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四史”教育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实践研究

2023-10-11 14:20范海霞
高考·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四史立德树人高中语文

范海霞

摘 要:新课标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作为一个全新的任务群被提出来,旨在通过思辨性、实用性、文学性革命作品学习,强化学生语言能力、语文思维,让学生感受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品质。基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内涵,科学融入“四史”教育,可提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育人价值,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文章聚焦于此,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针对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四史”的具体融入展开探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四史”;课堂教学;立德树人

历史无疑是最好的教科书,具备极强的育人价值。“四史”不僅仅蕴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源,也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是强化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内容相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更加具备时代性、政治性、民族性,是强化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同时,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鉴于此,为了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唯有立足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蕴含的育人价值,科学融入“四史”重构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一、“四史”教育融入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重要性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基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融入“四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新课程的关键。具体来说,其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有助于丰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内容。面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教材中,而是以教材为基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促使其在广泛学习中获得提升与发展。鉴于此,基于教材内容科学选择“四史”内容,并将其针对性地渗透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感受中国发展的历史,鼓舞学生的士气,提高学习效果。

2.有助于发挥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育人价值。语文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作为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其育人价值更为明显。鉴于此,在具体的教学中,科学融入“四史”内容,可促使学生在革命作品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国革命精神、党的思想等形成全面、深刻的认知,并运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有助于提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效果。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占很大比例。以往,教师不关注这些文本的价值,常常将重心集中在字词等语文知识上,按照传统的流程进行教学,没有体现出其中的文化底蕴。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鉴于此,通过“四史”在革命传统作品中的有效融合,不仅丰富、整合了教学资源,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1]。

二、“四史”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融入路径

(一)融入“四史”,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为了促进“四史”的融入,教师应聚焦“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应该围绕什么依据设计教学目标?”等展开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以此引领着教学活动顺利开展。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提前做好语文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高中生学情分析,并结合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内涵,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设计教学目标:1.基于作品特点,融入“四史”设计教学目标。为了促进“四史”更好地融入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还应深层次挖掘作品特点,以此设计教学目标。具体来说,由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凝聚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聚焦于此,并基于作品特色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教学中,就基于其历史背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明白实事求是的道理,形成爱国、诚信的价值观念;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的教学中,就基于鲁迅先生革命作品的思辨性,深挖其历史背景,由此确定教学目标:掌握其语言风格、体会用典深意;分析作品的行为结构,培养其理性思维;把握文章主旨,感悟鲁迅作品的艺术风格;了解作品时代背景,感悟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2.还应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面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要求,应基于语文课程的特点,“四史”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内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要契合具体学情。在基于“四史”设计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目标时,教师还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基础知识、兴趣点等,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旨在促使学生从中获得综合性发展[2]。

(二)围绕教学内容,补充“四史”内容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旨在通过语文学科学习,鉴定其理想、信念,并从中受到教育启发,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真正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其相契合的“四史”资源,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为了提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就基于课文背景知识,搜集了相关的历史素材,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广泛性的学习中,拓宽了自身的视野,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再比如,在《沁园春·长沙》一文的教学中,就从作者毛泽东切入,为学生补充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料,引领学生从党史、社会发展史的视角展开分析,通过联系背景学习,探索诗词中反映出来的关于作者改造世界的决心,以及早期党建宗旨;另外,在课文联系“四史”的学习资料中,可促使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内涵,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精神,激励学生勇于面对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具有奉献精神,形成正确价值观。

(三)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四史”与语文课堂融合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促进“四史”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的重要场所。鉴于此,教师应开发与革命传统作品相关的“四史”素材与资源,并将其融入语文课堂中,灵活开展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第一,基于“四史”资料创设情境。建构主义者在研究中发现,情景往往能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中。同时,特定的教学情境还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其对文章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尤其是针对革命传统作品来说,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具备特定的历史背景。鉴于此,在促进“四史”融于革命传统作品教育时,可基于文章历史背景资料,科學创设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作品内容深层次解读。例如,在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就基于其背景资料,以“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资料为基础,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历史背景情景中,感悟“君”中蕴含的崇敬之情,与鲁迅先生形成情感共鸣,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3]。

第二,基于人物形象,有效地渗透“四史”素材。在语文教材中,有关革命人物的文章非常多,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人物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挖掘人物高贵的精神品质。鉴于此,在促进“四史”与革命传统作品融合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革命传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得学生在人物语言、动作、性格、情感分析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例如,在《百合花》一文的教学中,由于这一篇文章以战争为背景,在1946年部队对敌人展开总攻之前,讲述了一个小通讯员在送受伤女战士去前沿包扎所向新媳妇儿借被子的故事。文章突出了战争年代人们之间的高贵品质,对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进行了歌颂。鉴于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就以文章中人物形象切入,引领学生在特定历史背景人物分析中,感悟人物品格,以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如此,在“四史”的引领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中人物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落实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要求。

第三,基于讨论,促进“四史”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合。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师在促进“四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与真实感受,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四史”内容进行分析、辨别,培养学生优秀品质。例如,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教学中,该文章极具时代特点,主要围绕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当代价值进行了论述,旨在呼吁每一个人形成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念。鉴于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就基于文章内容,为学生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包括为新中国奋战在各个岗位上的科研工作者、改革开放后投身祖国建设的劳动者等。教师还可以从“四史”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代的工匠精神,体会其中共性的优秀品质与奉献精神。如此,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在思考、讨论中,深入理解了“四史”中的精神,指引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实现语文的育人价值。

第四,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四史”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合。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促进“四史”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以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中,提升学习效果,并由此获得成长与发展。例如,在《沁园春·长沙》一文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四史”在课堂上的融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当时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诗词中蕴含的精神与力量。如此,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4]。

第五,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四史”融合。鉴于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促进“四史”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应聚焦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突破语文课堂的束缚,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开展与学生生活周边相契合的“四史”综合实践活动,熏陶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沁园春·长沙》这一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就基于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理解革命的不易,体会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在综合活动的体验中,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

(四)基于教学评价促进“四史”融合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影响“四史”在语文课堂中融合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学评价标准聚焦学生的成绩,与“四史”融合教育目标不相符,难以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鉴于此,为了促进“四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必须立足教学评价的价值功效,努力构建一个全面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聚焦教学目标,围绕“四史”教育设置教学评价标准,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在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中形成的感悟,依托教学评价驱动,持续促进“四史”与语文课堂融合的动力;另一方面,聚焦“四史”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引导学生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活动,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由此获得良好发展和成长的动力;另外,还应基于不同革命传统作品特点,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可设置具备思辨性的辩论活动;还可以结合革命传统作品内容,引领学生设计宣传语、宣传片、舞台表演等,使学生在灵活的评价中受到教育和启发[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兼具语言学科和立德树人教育等双重任务。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并基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内涵,科学融入“四史”教育,使得学生在充满“四史”的教育目标引领下,在多样化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教育和发展,真正落实学科素养下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立雳.深度学习视域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研究: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2,41(12):35-37.

[2]孙宁.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习”教学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3]刘新月.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22.

[4]罗柳燕.统编版高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

[5]张家馨.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弘扬‘四史精神,厚植文化底蕴——融‘四史教育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21-11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四史立德树人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