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芳
摘 要 建筑是造型的艺术,更是哲学的空间表达。中国的建筑,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既不失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极具东方的艺术魅力。中华文化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具有深远意境和哲学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典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鉴赏和哲学探究,展现中国哲学思想对于人类生存空间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典建筑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建筑的产生
建筑是人类生活和精神的依托,它能够创造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距离今天约一万年前的旧、新石器时代交替之时,中国的原始农业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日益强烈的定居要求,在这一时期,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史前建筑。此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直到公元前4000年的新时期时代中期,最早显示出美学特征的建筑开始出现。
建筑自其产生起,经历了从自然空间向人工空间的过渡和演变。原始人类为了躲避风霜雨雪,抵御严寒酷暑,避免虫兽侵害而试图寻找一处能够栖身避难的空间场所,建筑便应运而生。原始人类对建筑的认知来自于早期对于山洞的利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利用草木、石料等材料打造一个容身之所,于是,空间第一次通过人工被限定出来。建筑由于人们对空间的需求而产生,随着建筑的产生,建筑空间对人类有了前所未有的意义。
2中国古典建筑与“天人合一”
中国的建筑有着典型的东方神韵,其建筑形式在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以外,更多地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把“天人之辩”,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先秦各家,特别是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正是对这一生态伦理思想的概括。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中,“天”是自然宇宙中的最高实体,既包括了自然之天,也包括了社会、人格之天;而“人”则是指人类统一体。“天人合一”的观点肯定了人与自然具有整体性,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具有统一性,明确了遵循自然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典建筑十分讲究“天人合一”,尽量让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土木结构,这就传达一种温暖、亲切的入世生活气息。此外,这种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还在城市的规划、村镇的布局乃至陵寝墓园的选址与建设中得到充分彰显,中国传统“风水”学说就是这一思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的集中代表。
3中国古典建筑与“道法自然”
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曾提出“道法自然”的学说,这种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建筑理论影响深远。中国建筑的设计中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仅表现出人与自然协调的观念,而且十分注重建筑自身与周围环境、山水、树石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关系。中国古典建筑把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植于建筑设计理念之中,使建筑能够达到与自然有机结合,成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不同于现代城市的建设规划,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难以觅得一行行排列规整的行道树,也从未出现过边界分明的人工花坛,更没有修剪痕迹明显的齐整草坪,园中的花卉与树木全部模仿大自然中原始植被的分布方式而栽种设计。但是,“道法自然”并不等于简单的模仿,而是在临摹的基础上达到对文化、情感的意境表达。中国园林对于自然形式中美的模仿,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外在形式的临摹,更多的是对自然中蕴含的哲学深意的探求与理解。杨筱平先生在《中西差别何在——中西文化与建筑比较略述》一文中指出,中西园林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形”和“意”。中国园林崇尚自然、效法自然,强调在景致中表达情趣、抒发情怀,其布局讲求乱中有法、动中有静、虚实相生,虽为能工巧匠精心打造却宛若天成毫无匠气。“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正是充分彰显了文人墨客们既身处尘世又能够坐享自然山水的浪漫情怀。
两千年来,作为中国精英阶层的士大夫们的精神追求往往通过崇尚自然、淡泊无为、朴质贵清、浪漫飘逸、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加以展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正是这种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
中国古典建筑自其产生以来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洗礼,不仅受到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更是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哲学的思想烙印。中国古典建筑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更是中国精神的传承与表达。
参考文献
[1] 何平.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2008(6).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金磊,李沉等.中外建筑与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