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索

2023-10-11 05:29许靖
高考·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许靖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伦理、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依旧具有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实现该目标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指出,语文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思维能力是重要的素养之一。高中语文教师需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1]。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新课标创新性引入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要求,明确高中语文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和表达过程中,通过批判性思考和逻辑分析,发掘和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有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尤其在信息社会,学生更需要具备分析、综合、判断和决策等能力,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拓宽学生的认知层次和视野,这可谓当今大力推进学生核心素养、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要举措之一。

一、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高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具有问题判断、决策和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思维方式[2]。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观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形态,还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积淀都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理想载体。具体而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涵盖五方面的能力。

一是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起点是问题意识。高中语文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生活出发,找到存在的疑问和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或问题分析的练习,让学生清晰思考问题的本质、特点及趋向,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结论性观点,而不是走马观花看问题,不求甚解。

二是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需要对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本分析和解释能力,理解文本的含义和内在构造,站在文本意义和现实场景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会运用分析的结果展开推导和归纳。

三是对比能力。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文本或不同阶段、年代等问题,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问题的本质、特点和与其他问题的关联。高中语文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不同文化、不同观点和不同解读方式的辨别和比较能力,发现差异和相通之处,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四是归纳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整合性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育中,归纳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过分析和对比后,总结出准确、完整的结论。归纳是批判性思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只有经过归纳并加以总结,才能将分散的信息和所学的知识点整合起来,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五是推理能力。推理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能力之一,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学生应当学会从已知信息出发推导出新的结论,能够用所学知识去透彻地分析道理。通过运用推理的思维方式,不断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可行性分析

(一)高中阶段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高中阶段,学生逐渐进入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阶段[3],尤其是当代高中生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信息,需要明辨是非、加深认识、提高思维能力,且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中阶段,通过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通过思想、学说、文化、历史事件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述不同的观点,提高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一是能够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关于道德、人际关系、政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思想经过精心构建,在解决各种问题时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二是对理论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广阔且深入的领域,其中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对这些体系的深入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实践中评判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具备以理断事的能力。三是对历史的思考。历史是人们过去决策和行动的记录,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教导他们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领悟历史的智慧,把握历史背景和事件进程,为未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一)以质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思维

质疑是指对已知事物的真实性、适用性、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有理由的质询,寻求更加准确的理解和解释。质疑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追求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不仅仅是记忆和应对考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问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例如,以人教版高一第一单元寓言式文言文《庖丁解牛》为例,分析如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设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阅读文本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收集其中5—6个具有代表性、能够产生引导性的问题,在课上与学生展开讨论。如,“问题一:为什么起初庖丁眼里有牛,而之后眼里无牛?”引入课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在继续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中的概念和主张进行分析,通过推理和联系实际,来探究“庖丁”表达的思想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漏洞和错误。“问题二:文章中牛、刀、庖丁、肉等元素,代表了什么含义?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从细节入手,了解文言文内涵,运用对立思维来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深层次内在联系。比如,在《庖丁解牛》中,庖丁和牛的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对立关系,这个对立关系中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立思维的方式来进行解读。“问题三:庖丁所追求的‘道是什么?是否能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探讨,逐步得出结论。在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表达方式的同时,通过逻辑推理来验证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内部逻辑的矛盾和不一致。比如,在《庖丁解牛》中,当庖丁谈到“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需要在这个观点中找到内部的逻辑关系,验证这个观点是否与整篇文章的主旨相符。“问题四: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通过上述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相互讨论的方式展开探究,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师生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一步步学懂悟通这篇文章的内涵,“只有通过对于变化的认知和掌握,人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把握自己的人生”,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古人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中,认识变化和适应变化。

在进行质疑式教学模式引导时,教师应注意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准确性和完成度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各种可能的答案,找出不正确答案的错误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批判性思维。

(二)以辩论式教学模式深入指导批判性思维的建立

辩论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的有效方式,强调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通过不同意见的交锋提升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辩论中,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精细化分析和

探讨。

在辩论式教学中,辩题的选择至关重要。辩题应该选择在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做到课堂教学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衔接,选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辩题,涉及道德、人际关系、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辩论中获得实际生活相关的真知,则更能体现出辩论式教学的精髓。

例如,人教版高三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文章《红楼梦评论》(节选),就极为适合开展“钗黛之辩”的小组辩论。在课前,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关于“钗黛”的相关章节,利用思维导图和故事线进行脉络梳理,让学生熟悉两位人物,以方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更好地组织和表达其主張和理论。课上,教师可以对《红楼梦》的关键情节和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脉络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思考。之后,教师可以以“我选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做朋友”为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宝钗组,一组为黛玉组。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围绕文本和相关文章,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内观点和理解的共识。为了让辩论更加公平和有序,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先由一组学生进行开场陈述,说明为何选林黛玉或者薛宝钗为自己的朋友。然后由另一方进行反驳,指出对方观点的不足。接着,再由前一方进行回复和辩论。最后,在辩论结束后,教师需进行总结和评价,针对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补充阐述,也可以提供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方案。例如,如何借助语言和意象去推动故事发展,如何通过宝钗和黛玉的对话,凸显社交礼仪和伦理观念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红楼梦》中的背景、主题和情感内涵。

辩论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适合深入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批判性思维建立的方式。通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加强多样化的表达情境,可以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探索文化传承的价值。

(三)以专题式教学模式巩固强化批判性思维

专题式教学模式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内容整合起来进行讲授的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涵盖了多种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发掘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思路、展开交流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和经验,归纳成果,梳理成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和主题思想,全面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论语》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或者知识竞赛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论语》知识掌握程度,要求学生思考对于《论语》中一些争议性话题的理解,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等,让学生回到原文中,通过细读尝试理解说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学生的讨论之后,教师无须给予明确答案,而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每个小组指定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课下探究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每个小组不同的话题,如“其愚不可及也”“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等,要求每个小组在指定时间内进行研究、讨论和资料收集,探究《论语》中这些语句的含义以及其在当代的适用性。之后,在课堂上教师可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充分展现小组的集体智慧。在每个小组完成展示后,各个小组可进行现场答辩。其他组需要就展示的内容和小组成员的表述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小组成员需要结合材料、策划和主题等因素进行充分准备,接受和回答问题。最终,每个小组在汇报和答辩后,需要以“小论文”的形式撰写研究成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小论文,进行评分和反馈,对其科研细节和方法进行指导。

专题式教学模式是综合性、自主性和探究性极强的学习过程。这一教学实践模式将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和探索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结束语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价值,注重思考和探索本质,具有思辨性、综合性、辩证性等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一是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以提升其对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掌握;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思辨、辩论、专题等,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使其在学习中能够自主掌握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其思维的深入发展,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基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J].青少年法治教育,2022(5):1.

[2]张雷.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评《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1(4):140.

[3]谭高贵.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观察,2019,8(30):34-35,48.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美国高校英语课堂中的体现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与学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