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要善于借助地区乡风民俗资源,以此丰富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内容,拓宽生态文化建设道路,并促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客家乡风文化是客家人民长久以来积累、传承的优秀文化,将其应用到生态文化建设对提升建设效果有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客家乡风文化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具有重要的价值支撑,进而形成了推进客家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若干实践进路。
【关键词】客家;乡风文化;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价值支撑;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5-0081-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安徽省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新时代王家坝乡风文化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AH052983);2022年度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重点项目“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四事四权机制研究——以阜阳西湖镇白行社区为例”(项目编号:SK2022S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建设内涵的重要论述。报告全面系统阐述了我国持续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与方法,并对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新方向和新部署。党和国家明确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将之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具体到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有其特点。各地乡村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蕴藏于地域乡风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资源,为加快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进程提供价值支撑和实践进路,进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就客家地区来说,客家乡风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丰富多彩,至今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如果能深入挖掘利用,必将对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一、客家生态智慧类型与特征
客家乡风文化、乡土文化作为生态智慧的重要依存主体,是一种集道德操守、传统技艺、风俗信仰、规约制度等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在涵育乡风、教化乡民、维护乡村平衡、引导人们崇德向善、构建和谐乡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客家生态智慧的类型
从大的方面来说,客家乡风文化、乡土文化具体可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生产生活方面,包括传统民居建筑,如围屋、土楼;客家饮食,如米酒、擂茶等;客家农耕,如特色农业生产用具等。精神文化则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主要包括客家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民歌、民间信仰、生活俗语、农业谚语等。制度文化则主要包括客家的宗族制度、家训、乡规民约等,这些都是蕴含着生态智慧的重要乡风文化、乡土文化类型。客家乡风文化既可以体现在客家群众的精神风貌上,也可以体现在客家当地的地方风物、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古建遗存等多个方面。在客家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全面考虑乡风文化、乡土文化延续与传承。因此,客家乡风文化、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理应受到重视。
对于客家乡风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的具体类型,可划分为几下几方面: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良性永续的农耕文化、修身律己的家训文化、协调传承的民俗文化、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重道修德的伦理文化等。其中又以客家民居建筑、文学艺术、特色饮食等能够代表客家特色的文化类型为核心,如客家特有的土楼建筑及其所体现的生态智慧、宗族制度与乡规民约所体现的客家文化、风水实践理念在祠堂庙宇修建中的融入等。对这些生态智慧、生态意识的延续与传承,更有利于促进客家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二)客家生态智慧的特征
客家生态智慧充分体现着当地人们的生态观念,这些生态智慧都是客家人民在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并最终通过客家的建筑特色、风水理念、乡规民约、地方风物、传统技艺体现出来,用以诠释客家人民尊重生命、崇尚自然、健康生活的生态理念。自明清以来,在客家地区的地域开发过程中,人们首先面对的便是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灾害、险恶的地理环境、人少兽多的恐惧等。受生态条件的制约,族人必须同舟共济,进而逐渐形成现在的客家乡土文化。
在历史上,客家地区也曾经遭受严重的生态破坏。清代人们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开垦了大量的山地用来种植薯芋等杂粮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再加上对矿藏的盲目开采,更是加重了当地的生态破坏。值得庆幸的是,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以有效维护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为客家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客家乡风文化对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支撑
生态建设,理念先行。以观念创新与价值认同作为传播生态文化理念的重要原则,培育乡村环境规范与生态治理理念,为客家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理念支撑。
(一)观念认同
客家乡村生态文化建设首先要着手改变乡民的生态观念。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紧张,需要客家人民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因此,客家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要通过加强生态文化理念宣传,使得生态环保意识入脑入心。同时,还要加大对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如土楼、围屋等,注重对客家各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唤醒乡风文化、乡土文化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支撑功能,显露出隐于乡土的“文化珍珠”,不让“明珠蒙尘”,绽放其真正光彩,力争让客家乡村文化生活更有生机、有活力,让客家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丰富,进而增强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与抱负,使得民众的主动作为与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达成统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生态文化成果,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的转化模式,落实生态扶贫,以生态文化建设带动客家人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
(二)价值认同
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生活方式、农业的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思维方式,是一项基于价值认同、理念支撑和民众广泛参与的兼具艰苦与繁琐的系统性工程。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客家民众从追求温饱到向往環保,从谋生活到求品质,从生存需求到向往环保,其对起居住行的环境要求、生态需求,绝非同日而语。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乡村地区表现明显。现实与心理期待的反差,对乡村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这也是制约乡村建设的短板和瓶颈。实际上,个别农民朋友的知识储备也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国家当前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认知偏差。因此,在实施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时,这些错误的观念会对实际建设过程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对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思考存在不足,对国家政策的号召认知不够。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了个别群众在生态文化建设之路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要我们做乡风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同志多做宣讲解释工作。
(三)理念认同
乡村地区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认清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了广大村民的认同,也可以看作是乡村发展振兴的生态基础。若想建设美丽乡村,广大村民应严格践行、落实相应的发展理念。要突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制定乡村具有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重视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宣传活动。同时,客家民众要重视提升环境保护质量,加强对环保知识的宣传,以此让民众对生态文化建设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更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建设中来。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科普讲座、工艺宣传等形式,让政策成为客家村民的行为指导,鼓励他们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强化客家村民对环保的认知,以此构建一个优良的环保氛围,防止环境污染等情况出现。最后,客家村民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建设文化墙、文化长廊,以此将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记录下来,为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素材。
三、推进客家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
实践进路
(一)推动乡村生态文化制度稳定运行
持续深化乡村制度的落实,为实现高质量的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制度优势。
首先,要积极推动生态文化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保证落到实处,并遵循受益者补偿、污染者赔偿、保护者收益的原则开展制度设计,以此不断提升制度的完善性、严格性,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打下制度基础。客家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必须要保证其足够的权威性,在内容方面要尽可能覆盖民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过程上,需要确保制度运行的稳定性、流畅性,从而让客家村民对之产生认同感。
其次,必须要保证制度的落地。我们都知道,无论多么优良的制度,若是得不到落实便等同于一纸空文。为此,在做好制度设计后,不能只是让它停留在纸面上、标语上、嘴巴里,而应以其为基准,对客家村民的生活进行指导,让他们在生活中将制度落实,这样方可保证制度的运行效果。另外,要积极发挥乡约民俗的作用,让客家乡风文化对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充足助力。
若想提升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水平,必须要重视对制度的构建,不断吸引客家民众参与到生态环保机制的构建中来,通过引入客家民众的积极参与,能够有效实现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主体的转变,让客家民众对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有充足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增强民众参与到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并使之能够共享乡村生态文化的建设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逐渐将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交付到客家村民手上,构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加强乡村生态文化示范建设
在进行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建设一些模范乡村,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为此,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分析:
其一,在实践中寻找典型、树立典型。通过此方式,能够全面地发挥出客家乡风文化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掘出客家乡风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从而有效弘扬客家乡村乡贤的优良事迹。客家乡风文化是几千年来积累下的优秀文化,历代先贤的优秀品质都会在乡风文化中得到弘扬与发展。通过加强乡村文化示范建设,能让客家乡民从身边的榜样中学习到更多优秀品质,从而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其二,重视资源节约,培养人们尊重自然的理念。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寻找身边的一些好人形象,并将之树立为榜样,以此带动周围村民,将正能量传递出去,构建一个健康、高雅的社会环境。通过此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客家乡民沉迷于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还能避免各类打架斗殴情况出现,增强人们对不良风气的抵抗能力,从而让乡村的公序良俗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不断丰富乡村生态文化载体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以政府监督为导向、市场经营者为主体、百姓广泛参与的生态环保机制。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系统化工程,若想实现乡村生态文化建設,必须要动员全社会的各种力量,让这些力量形成合力。从深层次分析,并积极发展客家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从基层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让他们能够逐渐做到知行合一。建设乡村生态文化最终会获得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这些都是具象的,能够更高效地唤醒客家村民对美好自然的向往,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到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借助生态文化建设成果,能够让客家乡民更为直观地理解各类制度、理念所起到的作用,从而使之不断优化自身行为,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将客家乡风文化融入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处理好流量和存量的关系,在进行客家乡村治理的工作中,我们除了要重视流量,还应对存量提起重点关注。流量问题可以看成是整个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存量则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这样方可将客家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资源。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这个巨大工程中,必须要保证各个部门能够实现有效联动,从而做到各在其位、互相配合。在取得一定成效后,我们要重视对“生态+”概念的探索,不断推行“生态+”旅游、“生态+”养老等模式的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生态+文化”的发展模式,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客家乡村的落后产业转型,不断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通过不断提升生态文化建设水平,客家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居住环境、医疗环境、教育环境、硬件设施建设等层面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逐渐打造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格局,构建一个更为富足、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家园。
四、总结
综上所述,提升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水平,可从落实生态文化理念宣传、推动乡村制度稳定运行、加强乡村文化示范建设、不断丰富乡村文化载体等层面入手,促进客家地区乡村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在此过程中,客家乡风文化建设就成了可以利用的本地资源,并在无形中促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R/OL].(2015-05-05)[2023-04-08]http://www.rmzxb.com.cn/c/2015-05-05/494677_2.shtml.
[2]燕连福,赵建斌,毛丽霞.习近平生态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建设指向和实现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1):1-9.
[3]王相丁,张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89-91.
[4]许婕,张磊.新时代乡风文化建设的理性审视与出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9):4-6.
[5]俞梦娇,张一靓,张纯业,等.浙江省安吉县生态文化建设探索:历程、成效与提升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19(03):52-57.
[6]谢方,徐志文.生态文化建设理念下的乡村振兴样本开发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05):36-44.
[7]李蕴含哲,陈旭东.新中国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23,45(04):332-338.
作者简介:
李支援(1978.10-),男,汉族,安徽临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乡风文化建设和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