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耀祺 金克柔 黄卓文
【摘要】如皋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当地道教文化的发展繁荣密不可分。盆景文化作为集农业科学、工艺美学于一体的一门艺术,内在的道家精神渗透在如皋盆景中,充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皋盆景方寸之间彰显道家风韵,处处就是道家文化艺术形象生动的再现:从“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大巧若拙的自然美;到讲究“天人合一”[1]、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又“高于自然”糅合着人类的情感认知,达到意境美;再到灵活运用相对的原则于造型构图中,讲究尽物之性、达生命之情、任造物主之美,无为无不为,最终达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3的“道”。
【关键词】道家风韵;文化内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相对原则
【中图分类号】S6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5-0089-04
【基金项目】南通非遗如皋盆景的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KY2022009)。
盆景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可考历史已有1300多年。唐高宗第二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有一幅壁画,描绘了侍女手托盆景的场景,说明了盆景艺术在唐代已颇为盛行。这一艺术唐代东传日本,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再转而流传到欧洲,这一极具东方文化元素的艺术走向了世界,并深得世界各国人们喜欢。盆景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并与人文、科学以及各种文化理念紧密相连,不管是那一种风格,都呈现出无穷的魅力,其蕴含着人类追求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一、如皋盆景的历史
如皋盆景有文字和活体记载始于北宋,现存于如皋人民公园的北宋教育家胡瑗遗存珍品古桧尖柏盆景“蛟龙穿云”,距今900余年,水绘园现存的“六朝松柏”为南宋文昭公曾肇手植,爆龄突纹已愈八道,依然树势矫健,宋代如皋籍词人王观称赞如皋盆景“奇容异色,盗天地之功”,清乾隆庚午年《如皋县志》记载“明天启年间,令李衷纯,相四境之宜,授民以艺,植卉木之方”,足见如皋盆景的悠久历史和当时仕官人等对如皋盆景艺术的推崇。
作为活体艺术品的盆景,虽然旧时多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等社会名流享用的专利品,但它却出自普通劳动者的灵巧之手,记载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沧桑巨变,折射出各个时期的人文气息,从一个重要侧面见证了如皋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情趣和闲情逸致。其时,它已普遍进入百姓家庭,充分发挥着居室风格点缀、陶冶情操、调节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成为人们追求时尚品位,提升生活水准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正是源于对盆景的这种特殊的热爱,加上祖上传下来的技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如皋盆景作为全国盆景艺术七大流派之一已成为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标志。
如皋盆景独树一帜,采用被俗称为雀舌罗汉松的尖短小叶罗汉松来制作。其特点是将主干造型为“二弯半”形状,每一个弯部位都有三根主枝,且每根主枝进一步塑造为云朵般的扁平形态。主干倾倒向前,弯曲向上,两个大弯再添半个小弯,仿佛美人侧身蹁跹起舞。主干顶端针叶郁郁葱葱,宛如团团祥云,下部根系裸露,又如纤纤玉足。再观中部枝干左右对称,枝繁叶茂。整体看上去形象如狮,端庄稳重。正所谓“左顾右盼两弯半,云头雨足美人腰”。此类盆景好似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凭借其成熟的工艺、严谨的章法、规范的程式、独特的造型手法,在中国盆景艺苑中透出的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徜徉在精美的如皋盆景之中,仿佛流连在精美的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之中,让人止不住的是对这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赞叹,更是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自豪。
二、如皋盆景的文化内涵
当然,我们面对如皋盆景不仅仅是赞叹和自豪,更重要的是对如皋盆景其文化内涵的探寻,这不是简单下一个定义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应从盆景与所处时代的背景来考察。
古代如皋傳统文化儒释道在各个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道教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较大。如皋的道教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全县有道观上百所,其中位于水绘园风景区东北侧的灵威观规模最大,有1800多年的历史。当初唐太宗批准重修此观,并赐名“仁威”,以昭示仁德。宋代崇信道教、有“道君皇帝”之称的宋徽宗即赐“灵威”匾额,仁威观易名为灵威观。于是灵威观成了历史上罕见的由皇帝两次更改庙名,并且御题匾额的庙宇。灵威观不仅是如皋市内仅存的一座道观,也是南通地区保存不多的几座道观之—。
为人称道的是灵威观传承千年的道家文化对民间的影响,始终慈善为怀,以“赈济”体行道家之本。灵威观内有专门赈济机构,如育教堂、粥厂、棺栈、医室、药房等,对无数难民、灾民、贫民以雪中送炭般的温暖。又倡办义学,开设“孤幼手工传艺所”授人以渔。这种来自对慈善事业的引导和对众生善心的劝导,尤其灵威观道长们对众善奉行、天人合一、众生平等道教经义的阐发和传承,使民间广泛传颂着千古流芳的一句歇后语“灵威观做好事——不要钱”。正因为道家文化对如皋民间生活长期密切的影响,包括对盆景的影响在内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全国知名的长寿之乡,与道教内在的“长生久视”[3]218、“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贵生”[3]274教义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是分不开的,”正确的“贵生”方式应该是反求于朴,只有返璞归真,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幸福。这对盆景文化作为集农业科学、工艺美学于一体的一门艺术尤为重要。将这种内在的道家精神渗透到如皋盆景中,使得盆景就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其造型生动别致、独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有人文气息。千百年来,能工巧匠经过长期的实践,“将通俗的八卦理念,巧妙地蕴含于如皋盆景之中,创造了以两弯半造型为典型代表的如派盆景。因而有寸折寸弯鸡爪翅,云头雨足美人腰之称。”所谓“美人腰”是指主干弯曲成“S”形状,即道教标志“八卦太极图”的阴阳分界线。由此统领全盆景的重心和核心”,而八卦太极图是代表阴阳关系的标志,因此“主干下部后仰,上部前倾,成游龙湾之势,而将侧枝蟠扎成树叶形枝片称之为云片,分别置于主干的左、右边,及后背面各一组,每组分为三片,而胸前无枝片,因每组以三为基数”,三生万物,六为坤数,九为阳数,盆景的顶片称之为如意顶,俯视整个树型为一个圆,非常规则工整,道教文化贯穿了如派盆景造型的全过程。其直干式称文树,弯干称武树,并排陈列,摆放形成文武之道,张弛有致的格局。面对盆景如置身于如山如水的景色之中,使人精神放松,具有移情易性的效果,因而借物抒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让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国际盆景艺术大师花汉民先生曾十分形象而又很精辟地道出了如皋盆景蕴含的文化韵味:“如派盆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大教育家胡安定,当年胡安定先生的盆景是做成S弯的,所谓S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美人腰,其实是太极图的分界线,它整体一看是个太极图,一边三片强调的是三个数、六个数、背后的三片是九,这样加起来三、六、九,其实是坤卦和乾卦,世界各地的盆景它胸部都有枝片,只有如派前面没有,它本身就是一个太极图。”[4]这充分说明如皋盆景与道家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如皋盆景就是道家文化艺术形象生动的再现。考察如皋盆景道家风韵,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道家以“道”为核心,第一原则是“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92,盆景艺术源自自然,高于自然,注重自然美,把自然界的山水树木浓缩到一盆之中,师法自然,通过园艺技术展现自然,欣赏自然,从而使得盆景尽量达到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境界,如皋盆景的文化内涵正是源自这个道家的核心思想。在如皋盆景艺术大师们那里这是首要遵循的原则。大师们认为盆景(盆栽)就是大自然的缩影,道家对盆景艺术的贡献,不外乎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大巧若拙的自然美,不追求外在的浮华雕琢,取悦他人的朴素美,飘逸潇洒、自由驰骋的意境美。譬如如皋盆景中的珍品绰约风姿独特的地方,在于它自然的绿苔,不是人工的,是自然生长的苔;树皮的斑,天然的就像老人斑;再看这些老树的角,虽然现在可以用人工雕刻,但这些老树一看就是天然形成的,就像鹿角一样,自然腐朽而成。鹿有角方显其高贵,树有角则历尽人间芳华,经历过一千多年的生长蔓延,一代代延续至今。
2.道教强调“人与自然合一”的概念,即尊重和敬畏自然,它体现了造物主的神圣工艺。人类顺应自然的节奏,践行“顺其自然”的原则,通过艺术媒介描绘对自然的尊重,就是超越纯粹的自然。盆景作为一种生命的艺术形式,通过结合自然生长规律,揭示了自然的内在美。但这并不是无所作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138,盆景是一门艺术,是从自然界经过挑选培育而成的作品,自然需要经过艺术加工,不能照搬仿效,要经过生命的智慧适当取舍和艺术创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3]6,然而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脱离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3]9。这里面包含着自然美和意境美,糅合着人类的情感认知,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因此培育如皋盆景的大师们“因树造型”,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创作才能,不再局限“如派盆景”的艺术要求。他们的创作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盆景大师花汉民一生痴情于花木盆景艺术,在继承如派盆景原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讲究“顺其自然、因树造型”,将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浓缩在咫尺盆钵之中。不断创新突破,形成“顺其自然、因树造型”的花氏艺术特色。其《饱览人间春色》,以其悬根露爪,古朴雅致,造型奇特,以及“横空出世彩云间,鸟瞰千河万重山”的非凡气派,一举获得国际金奖和博览会最高荣誉奖——国际优秀金奖。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如生创作的在首届“中国杯”盆景大赛上获得金奖的《外婆门前柳》,从种植到培育超过了10年乃至20年的艰辛历程,它是由一颗柏树的树胚改造而成,因为它看起来像一棵柳樹的骨架,所以王如生就通过嫁接的技术,把它改造得像柳树一样,因此它只要将枝条摆下来,风一吹就很自然灵动地飘荡起来。
在如皋无论是在花汉民的“花神居”,还是在王如生的盆景园,抑或水绘园或其他众多绿园中,大大小小的盆景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摆放得错落有致,完全进入了天人合一的绿色的艺术海洋。
3.如皋盆景深受中国道教“气”和“长生不老”的概念的影响追求生命的至高境界。能工巧匠培养盆栽时,尽力亲近自然,修身养性,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以求达到至高的境界。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盆栽是有生命的,是“活生生”的艺术。有的盆栽树龄甚至高达500年、1000年,如古桧尖柏盆景“蛟龙穿云”“六朝松柏”。如北宋教育家胡瑗遗存的珍品古桧尖柏盆景“蛟龙穿云”,南宋文昭公曾肇手植的“六朝松柏现今依然树势矫健,人生不过百年,而这些植物历经数百载却生生不息,从它们身上可以感受到“不老不死”的“气”,这也是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是如皋盆景魅力吸引人的地方。从古至今,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从中享受其带来的生命的乐趣。
4.具有朴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对自然的洞察深刻且有深意。在《道德经》里使用了大量的描述对立和相对性的词语,例如阴阳、雌雄、正奇、虚实、有无、生死、长短、高下、内外、开合、前后、大小、强弱等来形容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2]4,讲究对立统一,均衡相对,这对如皋盆景艺术的造型构图和形态意境影响特别显著。如皋盆景灵活地运用了这些原则,在景观设计、造型技巧、陈设趣味等都充分地体现出道家的风韵。
如皋盆景中的所谓“文树”“武树”的造型就是根据道家相对原则造型的,意象独特。“文树”的设计取决于画家的构想,形态独特。除了类似刘海的顶部外,其主干前方还有一到三个小峰,被称为“怀中抱子”或“带子上朝”,层次鲜明,氛围悠远。而“武树”由两弯半、一弯半组成,被形容为“文站武飘”。根据弓背的弯度、树的倾斜以及云片的大小,它们各自展现出不同的植物神韵。在“一弯半”的结构中,弓背的上方有阳片,它是逆风的;而阴片则是顺风的,更长,像人的一只手臂。阳片较短,代表另一只手臂。顶部与刘海相似,底部则像脚。与此不同,两弯半的弯度表现出的风力较为微妙,其稳定性更向下,而且倾斜不太明显,给人一种更为稳重和华丽的感觉。
如皋盆景的云头、雨脚、美人腰、刘海顶、鸡爪根,采用拟人拟物的手法,生动形象,体现风、雨、雪、露的四体意境。“其特点是左倚右倾,顶部端正,株干古雅体型挺秀,多彩多姿,气魄雄伟。尤以雀舌、罗汉松最美观。叶色浓密,株型俊美,叶片雅丽,是庭院、厅堂陈设的艺术精品”。如皋盆景的展示布局颇为独特,充满了创意和趣味。除了将两盆盆景对称地放置形成“蹲狮式”外,它还有一种特别的“堂”布局方法,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按5、7、9不同奇数组合为“堂”。例如,五盆布局中,中心是“文树”,其两侧是“武树”,它们成对出现。七盆布局则是基于五盆的形式,并在两侧各增添一盆一弯半。这样的布局给人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文树”两侧的两弯半像是在宫中的臣子和侍女,或是宾客;而一弯半则好像是舞动着彩袖的仙女,显得翩翩如月宫中的嫦娥。
如皋盆景处处尽显道家风韵,将人类情感和自然结合得更加紧密,天人合一,讲究尽物之性、达生命之情、任造物主之美,追求率性自然、豁达超然、乐观释然,洒脱天真,见素抱朴,无为无不为,最终达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
三、结语
由上可见,如皋盆景是在浓郁的道家文化背景基础上产生的,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大巧若拙的自然美,不追求外在的浮华雕琢,追求飘逸潇洒、自由驰骋的意境美。如果将这种文化内涵不断加以丰富和升华,一定能够提升如皋盆景的文化层次,提高人们对盆景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从而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传承和发展下去,使之走向不断繁荣的美好前程。
参考文献:
[1]庄子.庄子全编[M].金松,主编.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6:12.
[2]老子.老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8.
[3]老子.道德经[M].任犀然,主编.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
[4]严艳,周鹏.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如皋盆景”背后的故事[EB/OL].(2016-01-06)[2023-02-2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106/06/11682556_525805453.shtml.
[5]李树华.中国盆景文化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冒耀祺(1984.12-),女,江苏南通人,讲师,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