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视域下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2023-10-31 19:41周锦
江苏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文化产业

内容提要 数字经济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是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生态体系理论,探究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比较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与传统文化产业生态体系的不同特征,构建数字经济下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的核心层、支撑层和外围层,结合文化企业案例分析文化产业数字化实践,有助于数字文化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以我国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主体如何互动共享、互促共建、互融共生为切入点,提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创新路径,从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文化产业 数字生态体系

周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G时代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20ZD05)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社交网络下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机制和生态体系路径建设研究”(21BH162)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背景

2022年,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指出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各行业明确了数字化发展目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共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升至41.5%[1],这表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市场供需匹配能力、传统产业提升能力、新型业态培育能力等多方面优势,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2020年《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发布,旨在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普惠共享,这一战略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30%[1],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数字化已经成为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深度参与文化产业内容创作、生产活动、传播渠道、消费场景等全产业链过程,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形成全新的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带来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坦斯利爵士最先阐述了生态体系的基本定义,他认为生态体系是特定地方的一个生物群落或集合体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环境,生态体系包括定义、模式和隐喻三个维度,他回答了生态体系是什么、如何建立和有何价值等问题[2]。生态体系主要形成了组织生态学、战略视角和公共政策视角三种研究范式[3],附属关系(关注参与者)或是结构关系(关注活动)两类研究观点[4],以及以企业为核心的“商业生态体系”、侧重价值创新的“创新生态体系”和关注特定技术平台的“平台生态体系”三种研究类别[5]。生态学研究也被广泛运用于经济管理、战略管理、商业媒体等领域,如金融科技新生态构建[6]、互联网生态体系比较[7]、制造业生态体系[8]等,现有结论主要关注如何通过互动的多边合作结盟关系来实现产业价值主张。数字信息技术加速了文化产业数字生态圈建设[9],文化产业数字化是一种破坏式创新,其带来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也具有文化风险、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等不确定性,特别是带来数字文化产品同质化、知识产权保护、数字文化安全、城乡数字鸿沟等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数字产业面临着生态体系薄弱、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缺失等问题[10],如果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不完善,会影响生态主体之间的平衡发展,阻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更会抑制中华文化的传播。生态体系构建是数字经济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选择,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由多重主体参与,立足品牌培育和技术嵌入,依托政策体系、价值网络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保障,其能够更好地驱动数字经济下文化产业转型和升级,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作用机理

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效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和文化强国目标。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其数字生态演进表现在文化内容、文化信息、文化主体和文化生命的存储、传播、交往和创新四个方面[1]。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从数据要素到平台构建,从产业链到价值实现,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等多个生态共同体构成,呈现的是数据参与文化生产、平台提升产业价值和技术重塑产业链的作用机理。

1.数据要素拓展文化应用场景

生态体系本质上是主体之间的连接和集聚。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生态体系的这种关联越来越趋于数字化和虚拟化,数据已转变为生产要素参与到行业竞争中。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数据,可以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场景开发、数据流通和业态模式创新[2]。比如,“云游敦煌”线上总访问量远远超过敦煌莫高窟的年接待量,其丰富了文化旅游活动体验,为艺术探索增加了新的方式。基于数据形成的信息源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象征,影响着后续的文化经济行为,由此建立的IP打通了动漫、游戏、文学、影视等不同类别的数字文化范式,给予消费者不同场景的沉浸式文化数字体验。

数字技术驱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催生出新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数字消费模式,更诱发了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个人与社群之间的身份认同,形成了参与式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社交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为文化内容创作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架构了互动平台,产消者成为数字经济下的新角色,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定趋于模糊,文化内容创作从单一关系走向多重关系。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不仅是对产品自身的消费,更是对消费者身份的認同和消费体验的互动关系表达。文学、漫画等文本的二次创作丰富了文化产业数字内容,衍生了文化应用场景,也为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了更多素材基础;借助数据要素驱动打造跨平台场景,用数字内容再创作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体验。

2.数字平台提升文化产业价值

对价值的主张、创造和实现是数字平台提升产业价值的关注焦点,利用网络效应实现整个生态体系的竞争能力大于单一主体之和,可以为体系内每一个主体创造更大的增值空间。企业产品、服务或技术与外部创新者组成商业生态体系,形成互补开放的创新体系,以实现平台价值[3]。小红书、豆瓣、知乎等平台,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形成的社群经济,平台上的参与、互动、协助和共享等行为,释放了个人主体的创新能力。网络价值也在数字平台上得到彰显,催生了数字内容生产和匹配、分类社群交流互动以及文化产品评分推荐等文化产业价值活动。数字平台是无边界的,包含文化内容、数字娱乐、商业零售等整合资源的集成平台,可以通过提供文化产品自制、分享、传播、交易和衍生开发等多种方式,最终提升文化產业价值。例如,“网易云音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音乐文化生态链,其涵盖数字音乐内容制作、销售、版权保护、社交互动等内容,借助数字音乐平台实现了产业价值。

在数字平台中,消费者参与文化产品的设计、创作,甚至是生产等环节,有力地提升了文化产品价值。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了全新的价值交换模式,为不同消费个体提供了信息通道,在促进文化主体价值创造的同时,也为满足大众高品质精神生活提供了文化产品。比如,基于算法推荐的抖音海外版(TikTok)、哔哩哔哩等数字平台成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方式之一,其打破了地域限制,改变了观众观影的传统空间属性。数字平台为共享文化产品、知识技能等提供了集合场域,使得文化产品能够借助媒介平台更快地传播和应用。文化娱乐等演艺活动以线上与线下互动形式展现,体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空间从形式到内容的结构性转变,推动了文化产业数字化价值实现。

3.数字技术重塑文化产业链

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演变过程中,数字化已经融入了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电信、信息技术、消费类电子产品、互联网、媒体等构成的信息通讯技术生态是所有国家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新技术通过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机会来推动经济增长和变革[1]。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可以改变其生产方式、提升产业效率、驱动全球产业链群生态体系重塑[2]。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能够直接驱动文化产业链创新和组织变革,通过改变生态主体和外部环境等推动生态体系演化,增强整个生态体系的环境应对能力。数字环境下,消费者可以接受具有公益属性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让文化供给领域的数字文化产品被消费者共享,进而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数据要素为基础,数字技术为手段,将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相结合,打造“文化+”发展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数字化渠道进行当代展示和传承,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技术提升传统文化生产效率,促进文化与技术深度融合,不仅能延伸文化产业链,更能发挥文化价值的数字溢出效应。文化传播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或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场景应用,都为文化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周庄数字梦工厂”是昆山市推动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项目,其通过打造影视全产业链、文创生态供应链等产业生态,重塑了文化产业链,引领长三角地区在数字技术作用力下实现一体化发展。数字技术在文化内容创作、生产、传播、营销和消费等全过程中不断改变和演进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呈现新业态和新模式,逐步构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助力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实现高端跃迁。

三、数字经济下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实践

数字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化产业生态,促进产业发展数字生态构建[3]。生态体系构建要了解相互依存的参与者如何进行互动,捕捉核心产品、衍生品以及互补产品和服务,共同为消费者增加价值,最终促进生态体系内的合作创新。除此之外,数字生态体系强调通过共享平台或开源技术,产生互补创新,形成在不同生态主体之间进行交易的多边市场,由各个多边合作主体相互作用进而实现产业价值主张。

1.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比较

数字经济下的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与传统文化产业生态体系在主体、模式、业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如表1所示,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依托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推广和大数据量化研究等,以消费者为核心,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精准运营,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增强用户体验,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发挥文化产业生态圈示范效应。

表1说明了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强调的是生态主体的互利共生,但不意味着文化市场中的竞争会减弱甚至消失。因为数字技术、数字平台和数字经济给文化产业带来的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文化市场竞争与协同是并存的。单有竞争或协同,不利于生态体系的平衡性,会抑制生态体系的创新活力和能力,这是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与其他产业生态体系的共性特征。但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具有自身的新特征:用户价值是体系核心,依托网络化平台协作并行,基于数字技术虚拟集聚的产业生态组织形式,强调文化内容产品持续迭代创新等[1],这形成了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的切入点。因此,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要以数字创新主体为核心,凸显“文化+数字”的集成创新,加强产业内部技术共享和合作,同时吸收产业外部创新主体的数字技术,来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的产生和扩散,形成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产业价值网络。

2.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实践

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是国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为其构建数字生态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2]。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是由相互作用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相关利益者组成的价值共同体。他们在生态圈里共同创新,调整产业方向,打破传统文化产业边界,相互依存,通过签订战略协议等方式协同发展。利用数字经济形成文化产业内部生态主体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有机整体,促进文化共同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推动数字文化产业主体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带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此,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包括外围层、支撑层、核心层(见图1),需要形成文化和科技之间的融合、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之间的匹配、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构建“消费升级、快速反馈、技术创新、按需供给”的网络闭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转变[3],激发文化产业生态圈的创新,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转化,助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核心层

以文化产业数字化创新为体系内生循环基础,以复合型人才为内生循环动力,以文化资源和数字技术融合为依托,构成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核心层。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核心层立足于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数据要素发挥优势,让数字在生态体系中流动、演化和整合资源,有效启发文化企业面向用户进行文化产品创意和开发。

一是文化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给予文化企业通过“干中学”来提升其应用数字技术的机会,利用文化生产活动积累的经验,并通过用户反馈来改进文化产品技艺,从单纯的文化内容生产转变为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数字文化内容。同时,在生态体系构建中,要确保核心企业与合作伙伴保持战略一致性,并确保其在竞争生态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以共同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价值主张。二是文化人才。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形成协作创新的重要来源。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构建对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极为重要,比如,影视作品的译制人才是我国影视作品进行国际传播的基础保障,专业译制人才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文化折扣,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三是综合型资源。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的构建,数据要素是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的基本资源,文化要素是核心资源。在从文化资源到数据库资源的转化过程中,依托数字化平台进行文化资源再利用,推进优质原创内容的集成创新和传统文化现代传播方式[1],以数字化为基础实现文化资源价值倍增。

(2)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支撑层

品牌培育和技术嵌入是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持续创新的重要支撑,以价值主张和实现为目标,形成数字生态体系内外循环的基础。支撑层主要立足于解决内部体系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创新问题,促进生态主体间知识、技能、技术等要素的共享和协作,以有效提升文化企业的价值创新能力。

一方面,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依赖于品牌培育,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IP是文化产业数字生态构建的重要支撑,如讲述东方神话的电影作品《封神》形成文化消费符号,其运用技术呈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品牌圈层和文化产品衍生,这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产品,对于“Z世代”尤为重要,他们是文化消费的新生代主力军。迎合“Z世代”对科技感和体验感的追求,以国潮IP为核心,以数字化工具为媒介,创新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以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嵌入是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建构的重要支撑。技术变革给行业发展带来颠覆性创新,如何将技术创新引入行业的多边生态体系以帮助企业获得持续性发展值得重视。如TiVo(数字录像设备)作为美国电视行业数字录像的初创公司,通过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和技术平台,影响和协调与电视行业生态体系成员的定位和关系,使TiVo颠覆性技术得到接受和支持[2]。文化产业的技术嵌入受路径依赖和网络效应的影响,以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文化产品需要通过文化装备终端来呈现、行业技术标准来引导。例如我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逐步加强“5G+4K/8K+AI”标准的实践。因此,如何将技术嵌入文化产品,创新宣传以吸引最终消费者,同时减少生态体系现有者所感知的威胁,适度创新以适应数字生态体系,对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极为重要。

(3)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外围层

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离不开外围层的作用力,其包括政策体系、价值网络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强调生态体系的共同命运。生态体系外围层以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为目标,引导生态体系主体灵活应对政策环境和产业发展变化,提升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的适应力、持续力和竞争力,构建知识流动、创新可及和生态稳定的外部生态系统。

一是政策体系,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是生态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它们为文化产业、行业发展提供创新方向。2022年江苏省发布“1+4”政策文件,用来推动文化产业“三轴一圈”空间布局和“两中心三高地”产业重点,引领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江苏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提供重要支点[1]。政府政策构建的制度网络为生态圈的行动者提供信息流,服务市场主体,决定了生态体系的战略边界。此外,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形成的行业标准、行业报告等也为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提供外围支持。二是价值网络,构建生态主体联盟,通过增加生态体系中各方参与者的数量,提升参与者的市场领导能力;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网络外部性增加系统价值,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价值创造基础。形成多边合作網络,合作主体从双边互动关系走向多边合作网络,是生态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为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提供渠道。三是商业模式,直接影响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创新路径会改变文化产业同质化竞争。多平台联动、文化知识产权与产业链融合、沉浸式体验、资源数字化等文化产业商业模式[2],都要关注IP自主孵化能力、技术平台商业能力、数字技术跨界驱动能力和品牌价值实现能力,探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方向,才能有助于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

3.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数字化实践案例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发布了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包括《又见平遥》《西安大唐不夜城》等演艺、夜游和展览展示,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双向赋能。文化旅游资源与数字技术实现从虚拟到现实不同空间的融合创新。根据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的作用机理,数据要素可以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建立互动分享、用户反馈机制,数字平台用于服务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价值提升。由此在数字经济推动下,文化产业链实现了生态主体之间的互动、互促和互融,重构了文化产业链,最终构建了不同的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从表2列示的代表性文化产业数字化实践案例可以看出,文化企业应用前沿数字化技术,以数据知识为基础、以数字平台为依托、以文化产业链培育为动力,促进数字文化内容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品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市场需求。

技术演变带来的企业合作和竞争不仅是二元的,还是多边和跨期的,其会影响整个生态体系。仅仅依靠文化企业单一创新形式通常意味着更高的市场风险,而生态体系构建能够帮助文化企业建立内部和外部的协同联动,打破文化企业与其他企业及相关主体间的壁垒和制约,产生数据、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扩散效应,共享文化产业数字生态圈的技术和知识,进而提升文化企业的综合数字化创新能力,助力文化产业数字化实践。

四、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创新路径

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创新路径,要发挥每一个生态主体的创新能力。基于数字和文化两个支撑要素,发挥平台、资本、模式、标准等N个协同要素的作用,实现文化产业“数字+文化+ N”的协同融合发展,共同构建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加快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创新建设,形成文化企业与其他企业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流动、金融创新、技术应用等多领域开展合作,推动文化产业生态体系中各要素协同发展。

1.建立互动共享平台,构建身份认同,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效发展

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必须是能不断自我创新的增值体系,具有与生态体系内不同主体创新网络的连接,这是数字生态体系构建的必要条件。文化产品数字化是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数字文化产品更易在多场景被传播和消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互动共享平台,以提升文化产品品牌内涵,这会为文化企业带来更多黏性消费。基于数据要素构成的数字文化平台采用开放式聚合模式,保有对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转化能力,形成对各类创新资源的吸引力。数字文化平台要通过发挥用户价值优势,引领文化消费趋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文化市场韧性,进而带来价值增值业务。

数字文化平台能够赋能文化信息互动共享,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互换,构建文化消费的身份认同。从供给侧来看,培育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是构筑国内文化产业大循环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要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服务,加强数字文化品牌设计和推广,提升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助力文化企业的创意和生产能力与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匹配,为文化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从需求侧来看,在连接特征凸显的数字经济时代,应建立反馈机制,将消费者需求传达到大众市场和利基市场,发挥文化产业长尾效应,激发文化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拉动内需,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效发展。

2.形成互促共建机制,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耦合,助力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

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必须是能够不断引领创新的动态体系,保持与其他相關产业创新网络的联系,这是数字生态体系创新的核心路径。数字经济可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进而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在以数字创新为核心的生态体系中,整合文化内容资源、专业人才和市场资源等,助力数字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互促共建,生产符合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追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消费者目标群体界定、文化价值配置、合作伙伴选择、盈利模式等要素进行提升和创新,进而实现数字文化产业整体的协同效应。

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具有跨界融合性。从企业层面来看,文化企业的创新依赖于所在的生态体系,受生态体系中的商业模式、技术轨道、品牌营销、消费者体验等因素影响。要关注重点文化企业的生态体系角色,它们对整个生态结构和风险有更大的影响力。从产业层面来看,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利用文化要素和技术要素的双向深度耦合,既要促进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也要强化数字技术对文化产品版权保护的效率,还要加强数字技术在战略性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应用,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构建要立足于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形成文化大数据体系,促进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共享,助力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

3.促进互融共生模式,形成良性生态体系,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

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必须是能够不断包容创新的开放体系,加强与全球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网络的关联,这是数字生态体系创新的重要目标。模块化是生态体系构建的关键促进因素,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类型的文化产业具有模块化特征。可以根据产业链不同环节,从创作、生产、营销、消费到反馈以及二次创作和衍生,协调该类型企业与生态体系内其他相关企业进行交易,建立独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协调机制,发挥直接和间接的网络效应,创新文化产业生态体系运作。借助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机遇,进一步加强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和内容的数字化转化,在数字技术驱动下助力文化创新和传承,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生态体系构建强调生态主体的专业化合作和互融共生,共同推动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在数字经济下,各个生态主体要利用优势提升自身生态位置,也应该为提升整体生态体系竞争力而谋划,将政产学研等多方资源融合以推动数字文化生态体系构建。从核心层来看,核心文化企业对数字生态体系发展起关键作用,它们的战略选择往往会影响整个生态体系的发展方向。要引导核心文化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服务国家文化强国目标。从支撑层来看,数字文化生态体系建设要培育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发挥头部企业自身优势,形成自主文化品牌。同时,还要促进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联合创新,重构和创新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与其他利益共同体构建互融共生模式,激发共性共同研发关键性技术。从外围层来看,要进一步发挥制度政策的引导作用、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行业协会的调节作用等,以互融共生方式打造良好的生态外部环境,形成良性的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

五、结论

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与产业生态化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文化产业不仅仅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也是数字平台、技术标准、行业服务等构成的数字生态体系的竞争。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是文化内容、数字技术、文化产业链与文化政策等要素交织在一起的网络体系。创新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构建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推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的内涵相结合,实现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的价值创造。在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下,不同主体的价值能够更好地凸显出来,从数字技术连接到价值共同创造再到产业生态创新,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提升过程中,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可以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形成优秀文化的情感共情,发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进数字文化精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传播,为文化强国目标实现提供创新路径。

〔责任编辑:玉水〕

[1]《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2023年5月23日,http://www.cac.gov.cn/2023-05/ 22/c_1686402318492248.htm?eqid=e964285800089bd400000004646d59f6。

[1]《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2023年6月29日,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306/ t20230629_1940911.html。

[2]S. T. A. Pickett, M. L. Cadenasso, "The Ecosystem a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Meaning, Model, and Metaphor", Ecosystems, 2002, 5(1), pp.1-10.

[3]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4]R. Adner, "Ecosystem as Structure: An Actionable Construct for Strate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7, 43(1), pp.39-58.

[5]M. G. Jacobides, C. Cennamo, A. Gawer, "Towards a Theory of Ecosyste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39(8), pp.2255-2276.

[6]卜亚:《金融科技新生态构建研究》,《西南金融》2019年第11期。

[7]周勇:《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之间的生态体系比较研究》,《阅江学刊》2020年第4期。

[8]严鹏:《培育制造业生态体系:工业史视角下的“双循环”》,《文化纵横》2020年第6期。

[9]傅才武、明琰:《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当代文化产业新型生态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10]赵岩、李宏宽:《我国数字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研究》,《工业信息安全》2022年第1期。

[1]郑琼洁、成一贤:《文化产业的数字生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2]郝挺雷、黄永林:《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数字文化产业链现代化》,《江汉论坛》2021年第4期。

[3]A. Gawer, M. A. Cusumano, "Industry Platforms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 31(3), pp.417-433.

[1]M. Fransman, The New ICT Ecosystem: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Regu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占晶晶、崔巖:《数字技术重塑全球产业链群生态体系的创新路径》,《经济体制改革》2022年第1期。

[3]余东华、李云汉:《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组织创新——以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链群生态体系为例》,《改革》2021年第7期。

[1]杨秀云、李敏、李扬子:《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优化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2]顾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展望》,《管理世界》2022年第7期。

[3]张苏缘、顾江:《文化产业集聚如何赋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城市品牌的中介效应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1]陈知然、庞亚君、周雪、刘伟杰:《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策略选择》,《宏观经济管理》2022年第10期。

[2]S. S. Ansari, R. Garud, A. Kumaraswamy, "The Disruptors Dilemma: TiVo and the U.S. Television Ecosyste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7(9), pp.1829-1853.

[1]《江苏“1+4”政策文件勾勒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2022年4月22日,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2/4/22/ art_84323_10423055.html。

[2]吴承忠:《5G智能时代的文化产业创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大数据时代我国信用评级业重构研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