成不同的平面图形;(2)同一平面图形可使用不同的材料来拼。

由此可知,七巧板之所以“巧”,除边的长度、面的大小的关联外,还有人的思维之巧。让学生在静态观察和动态变化中感受数学思维的神奇,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是一种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正需要这样的核心问题来撬动学生的主动学习之路,使学生能紧紧围绕问题开展多角度的探究,不断产生新的突破,获得新的启迪。

五、挖掘开放问题,整体思考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加强练习与作业方式的探索与改革。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下的习题教学存在追求数量、学生被动训练、效率低下的状况。为此,教师要挖掘开放问题,让学生整体进行思考。

例如,某教师在执教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对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发放小苹果图章。在课堂末尾组织练习时,教师出示一个印有46的大苹果图章,请台下觉得能跟自己成为好朋友的学生上台。结果,拿着写着47和45的苹果图章的学生上台了,他们解释道:“我们都是46的‘邻居。”拿着写着40的苹果图章的学生也上台了,并解释道:“46是40左右的数。”拿着写着其他内容的苹果图章的学生也上台了。这一活动给予了学生充分体悟数感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数的组成、数的计算、数的大小做了铺垫,达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深受学生喜爱。

又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一课时,某教师布置了如下作业:请根据图6中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先画出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算出面积。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激活,画出了多个不同的平面图形,并算出了它们的面积(见图7)。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思想再次关注这两个已知条件,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条件其实是所有平面图形的共同条件,是面积计算方法的根源,从而理解了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可见,要想让学生从成堆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教師要精选具有层次性、灵活性、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既学知识,又长智慧,同时学会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去反思与审视数学学习的本质,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每一名教师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当局者。教师只有在这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到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九红.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内涵、表现与特点[J].教学与管理,2021(8):36-38.

[2]钱中华.小学数学教学材料设计的四重逻辑:基于数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J].教育科学论坛,2022(26):55-59.

猜你喜欢
深度思维双减小学生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例谈学生高考物理思维障碍及对策
激活思维引擎,数学教学的本真追求
基于深度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任务设计
浅议对话教学中启迪小学生英语思维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