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历史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样本新篇章

2023-10-31 17:32:07任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历史观中国式现代化

内容提要 以大历史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样本华丽篇章,满怀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宋朝以降,苏州就率先发起向内生型现代化社会的五次探索,近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历史探索的重要先驱之一和内生型现代化社会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最完整的现代化沧桑历史记载和丰富经验。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样本新实践要成为人文经济发展的典范,成为打造现代化科技强链与产业创新强链融合的示范,成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开放枢纽,成为以新时代苏州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示范,成为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示范。

关键词 大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 苏州样本

任平,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教授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联重大、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目标体系、评价体系研究”(23WTA-018)的中期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强调:“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1]以“苏州样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牢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时代使命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意义。

一、基于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苏州样本书写

书写苏州样本应满怀历史自信。中国道路怎么走?可以看看苏州。苏州样本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示范效应的地方样本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具有底蕴深厚、基础坚实的“魂脉”与“根脉”。所谓“魂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这一魂脉绝非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而是作为一种主张从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把握各个民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科学。这一历史科学又在新时代守正创新地发展为大历史观。以大历史观考察“现代性”和“现代化”,既要从世界历史宏大视域中着力考察各个民族现代化进程的相互关联和共性特征,更要以各个民族历史进程为坐标具体展现复杂多样的现代化模式和多元的现代化道路图景。即是说,大历史观主张从世界现代化多元道路、现代化在中国的历史发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史等多重角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规律,进而在全球演化的总图谱中考察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够成功解答世界现代化的难题,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升华为创新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国方案。为此,放眼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以大历史观审察苏州样本,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根基与演化图景的理解和认识,将发生多重意义的深刻改变。所谓“根脉”即中国现代化历史遗留下来的本土“基因”和“种子”。考察世界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绝不能忘却中国现代化历史的独特根脉,绝不能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仅仅归结为西方现代化的“外来基因”和“种子”的中国化,将之仅仅看作“西风东渐”的结果,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脉。相反,我们认为,中国不仅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而且有千年自主探索内生型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这一进程独创的现代化本土基因、种子、样式、标准、路径肯定有“勤劳革命”(衫原熏语)的鲜明成分,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规则,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史,而且已经并将继续影响和改变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具体而言,以大历史观之“魂”来观察作为中国现代化历史“根脉”之典范的苏州样本,我们能够发现什么呢?

第一,苏州样本表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历史的中国现代化探索的伟大继续。全球学者经常追问:中国历史上究竟是否存在内生型现代化进程?如果存在,起源于何时何地?我们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内生型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可以上溯到千年之前的宋朝,而对“起源于何地”的回答则绝不能忘记苏州。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秀丽的鱼米之乡,宋朝以降,苏州就率先发起向内生型现代化社会的五次探索,近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历史探索的重要先驱和内生型现代化社会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完整的现代化沧桑历史记载和丰富经验。

第一次探索发端于宋朝。这里牵涉到对现代化起点和标准的本土审视。西方现代化并不自工业革命始。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已存在由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工场手工业构成的现代化进程,呈现为人均产出增长缓慢、主要依靠人口集聚造就生产力增长的阶段,即“斯密型增长”阶段。工场手工业階段即“劳动密集型”阶段,是西方现代化标榜的内生型现代化在原初阶段的主要基础和主要标志。此阶段后,才有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社会产业大规模分工、商品交换的自由市场化的普及,乃至崇尚大写的人和理性的文化。这些因素的崛起,深刻变革了西方封建社会的传统格局。我们也不必纠缠于日本学者衫原熏在《勤劳革命》等系列著作中划分的所谓西方“工业革命”与东亚“勤劳革命”两种现代化具体路径的差别(苏州闻名遐迩、为世界赞叹的刺绣、双面绣、玉雕、核雕、园林等传统产业所体现的资源高度节约、利用高质量高密度的精致手工业劳动和技艺来增加附加值的路径显然具有“勤劳革命”的鲜明特色,但是“勤劳革命”理论仍不足以准确描述苏州的现代化),就工业化、完整产业链分工体系、普遍化商品交换体系和文化启蒙等世界现代化的共性因素而言,以苏州样本为代表的中国历史绝不是毫无建树的,而是有着不落后于世界任何国家的丰厚的历史积淀。虽然中国内生型现代化的发端状况具有独特性,但是也有与世界现代化普遍进程高度契合之处。宋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建平江府,平江号称东南都会,有丝织、刺绣、服饰、玉雕、造纸、工艺品、园林建筑、造船等充满人文气息、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产业链体系,辖区内有152800户人口(超60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和国际贸易城市之一。平江形成了具有世界工场手工业分工最鲜明特征的“坊市”制度,一条街坊就是一个产业集群之地,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具有深厚人文雅致品质、享誉海内外的优势传统产业的大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时所到的商业繁荣的平江街区,已有2500多年历史,其所辖街坊之名大多源于南宋工坊,那时留存的“平江图”表明,这一街区格局至今无甚改变[1]。工商资本运作货币化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和股份制。与经济发达同步,苏州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范仲淹做知州时捐地创办文庙,即苏州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文庙不分贫富贵贱出身广招学生入府学接受教育,强调读书内容“学以致用”,将“家贫苦读书”作为改变命运的出路,深刻冲击了传统门阀把持的垄断教育、贵贱贫富固化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公立学校”开了教育平民化的先河,一时蔚然成风。此外,在社会治理方面,范氏义庄对孤寡老人和失能族人提供生活保障服务,“义庄”采取类似现代专项基金会方式运行,开创了中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的先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饱蕴家国情怀的文化观念,也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传承的思想瑰宝[2]。

第二次探索在元末明初,以昆山周庄江南首富沈万三为代表。据史载,令明太祖朱元璋垂涎的沈万三的2000万两白银(约合60亿元人民币)的巨量财富,主要不是来自江南万顷良田的粮食收成,而多源于与自主可控现代经济体系相似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依托长江沿岸的浏河港,沈万三最大的收益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外贸易。而贸易品主要来源于本地垄断行业——大都是由沈万三集团及其商盟操控的在世界上技术领先、自主可控的工场手工业产业体系,产品包括丝绸、玉雕、茶叶、服装、琉璃制品、刺绣、书画、吴门药品等。为了经营的安全、稳定,沈万三才将从充满高风险的工商业中赚回的钱大量购地,囤积财富。其中,一大部分良田用来为工场手工业提供原料,如种桑树、茶叶、药品原料等。明初,众多原居于阊门的工商富户被朱元璋赶出苏州,随之而来的是苏州制造业、工商业的严重凋敝,现代化进程由此停滞[3]。

第三次探索在明朝中后叶,主要标志为明万历年间,为了抗击明朝太监破坏工商税制规范、任意加税,苏州爆发了一次纺织工人葛成领导的以纺织工人为主体的市民起义,成为中国工人群众第一次独立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那时的苏州城内工坊遍布,工场手工业工人逾万人,市内乌鹊桥街成为著名的招工派工的劳务市场。在约30万市区人口(府辖区人口约150万人)中,工商业主、工人及其家属即宽口径产业化体系内人口占比可能超过50%。苏州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富庶发达的消费城市,而且是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制造业城市之一。工业原料有的来自本地(如蚕丝等),也有的来自全国各地(金、银、铜、铁等),更远的来自海外(红木、玉石等)。苏州工坊制造业体系的发达程度、自主可控制造业技术先进程度、工业品远销海外的价值总量均在世界领先。苏州可谓是中国古代第一批率先走向工业化的城市代表之一[4]。

第四次探索发生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这一历史与中国近代史同步,民族工业、民族资本的许多优秀代表来自苏州。自主、内生型现代化探索之路被西方列强打断之后,苏州转向新的历史进程。

第五次探索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州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跃起前行。苏州乡镇企业异軍突起,不仅较早开启农村改革,而且重启乡村工业化道路,并使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因而代表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未来。苏州等地人民创造的苏南模式也成为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国式的现代化”[5]的样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之后,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强调,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1]。苏州样本将完整的千年现代化奋斗历史经验作为“根脉”与中国式现代化当代创新史对接,完全有历史自信走在前、做示范。

第二,苏州近千年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如果没有真实记载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史,那么对世界现代化版图的勾画就是残缺不全的。以大历史观审察苏州样本,有助于重塑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版图,重写历史观和中国观。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苏州样本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底蕴。就苏州样本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千年历史的伟大继续,是具有自主性、内生性的有中国独特规律和脉络的现代化,而不是美国费正清研究中心仅仅截取1840年之后中国近现代史的片段而概括出的“挑战-应战”模式下的外源性、被动型的现代化。苏州向现代化的每次探索都在自发地、内生地谱写现代化的蓝图,都在追求达成这一目标。反思和理解千年来探索现代化的苏州历史,我们需要尊重和借鉴“斯密型增长”和“勤劳革命”的理论,但是,苏州样本中的精致巧雅的技艺劳动有很大的脑力劳动成分和浓郁的文化艺术色彩,其价值创造和效益增长绝不是密集型简单体力劳动所能比的,因而不是人均增长缓慢、仅仅依靠人工规模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期”理论所能尽释。技艺精巧度的提升和文化艺术的融入对于价值创造和效益增长来说几乎等同于精密机器的运用。因此,依靠资源节约和提升精巧技艺劳动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高智力、高素质、高能力劳动创造高价值之路,也是饱含文化之韵的经济发展之路。这不是仅仅靠“增长期”或“勤劳革命”的简单观念就能解释的。准确理解苏州样本的现代化标准和路径需要原创一个比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更加准确、更加精致的理论,如“人文经济学”现代化。虽然由于传统复杂因素,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四次被打断,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代化没有自主动力,没有内生性规律、脉络和特色。这些规律、脉络和特色所形成的经验,应该是世界现代化历史文明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之一,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守正创新的宝贵历史资源,更应成为苏州充满历史自信,有能力有责任以更安全、更稳步行进方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坚实历史根基。

第三,书写苏州样本满怀文化自信。人文经济学是关于文化与经济的全面融通、互动发展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样本植根于吴文化优秀传统的沃土之中面向现代化,以精巧雅致的“古典园林技巧”构造出现代经济的版图;用浸润着和合精神的“双面绣”绝活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城市与乡村、生态与经济、内与外的对接,以和衷共济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凝聚大批海外华商共同发展,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精神敢为天下先,敢争第一、敢创唯一,多年来成为经济领跑全国地级市的榜样。

二、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把握谱写苏州样本新篇章的未来方向

自觉扛起“排头兵”重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州样本新篇章,是一项新事业,需要新谋划、新实践、新奋斗。为这一新事业而奋斗,我们要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着力指出的人文经济,因为这包含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进而要重点做好“四个新”: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四个新”构成了谱写苏州样本新篇章的主体内容。

第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苏州要继续走在前,做好人文经济的示范。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指明了苏州样本的精髓,也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2]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一个研究主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1]在世界现代化史上,经济现代化有各种走向,有的造成效用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撕裂,造成两极分化和社会崩溃,造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抗。中国式现代化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深度统一,以人文与经济的高度融合,超越社会撕裂、文明撕裂的西方式现代化。千年探索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塑造着现代苏州样本,现代苏州样本更以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结合谱写未来新篇章。熔古铸今“双面绣”、美丽幸福“新天堂”,未来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在于将科技创新链与创新产业链紧密对接,在对外开放中提升世界聚合力从而成为开放枢纽,更在于继承深厚的文化传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向现代化。人文经济不仅以强大的经济力支撑和推动现代文明的繁荣,更以崇文厚德塑造科技产业的创新灵魂,以精致高雅的人文品格提升经济境界,以“为生民立命”的人文关怀激发科技和经济效能,以绣娘精工细作的匠心绣出一种现代城市气质,绣出现代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以“双面绣”的和合精神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以和衷共济实现东方与西方的开放对接并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开放枢纽,以现代文明引领现代化发展。苏州样本的未来总体方向就是要由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华文明强力激发未来的发展动能,激活地区现代化发展更深层、更持久、更安全、更稳健的文化力量。让高质量发展、科技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紧密融合、彼此互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全力打造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兴、融合发展、双重领先的人文经济新形态。

第二,在科技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对接上取得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2]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在超越“自主输入型现代化”(依靠大量自主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模式)的道路上,努力向“自主辐射型现代化”转变,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科技创新体系,有力建构了创新产业体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扎实推进建设促科技创新、育高端人才的创新基地。全国C9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组建苏州创新投资集团,总规模150亿元的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在苏州设立,全市管理基金规模超8000亿元,数量超2400只。苏州2022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9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41家,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48家,位居全国第三,苏州成为创新与产业、资本与产业结合得最好的城市之一。苏州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和首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6件。《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3》和《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3》显示:与2021年相比,2022年苏州独角兽企业增加8家,增长89%,位居全国第六、江苏省第一,整体估值超过300亿美元,分布于创新医疗器械、自动驾驶、动力电池、集成电路、机器人、创新药、商业航天、智能网联、大数据、清洁能源等10个赛道;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位列全国第三。二是科技创新动能强势迸发。科技创新要素快速向创新企业集聚。2022年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800亿元,成交额居全省首位。2022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2家,超全省四分之一;801家企业获评市级瞪羚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531家,总量达到1.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突破2万家大关,达到2.23万家。“一区两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布局,获批国家级、省级各类研发机构225家。成立苏州太湖光子中心,组建高功率半导体激光等13个创新联合体,启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长三角园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全面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集聚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人才达到34万人。张家港、常熟、昆山通过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三是苏州已形成了高质量的科技自立自强体系,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3年居全省首位。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5.8%,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占GDP比重接近4%,位居全省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突破万家,总数位列全国第五。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2万亿元,增长17.2%。科创板企业新增18家,全国第二;累计达38家,全国第三。然而,苏州科技创新链的发展还要重点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自主、安全、可靠的科技创新主体选择。创新企业无疑是集聚创新要素的主体,但是,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占优势,使苏州在选择安全、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主体方面难度不小。二是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多,但缺乏千亿级以上具有科技创新战略带动力的规上龙头企业。苏州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C9高校布局苏州,但是苏州还未形成与产业创新体系实际对接的格局。三是科技创新还未出现重大突破,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建设还需要强化。

第三,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要对接以国家实验室为支撑的科技创新链与创新产业链,大力推进产业的数字化提升工程,2022年在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5000个,新增市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300个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高端数字化、智能化产业提档升级改造工程,以全球智慧、未来科技和未来产业引领经济发展。以苏州独特的国内国际创新供应链、产业链互依互动双循环格局支撑经济发展。坚持制造业立市,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创新集群。

第四,用“双面绣”绝活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这是打造“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苏州样本的基本路径。苏州样本发展不仅要追求高质量,而且要强调全面。高质量数字化提升必须坚守高质量实体经济基础;世界一流的开放经济必须与自主自立创新产业经济结合并一体化发展;以国家实验室领衔打造的科技创新链必须与创新产业链一体化;高品质城市空间打造必须与高品质美丽乡村建设对接;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必须整体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高效能治理服务体系、高品质生态。要系统发掘和把握支撑苏州样本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如:高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发挥生态与经济、生态与人文三维支撑的创新功能;充分发挥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为核心,自主、创先、融合、致远的新时代苏州精神的强力带动作用;城乡一体化布局与共同富裕、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的生态美丽家园建设相互支撑;苏州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复杂国际形势中成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开放城市;等等。

第五,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现代化奋斗需要一种奋斗精神激励,需要一种现代文明引领。千年吴文化传统滋养着苏州样本的文明底蕴,苏州样本在追求现代化中创造新文明。现代文明包含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当年,苏州激情燃烧的奋斗创造出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为核心的苏州精神,成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重要范例。今天,新时代苏州精神正是要重燃激情奋斗之火,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肩负为全国探路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为全国探路”意为在没有路的地方率先开辟出、闯出一条中国道路。因此,探路者需要有探路者的勇气,需要有敢闯敢拼、敢闯敢试的英雄气概,需要有一种大无畏、敢为天下先、敢争第一、敢创唯一的精神风貌。没有一股子劲、气、勇,没有强大的心理和精神支撑,没有自我牺牲的崇高境界,就不可能走在前、做示范,就不可能为全国探路。今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自主精神。摆脱了“苏联教条”“西方教条”的束缚,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自主创造。我们需要创先精神,我们不再满足于在別人勾画好的现代化、文明、科技的总体蓝图上局部创新,而是要推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开辟新道路,成为领跑者。我们需要融合精神,用苏州样本的“双面绣”绝活精巧地将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人文与经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先进的现代文明。我们需要致远境界,需要创造一种让全球持续和谐、人类不断进步、社会持续文明的境界。自主、创先、融合、致远的新时代苏州精神,就是城市现代文明的灵魂,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锋。

第六,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走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有“政社互动”的太仓经验,有创造以项目化为载体、以社会化为特质、以网络化为媒介、以专业化为支撑的“五社联动”服务体系的苏州经验,有构建全生活场景、全年龄服务、全要素推进、全过程参与的“四全”治理服务体系探索,有高质量提升社区服务治理效能的各种政策和社會治理实验。近年来,苏州投入20亿元扶持发展社会组织,2021年来,全市所有乡镇均建立社工站,社工站成为撬动“五社联动”的新枢纽[1]。聚焦于新提升,就是要着力在更好地使社会治理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使治理成效为全体人民共享上下功夫,在城乡一体化、社会治理体系均衡化布局上下功夫,在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创新治理效能提升上下功夫,让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成为支撑苏州样本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社会支撑。

三、指标体系:以精准创新战略谋划未来

谱写苏州样本新篇章,肩负明确人文经济发展方向,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必须发挥苏州精细雅致的匠心风格,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细致科学的规划和精准完整的战略。其中,关键在于要制定好现代化苏州样本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制定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样本未来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要具有示范性,要立足于地方区域实际,全面深化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等的论述,将之转化为苏州样本必须重点完成的基本目标、必须肩负的重大使命。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明晰解答江苏发展面临的对接新时代科技-产业创新体系、构建高端人才体系培育保障体系、强链补链延链、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开放枢纽、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等瓶颈难题,要为全省、全国现代化发展探索路径,要做出示范、走在前列,进而有助于为解答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之问提供中国方案。

自主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地方治理和党的建设。要着力创造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系列新指标、新数据、新要求,同时扎根苏州样本区域特点,创新提出现代化实践的指标体系。苏州打造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示范样本,就是现代化的新苏南模式。它是以俊雅精致的人文经济和自主创先的发展共同体主义价值观引领的全面高质量创先体系。这一新苏南模式或者样本,应以自主发展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和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涉及10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苏州样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系建设的强度;二是苏州样本发展高质量人文经济的水平;三是强链、补链、延链与建构产业创新体系的水平;四是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开放枢纽建设水平和功能效应;五是高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六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质量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水平;七是高质量构建善治社会,打造安全、和谐、稳定、幸福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水平;八是高质量弘扬新时代苏州精神,打造新时代吴文化的水平;九是高质量做好沿江、环太湖生态保护的水平;十是地方党的现代化治理的水平。指标体系所追求的,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样本的美好新篇章。

〔责任编辑:洪峰〕

[1《]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光明日报》2023年7月8日。

[1]参见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凤凰出版社1999年版。

[2]参见范成大:《吴郡志》,凤凰出版社1999年版;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凤凰出版社1999年版。

[3]参见安之忠:《沈万三:复活的财神》,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关于沈万三,史学家顾诚在《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一文中多有异议,但是文中指义在史学界有不同意见,限于篇幅限制,本文对于争论暂不作评述。

[4]参见段本洛:《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邓小平年谱》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497页。

[1][2]《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光明日报》2023年7月8日。

[1]杜尚泽、潘俊强:《总书记关注的这个题目,有中国的未来》,《人民日报》2023年7月10日。

[2]《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光明日报》2023年7月8日。

[1]高峰:《基层治理现代化走在前列的“苏州样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9日。

猜你喜欢
大历史观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大历史观”来了!严肃的正史也可以很好看
“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7年65期)2018-01-30 06:20:08
明朝文官制度的那些事
速读·下旬(2016年4期)2017-05-10 20:12:24
论“大历史观”指导下的传统历史教学变革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专业修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