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班会课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

2023-10-04 22:47张聿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7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班会课德育

张聿

[摘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班会课则是必不可少的主阵地之一。如何利用班会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素养,是深化课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通过丰富社会体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触动、通过思想上的沟通内化学生的社会主体观、通过行为上的驱动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个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班会课;德育;社会情感;社会责任感

人的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社会性。而实现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社会情感的形成则是基于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如果学生缺乏社会认知能力,也就无法对社会产生积极反馈;若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狭隘或者有所偏颇,便无法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等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反馈,也无法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关切与社会参与是社会情感生成的根本途径。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无法做到全方位参与社会实践,只有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社会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的社会生活,建立学生主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探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社会情感的方式和方法。

一、感受:情感上的触动——丰富社会体验感

社会体验是联结人与主观世界、人与客观世界的纽带,经由个体内在的已有情感经验出发,在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关于社会的整体感知或比较深刻的整体感受,为个体的社会情感体验提供丰富的资源。对社会事务、社会现象或社会生活的似是而非、表层体验,都不利于产生积极、主动、正确的社会情感反应,也就无法达到心灵的共鸣。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班会“强国有我”中,学生很难想象先辈们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今日的幸福生活。班主任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现当时战争的惨烈,用典型人物故事再现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过去,走进先烈的心里,触动学生的情感。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教材编写要注重联系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如何在学校这样的场域内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会课中各种实践活动来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感,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加深对教学主题的认识,以实现对社会情感内涵的深层次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二、链接:思想上的沟通——内化社会主体观

只有内心的感动还不足以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足够的社会体验,下课铃响起,学生的感悟也会慢慢消散。因此,班主任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联结,时时有触动。比如,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课“强国有我”第一环节,班主任要通过先烈们的英勇牺牲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触动后,设问:在进入和平年代后,是否还有英雄的存在?让学生寻找当今世界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关注满街跑的快递小哥、逆行而上的医护人员、终日奔忙的网格员、不辞劳苦的保洁员……正是因为他们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才有了千家万户的安定生活。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位家长的真实介绍,让学生知道父母也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爱国与父母进行链接,让学生对社会主体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活动可以通过开设模拟工作服务的场景,或者通过社会实践小分队形式,让学生进行真实体验,为学生打开了解社会的大门。人对社会现象的情感反应源于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这是建立在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做出的社会评价。通过这样的真实体验,参与者能够真切感受自己也是社会的主体,每一个人都可以也应该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将爱国从一个口号变成自己的社会体验,不仅是对爱国的重新理解,也是对父母工作的重新审视。社会理解既是一种促进个体理解自身的基本方式,也是个体实现自我理解的基本途径,并最终指向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建立社会理解和社会观念是学生社会情感学习的活动基础。如果离开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伦理的基础,学生就难以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做出合理的判断,社会情感也就无从产生。

三、行动:行为上的驱动——形成社会责任感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更加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学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努力,能够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担子,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统一于培养完整的人的整体使命之中。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应该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育人主线,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未来。如何在班会课中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社会责任感呢?

人生活在世界中,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态度、社会观与个人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构成了个人社会责任感的深层基础。“社会责任感乃是个体人格真实担当的责任意识,是植根于个体理智、情感、能力之中的自主建构与责任担当。个体责任感的拓展,唯有经由个体自身的‘认识、爱、理智和激情的拓展与升华。”只有脱离空洞的、远离生活实际的说教,将学生引向社会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交往,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外在世界的双向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验和感受,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比如,在班会课“强国有我”中,在“因为你们(父母),国家富強”第二环节完成后,学生理解了父母的辛勤付出就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父母是社会的一分子,自己也是未来中国的一部分。学生慢慢了解到父母身为社会一分子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更重要的是,学生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信心和价值观:未来进入社会,我们也是重要的一分子。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在为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我们,未来更好”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树叶卡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然后分享实现梦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挫折。比如,想要成为一名军人,就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而这需要学生日复一日地辛苦训练;想成为一名外交官,既要精通他国语言,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这需要学生更加刻苦学习,关注时事热点。通过同学之间的分享,学生懂得每一种职业的背后,都有着辛苦的付出和默默的努力。复杂的生活是需要实践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并通过理性判断逐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对未来生活目标进行慎重选择的能力。此过程也能使学生慢慢接受其选择所带来的负担,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去发现、领悟其应该承担的责任。情感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认知学习,而是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班会课并非单纯的说教课,它更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是社会的一分子,我是社会的主角,我面对的就是真实的社会生活,我要承担我的社会责任,以此帮助学生以社会主角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班会课的最后环节是在希望之树上张贴梦想卡片。在将自己的梦想卡片贴在树上以后,学生也就理解了树的枝繁叶茂是因为每一片叶子的生机盎然,国家的强大是因为每一个“我”的努力付出。看着希望之树慢慢茂盛,梦想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在慢慢形成。每一个学生都是平凡的人,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理想和追求,而每一份责任都包含着超越基本需求的动力。

当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思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与社会理解能力,丰富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将社会体验常态化、责任目标常态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让学生的社会情感不断走向成熟、全面。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王金.课堂教学何以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S].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刘铁芳.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与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02).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班会课德育
“花样”班会课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