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蓓琴
【摘 要】 聋校语言教学因缺少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存在语言训练不规范、脱离听障学生语言实践需要等问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盲文手语推广服务中心通过研制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推动聋校开展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系列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形成“以标准为导向的聋校语言教学实践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听障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融合能力和聋校语言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62
一、项目背景与价值
我国7—14岁听障儿童有380多万人。长期以来,听障学生由于自身功能性障碍,其语言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对其教学互动、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合产生一定阻碍。目前我国聋校的语言教学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评估标准一直缺失,现行的标准是以普通人的普通话测试标准为基准的,不符合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这就导致聋校语言教学因缺少语言能力评估标准而造成语言训练不规范、脱离听障学生语言实践需要等问题。因此,探索建立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并以标准为导向,深化聋校语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提高聋校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表现形式,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儿童思维、智力、有意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提出,聋校教学要以“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为主,“注重发展聋生的语言与交往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教育在聋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聋教育应以语言教育为核心。本项目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研制为抓手,推动南京聋校开展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形成“以标准为导向的聋校语言教学实践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听障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融合能力和聋校语言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听障学生充分平等地融入社会、共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项目理论框架
本项目提出了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的理论基础。一是以伊瑟尔迪克(J.E.Ysseldyke)和奥尔森(K.Olsen)的替代性评估理论(AA-GLAS:Alternate Assessments Based on Grade Level Achievement Standards)为主要依据,兼及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理论、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和经典测量理论等。通过理论研究,明确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价值取向、原理和方法。二是手语替代口语是可行的。手语是适合听障学生交流与交际的一种特殊语言。手语与口语在交流方式和沟通能力上有着共同的基础,即任何沟通与交流都是建立在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之上的,只有理解了意义,才可能正确而规范地进行表达和交流,才能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正是基于意义,采用不同的语言及方式,才可能进行交流、替代和学习。
在此基础上,本项目研制了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包括界定替代性评估标准的概念,初步研制出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的基本方法和规则。经过教改探索,形成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经过推广,聋校语言教学实践体系被特殊教育学校借鉴应用。
三、成果运用与推广
经过8年探索,本项目成功研制了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在此基础上与南京聋校合作,构建了以标准为导向的聋校语言教学实践体系,开展了围绕语言能力提高的系列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创建了课程资源、活动资源、学习资源、教学资源等,有效促进了聋校语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项目主要内容
1.研制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
以国家普通话评估标准为基础,根据听障学生身心特点,研制出用其能感知的“写(拼音)、打(手语)”方式替代健听人“读、说”方式的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
2.创编聋校语言教学系列校本课程
以标准为引导,指导南京聋校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基础上,创编语言教学实践系列校本课程,为聋校语言教学提供更好的载体。校本课程包括听障儿童亲子同训、诵诗习字、课堂教学常用手语、教育教学常用手语、教育生活常用手语、中华手语大系、聋高中语言实际运用导学、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等,培养听障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
3.创设开放多元的语言教学活动方式
通过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创设听障学生获取语言、运用语言的环境,采取普特融合、残健合作、家校协同等多种策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4.开发语言学习工具和教学资源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制专用的语言学习工具和资源(见图1),创新聋校语言教学形式,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二)项目特色亮点
1.评估标准一体化
听障学生普通話替代性评估标准,是集语言、教育、社会、心理等学科前沿知识于一体的语言能力评估工具。该标准具有合理的信效度,科学规范,符合国家普通话能力评估总体要求,并配套创建了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教室,建成了包括专家、教材、试卷、软件等在内的评估智库。
2.校本课程系列化
根据听障学生语言实践需要,创编了语言实践系列校本课程,为其在课堂、生活、阅读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开展语言实践提供语言材料、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训练听障学生语言交往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3.教学实践融通化
打破了聋校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的传统语言教学体系,创建了以标准为导向,围绕学校、社会、家庭等创设开放语言环境,通过普特融合、残健合作、家校协同等多元途径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方式,为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提供教改策略。
4.支持保障资源化
项目团队开发了包括技术工具、介质工具、应用软件等在内的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支持性资源,如和华为合作开发HMS Core手语数字人学习软件,为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及语言能力培养提供合理便利服务,以工具“代偿”和资源支持弥补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足,实现聋校语言教学的高品质发展。
(三)项目实施效果
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的研制,推动了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该标准在聋校语言教学中起到重要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听障学生普通话合格率大幅提升,语言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聋校语言教学质量提升。
1.引领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方向
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规范化。截至2022年7月,全国已有1259人次听障学生参加普通话替代性评估,1183人次获得相应证书,证书获取率为93.96%。《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细则》成为普通话替代性评估的核心技术标准,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引领了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方向。
2.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
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成绩突出。充分发挥标准的质量监测作用,普通话二级以上通过率从2015年的66.35%到2018年的68.05%,提高了1.70个百分点;再到2022年的75.40%,又提高了7.35个百分点;听障学生普通话二级以上通过率总体提高了9.05个百分点。
本项目合作的南京聋校的听障学生在中国诗词大会、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中屡获殊荣。如在南京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多位同学获得高中组一等奖;在2019年中华经典诵读地区选拔赛中,该校学生荣获中学组特等奖。南京聋校实现了学业和就业“双业创优”,高考本科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语言能力提高为听障学生融入社会、共享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3.推动语言教学改革
语言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从2014年起,协助南京聋校申报立项了17个与语言教改相关的省、市级教改课题,聋校教学研究蔚然成风。在全省新课标、新教材使用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中,“创建聋校语言教学实践体系”的经验被介绍推广,成为全省聋校语言教学改革的成功典范,对省内其他特教学校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效果显著。项目团队指导南京聋校的语文、数学、政治、生物等多个学科的教师,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27篇。如数学组刘老师在团队指导下,数年来坚持开展听障学生数学语言与思维能力的教学研究,提出了“格式化语言”教学方法,强化“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正确转化,促进听障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5.辐射推广到其他省份
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已服务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包括安徽、重庆、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廣西、贵州、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浙江等。以标准为导向的聋校语言教改经验,被推广到省内外10余所特殊教育学校,得到同行高度认可并被广泛借鉴和应用。
本文根据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基于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促进听障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创新实践”整理撰写。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盲文手语推广服务中心,2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