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晨红
摘 要: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潜在意识,构建属于学生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应用是每位教师必须要完成的领航任务.本文将以“探索规律——间隔排列”教学反思为例,分析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浅入深出,联通实践,让数学学习活动更有效.
关键词: 浅入深出;自主探究;实践活动
数学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方式.作为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同时又要遵循适度原则,保证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采取科学有效的支持性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做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成长的守护者.
1 明确教学优势,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进行自主性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帮助性指导,就是在学生遇到活动困难时,教师及时地给予帮助;第二部分是指示性指导,就是学生在活动中感到迷茫或者无法做出选择时,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提出一些指示性建议;第三部分是示范性指导,教师为学生做示范,从而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效仿.教师在动作指导的过程中,一句话、一种语气、一个眼神,甚至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对学生的思维以及开展自主性活动的方式产生影响,因此教师的指导既要准确又要适度,但同时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间隔排列》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教学按“规律的探究发现指引―生活中的规律启发―探索规律原理―应用实践”的流程进行[1].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依次出示兔子和蘑菇的图片,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图片重复这一有趣的现象,指引学生发现排列规律的特性,实现教学的第一步“规律的探究、发现与指引”;其次通过启发教学,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见到了类似的案例,如黑白钢琴键、马路斑马线等,通过情境的搭建还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善于捕捉到生活中的数学学科知识,对一一间隔排列有准确的理解,实现教学的第二步“生活规律的启发”;接着讲解课程的重点,通过讲解“数一数,圈一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通过探索不同端体、相同端体情况下,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关系与规律,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通过摆一摆,实现不同间隔数量的摆放与计算,直观地掌握间隔排列的知识,实现教学的第三步“探索规律原理”;最后通过穿项链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进一步熟练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的应用,实现教学的第四步“应用实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功能,浅入深出,收获知识,提升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
2 开展教学反思,明确不足之处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对于教学的优化和学生的针对性辅导,都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浅入深出的教学目标.课中的教学反思能及时调整课堂节奏,课后的教学反思能系统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首先,教师需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关注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听课、思考、提问、合作等,发现问题并灵活调整课堂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教师需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难点、疑问等,课后收集信息改进教学内容,深化学科知识,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系统地进行教学反思[2].
例如,在进行《间隔排列》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提前预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直接讲解排列知识,排列规律找寻的方法,会显得知识传输生硬、死板.逻辑学习能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会快速失去课堂知识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就需要灵活应变,及时找到课堂吸引教学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如通过生活知识引入、情景设计、游戏活动、动手实践等方式,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不给学生思想迷失课堂的时间,带领大家剖析知识体系,实现浅进深出的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看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同时,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教师系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优点和教学问题,通过教学资料的深入学习,参加教学研讨会,课后与学生和家长沟通等方式,更精准的发现学生问题.如在《间隔排列》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启发性教学课堂实施总是很难,课堂活动总开展不下去,即使使用了多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还是陷入了教学困境.针对这种没有直观诱因产生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在课后进行系统分析.如重新审视课堂目标,确保课堂目标清晰明确,确保教学计划围绕目标展开,确保教学有条理.可以尝试活跃课堂氛围,增加互动和合作学习、实践学习或者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增加学科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科实践机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注重“实践应用和成长”,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知识实践活动、竞赛,巩固其课堂知识的构建和应用,充分了解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中的教学效力[4].可以增设实践题目,将数学教学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践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等紧密相关.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增强学习的参与度, 其次在参与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決数学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分享解题方法和思路.小组合作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进行《间隔排列》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后的拓展环节设计“校园植树间隔排列竞赛”.通过植树竞赛的形式,将《间隔排列》的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公益性、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开始植树之前,教师将树苗之间的间隔数随机排列,学生需要按照所学的《间隔排列》知识,计算出每个树苗之间的间隔数,并进行重新排列.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每组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树苗的种植任务,种植时需要按照间隔排列的规则进行安排,间隔数随机指定.这时,就要求每个小组制定合适的种植方案,包括种植密度、树苗的数量和间距等,以便于按照所计算的间隔数安排种植.学校可以在校内或者社区开展植树竞赛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比赛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检查种植结果,看哪个小组排列的最好.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间隔排列》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植树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比赛的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团队,培养合作精神.
4 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和现实情境,注重教学设计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注重认真钻研教学体系,把握教学的知识结构和价值目标,进行分层教学来促使小学生有效学习数学,从而提升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坡度性、实践的应用性,促使数学教学有效发展,充分实现浅入深出理念,让数学学习活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吴宏达.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20(34):43 44.
[2] 田自上.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J].学周刊,2020(34):89 90.
[3] 蔡娇如.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考试,2020(36):58 59.
[4] 田德福.分析考试数学应用题变化规律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对策[J].考试,2021(20):3 4.
[5] 冯源,张晓贵.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中学几何证明习题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之友,2022,36(1):2 4.
[6] 许荣好.分形几何在高中数学中的渗透[J].数学之友,2022,36(1):58 59.
[7] 郭力丹.科学把握数学教学情境指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J].数学之友,2022,36(2):30 32.
[8] 张倩,沈威.一道中考销售类试题蕴含模型思想的探究[J].数学之友,2022,36(5):5 7.
[9] 凌翔,崔颖.基于GeoGebra的数学概念的教学探究——以“椭圆定义的多种形式”为例[J].数学之友,2022,36(6):68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