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鹏+姬小凡
摘要:小国寡民是老子政治思想的一个方面,出现在《道德经》第八十章,是老子所构想的美好社会蓝图。它所阐述的社会虽然有很大争议,但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观点。本文试从积极的观点出发进行阐述小国寡民思想,并探究其对当今政治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小国寡民;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
中图分类号:D29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变革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不断强大,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思想也开始层出不穷,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与杰出代表,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这一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结晶,对现代政治思想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含义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章提出了他的小国寡民思想,原文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顾名思义,应当是小的国,少的民的意思。但也可以把小寡做动词,看做国小民寡。很多学者都爱探讨几种释义,不过在我看来这两种基本是一样的,都是国家小,人民少,并没有实质性差别。至于使动用法来阐释小国寡民成使国小,使民寡,这就与前者不同。前者无论是形容词还是动词都在说规模的问题,而使动则成了缩小规模的问题。所以,现在的问题在于,老子对于国家规模问题是要缩减还是要规定一个小范围。老子总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要求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国家,而这种顺治国之自然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国家变小人民变少,也不是把国家变小。那么,是不是小国寡民与无为而治思想冲突了呢?当然不是,冲突的地方在于,对于国字的理解上。在帛书甲本中,“小国寡民”作“小邦寡民”。[1]之所以邦字换成国字,一因避汉高祖刘邦名讳,二因国字押韵,故我们所理解小国寡民时,不是理解成一个整体的国家,而是邦国、诸侯国。因此,小国寡民就是使诸侯国变小,使诸侯国的总人口减少,是在春秋末期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下提出的反战主张。
二、小国寡民思想的意义
小国寡民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看做消极倒退的复古主义思想,是开历史的倒车。实际上,小国寡民是老子道的核心思想的体现,是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的表现,能给我们现在的政治学研究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一)建立有限政府,限制政府权力
小国寡民无论是使国家小还是城邦小,其实都是缩小各级政府权力,使政治结构简单。老子的“小国”意味着政治结构尽量简单,政府官员尽量少,对百姓不干预或尽量少干预。[2]政府如果管的太宽,人民的自由将会受到限制,国家机构的运行成本也会增加,而且还会破坏国家的治理规律,这是道法自然的老子所不提倡的。因此,老子希望的是政府不干涉或者说尽可能不干涉社会,政府的权力要有底线,能做到保护人民的自由安全,保证他们衣食住行就足够了。政府应该只行使规定的权力而不超越其权力干涉百姓生活。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政府和人民相安于无事,相恶于无为,虽有国却好似无国,虽有君却好似无君,人民感觉不到来自上面的压力,过着完全自然的生活。[3]
(二)建立和平环境,处好国与国关系
如何做到老子所说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无疑要建立和平的社会环境。老子是反对战争的,认为国与国之间,大国要克制忍让,以得到周边邻国或小国的信赖,也更能制约小国的暴乱扩张。也就是他在《道德经》六十一章所说的那样:“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战争是人欲扩张的体现,是对社会秩序乃至人与自然之秩序的破坏。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而和平则是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达到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必须重视和平的重要性,建立和平的社会环境,处理好国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引导生活,限制欲望
老子期望人民回到那种“复结绳而用之”的生活中去,限制人民的欲望。他认为贪婪是万恶之本源,要限制欲望。当然,老子的欲望限制是在引导的基础上实施的,也就是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要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保证人民基本生活能力。如果基本物质欲望不能满足,欲望的限制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这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也体现了其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的思想。在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蓝图里,寡欲的民众欲望要求小,生活的幸福指数高,社会就会更加稳定,人民就可以像结绳时代那样淳朴的生活。而且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复杂的生活,无限的追求和欲望,造成了各种生活弊病:劳累、疲惫、紧张、烦恼、郁闷、压力等等。这些欲望也造成了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自然的发展规律,这都是老子几千年前就不提倡的事情。
(四)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生活
构建和谐社会也好,坚持科学发展观也好,核心都是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生活。而通过对老子小国寡民的制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民生的关注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整个八十章基本都是从百姓的角度写的,关乎衣食住行、风俗、和平与战争、国与国之间关系等等。不难想象老子由于对当时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的不满,才想要构建这一小国寡民的社会,从中可以体会到老子对当时百姓不幸的深切同情。当然,虽然没有在文中明确提到政府,但几个使字和使动句也基本规定了政府的方向,也就是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百姓不乘舟舆,使甲兵无所陈;使民复用结绳。使百姓对衣食住和风俗都感到满意,使人民与邻国不相往来。
参考文献:
[1]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周炽成.老子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3]李靖.重新解读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5).
作者简介:
刘大鹏(1992-),男,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
姬小凡(1990-),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