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2023-11-02 02:04张继元李泽鸿
国际公关 2023年18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

张继元 李泽鸿

摘要: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速度非常快。高校既是学生聚集的场所,也是各类知识和思想碰撞的场所,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组织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本文围绕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促进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全媒体时代,网络互动与网络咨询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信息的生产、发布与传播。校方如果没有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仅会增大各类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概率,还会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影响,不利于高校校园和社会的稳定安全发展。所以,必须对全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

舆情,是人们关于某一社会事件、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想法、情绪与意见的集合。而网络舆情,则是指网络中关于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想法、情绪或意见的集合。与现实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大。在全媒体时代下,人们会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意见以及情绪,所以某些颇具争议的社会事件,一旦有了网络舆情压力,会加快事件的处理速度。但是,从另一角度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观非理性特点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高校网络舆情,指的是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上围绕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看法、观点和情绪的集合。高校网络舆情,与普通网络舆情既存在共性,也拥有差异。高校学生处于相对闭塞但自由的环境,鲜少有机会接触外界。所以,在高校网络环境中,一张简单的图片、短小的视频或者一个观点,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酵,并爆发式传播,对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产生影响。

高校学生恰好处于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非常活跃,对待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倾向于利用网络了解这个光怪陆离、瞬息万变的社会。但是,由于其尚未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无法对不良思想进行辨别,很容易被外来的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所侵蚀。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把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指导,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才能够借助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所以,高校必须对网络这一舆论平台予以有效的应用,借助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促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使高校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中成长、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一)裂变传播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了裂变传播特点,即通过话题的方式,将某一条单一的信息延伸成其他信息片段。目前,很多校园新闻都是通过网络平台扩散传播,并呈几何式增长。高校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对社会新闻尤其是高校校园新闻十分关注。如果发生校园突发事件,将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内群体关系,朋友圈、短视频平台都会加快对校园新闻事件的分享与传播。某些媒体平台为了获取一手信息,还会在大学生群体内寻找 “新闻眼”。这些因素都会为新闻事件在高校网络中的裂变传播创造条件。

(二)多元交互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舆情主体多元化发展,舆情话题也具有多元性特点。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是最主要的网络信息技术使用者,所以发布的网络舆情也极具影响力。[1]另外,高校学生既会对某一位老师的言行举止予以关注,也会对校外某类公共卫生事件予以关注。任何领域的任何新闻要件,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话题。同时,很多校园网络舆情事件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某些校园网络舆情背后的个人情绪或集体情绪,都有可能在网络环境中被大肆传播,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

(三)即时扩散

近年来发生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多以师生类事件或其他公众介入的事件为主。全媒体信息技术本身就具有即时扩散特点,在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颇具影响力和破坏力的舆情事件。而且,任何一个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都有可能发展成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事件。校园类话题是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如果这类话题中存在着负面信息,或者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不相符,还有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扩散的动力。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一)不注重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

对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高校依然片面地认为网络舆情危机仅存在于高校校园内,并没有对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甚至一度认为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应当由学校宣传部门负责,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部门,没有引进专门的网络舆情控制工作人员组建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高校投入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人员和资金有限,最终的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效果不甚理想。另外,还有部分高校依然在沿用传统网络舆情工作模式,依然利用人工方式進行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而这种工作模式,必然会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开展造成制约。

(二)不能迅速应对网络舆情

对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进行分析,发现从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初次发布,到二次转播,再到形成舆论热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环节之间存在时间差。而这个时间段,恰好就是网络舆情酝酿的时期,是一件小事逐步升级为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时期。如果高校能够利用这一时间段,对高校网络舆情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那么也不会任由事件发酵形成舆情事件。另外,某些高校在发现突发事件后,第一反应不是将事情调查清楚,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舆情进行控制或引导,而是先对事实真相进行掩盖,对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推诿,对媒体进行敷衍。这种做法不仅会增大网络舆情的控制难度,还会将媒体平台推到校方的对立面,使后续的舆情控制变得尤为被动。

(三)新闻传播门槛过低

在全媒体时代下,所有老师和学生都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人员。新闻信息传播门槛过低,使得某些个人或平台为了获得更多阅读量和关注度,对校园内或社会上的负面新闻事件进行大肆报道和渲染,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错误的引导,对高校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产生较大影响。

四、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

(一)前期阶段

在高校舆情发展的前期阶段,当事人、高校学生、记者群体等都是舆情的主体。这些主体会利用网络报道、网民跟帖讨论或者意见反馈等方式,将某种诉求或观点传播出去,形成网络舆情事件。尤其是记者群体的介入,使高校网络舆情的前期发展表现出了多样化形态。[2]某些记者非常关注校园新闻事件,经常利用各种渠道搜索校园新闻事件,通过剪裁或者主观判断等方式,吸引网民群体的关注。在人们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很多高校学生主动扮演起了 “记者”角色,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发布者。在全媒体时代,舆情的每一次推进都会引起相关信息传播覆盖面的几何式增长。

(二)中期阶段

在高校舆情发展的中期阶段,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会快速扩散开来。首先,高校网络舆情的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多个平台和载体上相关新闻信息的点击率、阅读量、评论数和转载数都会持续上升;其次,高校网络舆情的议题明显增加,尤其在舆情持续扩散的形势下,网民不仅会对某一个校园议题进行讨论,还会将话题延伸到其他更多的相关议题上,而在讨论过程中必然会掺杂一些社会共性元素或者个人不良情绪;再次,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越来越多,在这一阶段除了当事人、高校学生以及记者外,还有很多没有直接利益的相关者也会参与到网络舆情的讨论;[3]最后,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明显增大,如果没有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妥善的引导和处置,相关新闻事件将会受到各大网络媒体的争相报道,形成网络舆情风暴。

(三)后期阶段

在高校舆情发展的后期阶段,高校舆情会得到基本的披露和证实。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网络舆情事件的热度会有所消减,爆点不再频频出现,一些网络舆情生产主体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其他舆情事件中。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孕育、扩散,再到消减,虽然遵循舆情的发展规律,但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引导,将有可能使这一舆情长时间活跃在网络平台上,或者因为这一个舆情引发舆情的 “连环效应”。所以,高校必须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予以深入研究,在准确把握高校学生成长规律、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五、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一)构建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在全媒体时代,要想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需要构建起相应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一要在高校内部设立网络舆情应对领导小组,确保在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查明事实真相,并将事实真相公开,对事件的性质进行确定。只有对事实真相进行查明和公开,才能够帮助校方确定工作态度,为事件的后续处理打好基础。二要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对网络舆情应急机制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确保能够为高校厘清舆论事件主体责任、抢占舆论先机打好基础。

(二)加大网络舆情工作的投入

在全媒体时代,要想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需要加大网络舆情工作的投入,从人员和经费方面满足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需求。高校可以与专业的舆情分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专业舆情分析公司的专业能力,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4]或者直接在高校内部构建一个专门的网络监控平台,安排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对高校内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督。高校可以研发针对性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然后利用这一软件及时了解校内最新的舆情资料,并通过舆情展示、舆情分析、舆情监控等方式,为相关决策者制定网络舆情引导决策提供支持。

(三)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在全媒体时代,要想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需要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并借此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降低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概率,缩小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的影响范围。对此,高校需要对现阶段校园舆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以往出现的各种网络舆情事件类型进行研究,对政府部门的网络舆情控制经验进行借鉴,然后整理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进行规范。

(四)构建网络舆情善后修复机制

很多时候高校已经采取了网络舆情引导措施,但是依然不能杜绝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积极、正确引导,需要构建网络舆情善后修复机制。[5]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高校的社会形象也会受到损伤。当网络舆情危机结束后,高校需要在高校社会形象的重塑与修复方面重点投入,既要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予以正确的引导,还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大版面报道和高密度报道来降低前期负面舆论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六、结束语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主要经过前期孕育阶段、中期爆发阶段和后期消退阶段。只有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工作现状并不理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不仅要构建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引导机制和善后修复机制,还要在这一方面予以大力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邢思雨.全媒體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与管理对策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7):126-129.

[2] 王金.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9):118-120.

[3] 逄群,矫立波.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究[J].传媒论坛,2021,4(18):16-17.

[4] 许秋琦.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应对机制探析[J].传播力研究,2021,5(3):120-121.

[5] 袁瑞君.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应对机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3):71-72.

作者简介: 张继元,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李泽鸿 (通讯作者),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制药工程。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法治类新闻报道的新出路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