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茜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聋生通过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进行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过程。
在聋校美术课堂中,“欣赏·评述”课的教学更加注重对所欣赏作品的观察、分析、比较、总结、评述,引导聋生用符号、文字、动作和规范的手语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教师鼓励聋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充分发挥聋生敏锐的视觉功能,掌握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以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聋生的民族自豪感为教学主线,通过审美实践获得审美感受,从而以内化的知识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改变以前的“教师讲、学生看”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体验实践的活动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本校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其聋教部以前采用的是聋校美术教材。但聋校美术教材中大部分课程都是以绘画和手工制作课为主的,主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
新课改后,本校通过教学研究发现聋校教材已经不再适合本校学生。为适应新课改要求,经本校美术教师、教研室研究决定先在聋教部试运行普校(人美版)美术教材。而在普校(人美版)的美术教材中不再像聋校教材那样单单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欣赏评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美术教学的四大领域中,“欣赏·评述”课又占美术总课程的35%。
可见,“欣赏·评述”课在所有美术教学领域非常重要。首先,学生要学会欣赏优秀的美术、雕塑等作品,知道作品的优点,才能自己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本校聋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美术作品的认知能力较弱,欣赏作品能力欠佳,聋生语言评述能力发展相对迟缓,导致美术“欣赏·评述”课教学无法正常开展。而且“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这三大教学领域又涉及部分欣赏与评述的教学内容,不得不让我们的美术教师反思曾经的美术“欣赏·评述”课堂。
在以前的聋校美术教学课堂中,我们对“欣赏·评述”课采用的都是手语口述法、呈示法等教学方法。上课时教师都平铺直叙地讲,甚至对“欣赏·评述”课有时忽略不上或者用简单的几句手语带过,有时仅仅对教材上几幅美术作品作简单介绍。在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学生在讲台下云里雾里,甚至有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认为与己无关。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而学生多哈欠连天,昏昏欲睡。这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由于美术教材也受到篇幅的限制,书中的图片、文字内容又较少,所以导致学生学习欣赏课的兴趣大大降低。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在美术“欣赏·评述”课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多角度”“多形式”观察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能从美术作品中体会善恶美丑。
在中华优秀艺术文化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评述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在美术课堂中对“欣赏·评述”课的教学方法作了如下改革。
情境教学方法是聋生美术欣赏课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聋生由于听力残疾,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较弱,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可以激发聋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具体、形象、感性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发相应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体验。
情境教学是一种很直观的教学模式。有时,一段看似平常的电影或一组平淡无奇的图片,也能激发聋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时,我们采用了情境教学。在教学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时,由于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时的景象十分陌生,我们就播放电影《开国大典》中的片段,让学生体会旧中国的苦难日子终于走到了尽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样,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照片、油画作品和视频中的开国大典,再分析油画作品中的《开国大典》的绘画技巧和绘画特点,深刻体会《开国大典》的宏伟气势。同时,学生在欣赏影片、照片和油画作品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热情,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强烈愿望。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有所减弱,导致表达能力较差。在美术“欣赏·评述”课上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培养学生的评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用手语对话讨论教学,是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因为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惯用方法。课堂讨论是一种积极的对话形式,要求学生要有敏捷的思维,有较好的手语或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为了培养聋生的语言能力,我们的课堂采用对话讨论教学。例如,在欣赏《捣练图》这幅画时,先介绍中国古代绘画长卷式的构图特点为“一段一个故事”。其中,每个故事表现一个活动场景,而且每个场景既可以单独分开为一幅画,又可以将多个场景组合成一幅画。
这幅画所描绘的场景是唐代的文化背景。教学时,先对中国古代工笔画的特点做简单的讲述。然后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这幅作品的人物姿态和服饰,工笔画的线条、色彩及绘画技法等进行讨论。教师也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从而得到讨论的结果。最后,教者需把几个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再对这幅作品进行总结性分析论述。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只担任了一个“引导者”和“总结者”的角色,学生讨论得十分投入,参与度提高了,表达交流能力也加强了。由此可见,对话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聋校美术教学课堂上十分重要。
在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方法,比如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同一流派不同作者的作品,或同一时间不同表现风格的作品;也可以是绘画形式构成上的分析,或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美术作品与摄影作品比较,美术作品与生活中的物体作比较;还可以是同一时期与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中西方作品比较等。比较教学策略是从作品分析的角度提出的,寻找不同作品间的关系及某种内在联系,通过类比、对照、比较,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涵。
例如,在讲授“三位中国美术家”这一课时,教者尝试使用比较教学的方法讲述中国的张择端、徐悲鸿和潘天寿三位不同时期美术家的绘画代表作。首先将宋代画家张择端和现代画家徐悲鸿、潘天寿所处的时代作比较,再把宋代画家的《清明上河图》与现代画家徐悲鸿的《群马》的绘画形式作比较,它们都是中国画,一幅是工笔画,一幅是写意画;工笔画采用工整、细腻、严谨的绘画方式,写意画采用粗犷、豪迈的绘画方式。再把徐悲鸿的国画作品《群马》和油画《田横五百士》作比较,由此了解油画与中国画的绘画形式、构图方式的不同。课堂上,学生认真观察每幅作品,与教师一起分析作品,阅读每幅作品旁的文字说明,交流每一幅绘画作品的特点,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参观教学方法是一种社会实践的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特定的场所实地观察、接触欣赏对象,以获取新鲜的印象及知识。
这样的参观,可以是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也可以是参观美术展览、雕塑展览或者名家工作室。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有大量的欣赏课会用到参观的教学方法,比如“敦煌莫高窟”“秦朝军威的象征——兵马俑”“走进民间艺术”等课,我们都采用了参观教学方法。
但是由于本校学生的特殊性,在讲授“敦煌莫高窟”“秦朝军威的象征——兵马俑”这两课时,我们采用的是网上的视频引导学生对敦煌莫高窟和兵马俑的参观,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我国著名的雕塑作品,感受它的宏伟壮阔。而在讲授“走进民间艺术”这课时,我们采用了实地参观的方法,即组织学生到广安武胜白坪乡的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参观那里的剪纸艺术和竹帘画艺术。
在参观中,学生亲身体验了我国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纷纷为我国的民族文化感到惊叹,为我国这些民间艺术感到自豪。
通过以上三节课的教学,让聋生了解了我国艺术作品丰富的表现形式,如雕塑、壁画、彩塑以及建筑、剪纸和竹帘画等,知道了这些都是我国艺术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让美术“欣赏·评述”课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体现了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评述”课的兴趣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观察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爱上了美术“欣赏·评述”课。美术“欣赏·评述”课不再是无聊、枯燥、乏味的传授式教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美术“欣赏·评述”课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宝库,增强了学生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