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多个维度,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读、鉴赏、艺术、表演等能力。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是小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指向。教师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以学定教;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以学定教策略尊重学情,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常规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这显然容易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产生偏差。学生的语文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在面对同一节语文课时,内心的期望与追求存在差异。因此,普适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以学定教策略是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差异下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发挥优势,弥补弱势,从而整体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核心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断突破、创新。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的主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等都应该被充分考虑进去[1]。在组织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成长。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师需要注意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既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尊重他们的差异,在秉持适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让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迹可循。在具体的实施上,基于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难点的突破[2]。基于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就不再只是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还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以学定教策略的界定与实施意义
以学定教策略是将学生看作教学的前提,充分关注学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实际努力方向。“双减”政策的贯彻与落实进一步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需求[3]。因此,在面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时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各自的长处与劣势,遵循以学定教思想,更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要想提升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拓展资源、开展活动等方式[4]。除了针对一些有拔高需要的学生,采用以学定教策略还可以帮助到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以学定教策略,能够在保证语文教学公平的基础上,兼顾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的以学定教策略
(一)有效依托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读”的素养
教师不能让学生的阅读局限在教材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新课标中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也远超于教材中课文的数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课外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为一种必然。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以师生共读的形式来开展,认真选择读本,确定阅读时间。如师生可以约定每周几的第几节课为阅读课,同时确定好读本。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还需要有一定的反馈,以促使学生坚持阅读,直到切实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有效提升“读”的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中的内容,让学生对《伊索寓言》进行整本书阅读。从寓言故事的内容与教育意义来看,选择相近的题材开展阅读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基于这样的选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会更有对比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重点和中心。比如,确定了“狮子”这个故事主题,教师可以将《狮子和野猪》《狮子和青蛙》《狮子和大象》等故事组合在一起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狮子不同的形象,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基于这种形式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重视单元教学的双线结构,提升学生“思”的素养
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看,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并行的双线模式不仅能够推动教学的进行,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很多教师都关注到了单元主题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但是很少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教师要遵循以学定教思想,采用双线并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单元的主题和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单元的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双线并行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运用语文教材,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思”的素养。这一单元的主题指向了自然的奥秘与科技的精彩,是提升學生科学素养的素材。就语文要素的表达来看,让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懂的问题,同时尝试解决,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动地解决问题。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然与科技的主题贯穿于这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还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就题目而言,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恐龙会飞向天空”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仔细阅读,快速定位到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找到不会飞的恐龙变成鸟类的论断,从而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深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灵活运用古诗词,提升学生“赏”的素养
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倾向于让学生熟读成诵,在初步了解诗词大意的情况下完成相应的试题。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元素符号,其深意不仅仅局限在文字句段中。学生要通过赏析诗词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内涵。因此,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要重点立足于古诗词的赏析层面。用读写绘的方式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有利于学生明确诗词中的意象,以及通过这些意象营造的意境,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体会古诗词的情感,从而切实提升学生“赏”的素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时,教师可以运用以学定教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赏析素养。杜牧的这首《山行》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也与这一单元描写秋景的主题一致。如果单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看,强调诗中的“生”和“坐”,让学生在背诵与默写环节可以做到准确无误是教学的重难点。可是,这样的教学对整首古诗的挖掘不够深入。让学生仔细品读文字,透过文字看到图画,再透过图画体会情感,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感悟。教师可以以读写绘的形式来让学生赏析这首古诗,明确诗中的意象,用画笔描绘诗的内容。只要学生能够从赏析的角度来看待这首诗,自然会发现这首诗用字的精确。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绘制的图画,结合课文的释义,讲述对这首诗的理解,以提升学生的赏析素养。
(四)指导学生的创意写作,提升学生“写”的素养
考虑到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性,教师在组织写作教学的时候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多么高超的寫作技能。教师要在考虑学生实际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设计创意写作策略,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写”的技能。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都更重视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而非一味追求习作的字数。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的素质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将书法课程与创意写作相结合,既可以丰富写作内容的表现形式,又可以让学生练习书法,对提升学生“写”的素养可谓是一举两得。这里要强调的是,在结合书法课程和习作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书法的规则。比如,古代的书法作品以右为开端,自上而下书写,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也可以选择这样的格式。再如,古代书信常用小楷书写,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也可以效仿。以这种富有文化气息的方式开展创意写作教学,能让学生更加乐意参与。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七:写信”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完成基本的习作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书法来指导学生的习作,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现代文中,一封完整的信件主要由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这几部分组成。教师可以选择古代书写时用的信笺,规范书信的格式,利用多媒体进行范例展示,指导学生用小楷进行书写,将称呼写在右上角,从右到左依次完成书写,提升学生“写”的素养。
(五)善于借助课本剧,提升学生“演”的素养
让学生进行以口才训练为前提的演讲,并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出来,能有效提升学生“演”的素养。要想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课本剧开展教学,让学生自主选定准备改编的文本,系统地了解课本剧的形式和结构,充分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比如在课本剧改编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性格来分配任务和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之前以演讲的形式介绍自己小组的课本剧,为接下来的表演打好基础。演讲的过程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过程。这样既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篇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篇课文有1600余字,属于长课文,但也正因为文章的篇幅较长,使得课本剧的编演成为可能。通过课后的问题提示可知,这篇课文可以概括成三部分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为了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兴趣,从这三个内容中任意选出一个进行改编。以“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为例,虽然这个故事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要改编成课本剧还需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在道具选择方面,和氏璧应该能够突出“愿意拿五十座城”换的特点,如果从幽默的层面来设定,可以在和氏璧的道具上备注“五十座城也不换”,让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明确和氏璧的价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柱子,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表演的机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道具的成本,让道具“说话”,从而提升学生“演”的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前提下的以学定教策略,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方式。教师要以常态化的语文教学为起点,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探究[J].名师在线,2023(5):26-28.
[2]朱明骅.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2022(43):36-37.
[3]张天文.“双减”背景下以课外阅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3(3):83-86.
[4]陈桂兰.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施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47):53-57.
作者简介:李秀芹(1977—),女,江苏徐州睢宁县王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