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郭世军
摘 要:“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渗透到生活的众多方面,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娱乐化与意识形态的渗透并存。因势利导地构建有主流意识形态色彩的大众文化话语体系,可有效发挥中国大众文化在大学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梦 社会责任感 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c)-0148-0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要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贡献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贡献中焕发出绚丽色彩。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力量,他们对人民、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使命,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前途和命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人们在“变革的实践”中达到人的活动与环境改变的统一。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大众文化日益成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构成元素,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渗透到社会生活众多方面,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因素。
1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塑造可能性
1.1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塑造功能
有的研究者认为,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是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日常生活,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一种有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大众文化是物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工业革命后期,一方面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另一方面,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大众文化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可以看到动漫、小说、电影、戏剧、广告和网络游戏都是蕴含着意识形态内容的“商品”,大众通过这些商品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完成意识形态的教化和认同。
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必须依托当代大众文化
当前,“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微信等媒介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能否将“中国梦”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内容和大众传媒结合起来,依托文化产业成为大众文化产品呢?答案是肯定的,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担负着传承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职责。就像有的学者指出的“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产业,也就是用文化内容制作出的精神性产品,供大众消费。”由此可见,更好地发挥大众文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有利于激发大众文化的正能量,发挥其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
1.3 大学生容易受大众文化影响符合人类认识规律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大众文化从根本上说具有娱乐文化性质,就是要使人们获得感性愉悦”。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否认经验认识的重要性,且把宣传工作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也应注重自身经验积累。一方面,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70、80、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方法呈现递增趋势,形式也更为多样化,教育方式出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由刻板到生动,由一元化到网络化交互式影响的变化。另一方面,从教育心理学理论看,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但不成熟,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是易带主观片面性;感情丰富多彩但波动性大;意识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思想价值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这些特点也使得大学生易受主观性、直观性强的事物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的影响。无疑,具有超强通俗性、娱乐性、感官性的大众文化是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必然在大学生业余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2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无孔不入,渗透性强,传播范围广,主观视觉传达效果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但是,当前大众文化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其正能量的发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文化的内容碎片化会使大学生的认识执于一端。网络化时代大众文化呈现出碎片化特征,随着4G时代的到来,无线网络逐步在校园实现全覆盖,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平台了解到各式各样的信息。一方面,这种信息往往不是系统的,而是碎片化的,极具个性的。另一方面,信息的杂乱无章,但又有内在逻辑和倾向性,各种爆料、评论、批判、舆论或左或右,或保守或开放,或极端激进或客观求是,置于一端。而当低俗、暴力、色情等负面信息充斥媒体、流于指尖的时候,碎片化的东西往往会放大某一社会现象,从而误导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将大学生引向消极的一端,不仅使大学生丧失理性判断,导致虚无主义,迷失自我,更毋庸谈承担社会责任。
(2)大众文化的同质化会使大学生的认识停留于一域。当前,我们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推出的娱乐性节目的增多,人们在增加选择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影视娱乐节目的同质化问题。当“三角恋、多角恋、越轨”成为影视剧作的常态,富二代独霸影视主角,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文艺创新意识的弱化,纯娱乐倾向的背后是精神的虚化,去意识形态化的结果就是理想信念的缺失。也正因为此,时代呼唤着要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也呼唤着“雷锋精神”。因此,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革命时期的白毛女,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沙家浜都是一个时代的大众文化,这些文化作品形式上具有通俗性,内容上兼具较强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在功能上也有很强的正能量,值得学习借鉴。
(3)西方大众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认识。美国积极主动地挖掘其他国家很畅销的电影或者小说,然后购买其版权,进行改编和翻拍,再注入美国的精神内核,成为一部具有美国特色的崭新电影。好莱坞电影突出画面和音响效果,强烈的感官刺激,展示着美国人的“救世主”形象,突出着美国自由民主的“卫道士”色彩,潜移默化地向外国输出着价值理念。不可否认,我国部分青年人有着对美国精神的崇拜,往往用美国价值评判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观念。“舶来品”挤占着高校学生思想空间,“烈烈西风”仍对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形成挑战。
3 不利影响的消除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指导而且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现实存在,而这种存在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社会生活交往活动、经济政治生态影响着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国的国情使本国大众文化内容题材、表现形式有别于西方。西方发达国家话语体系中的“大众文化”和中国语境中的“大众文化”是不同的,正如有学者提出的“文化再造”理论,当前,我们同样不能照搬西方的“大众文化”概念,而须再造中国大众文化,发挥其在大学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1)将来自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传给大学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中国大众文化离不开人民。一方面,文艺作品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大众文化是文艺的一种形态,只有扎根于群众,积极回应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社会现实生活、思想矛盾、喜怒哀乐,才能创造出更多具跨越时代、震撼心灵的优秀作品,而不是低俗的没有品位的作品。课题组责任感调查中,对“你认为流行歌曲或者电视剧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吗”,80%的受访者给予了正面积极回应。可见,寓教于乐是可行的,也是可为的,扎根群众的大众文化作品会让大学生感到价值旨归。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责任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人民的责任。而“为人民服务决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则,一句空洞的话,而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只有深爱人民群众的人,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大众文化可以成为大学生了解群众、培养与群众情感的重要途径么?浙江大学校报学生记者团发布的2013年浙江大学图书借阅榜单中显示:路遥的现实主义题材著作《平凡的世界》,连续4年蝉联浙大图书借阅榜的榜首。这一案例进一步证实,只有让大学生站稳群众立场,才能具有群众观点,才能吸纳群众智慧,才能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掌握中国的话语权,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国大众文化要讲中国故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同时,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整合社会意识,当然包括整合大众文化,用通俗易懂的流行文化塑造社会新常态,以更有力、更持久的语言感动人、打动人,获得大学生内心认同。
一百年前列宁便提出革命灌输的思想:“他们(指社会主义者)应该把这个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把它灌输给工人,应该帮助工人领会它并制定一个最适合我国条件的组织形式,以便传播社会民主主义并把工人团结为一支政治力量。”这一思想对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仍有指导意义。当前,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武装高校学生的头脑,就要有效利用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化创作者的积极性,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谱写进心入脑的大众文化产品,才能创造出真正迎合大众口味的意义生产,才能为大学生理解社会、融入社会、定位社会角色提供精神范式。
(3)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中国的大众文化要有中国的特色,体现中国风格、展现中国风采,内化中国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激发大众文化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正能量,也应重视汲取中华文化元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只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赋予时代元素,注入现代文明基因,才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大众文化要“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时代精神,才能有效抵制西方大众文化的思想渗透甚至意识形态的颠覆,才能抵制色情、暴力、恐怖等不良文化内容的肆意传播和泛滥,给大学生责任感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4)发挥市场正向引导作用,让内涵社会责任感大众文化形态在文化市场流通。中国大众文化要有自己的市场。习近平同志指出“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更难讲是先进文化。没有市场,作品供给谁看?宣传功能怎么发挥?先进性又体现在哪里?”[1]扎根市场就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走中国大众文化市场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的调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发展成果,坚持资本引导和疏导相结合的原则,打造强大的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淘汰落后文化生产者,从而培育成熟稳健的市场经营者。面对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国的文化企业必须面向市场,即坚持消费为导向,又积极引导供求关系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文化服务,依法经营文化产业,立足于建百年国际化的文化企业大目标、大战略,才能不断地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领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
有了好的文化产品占领市场,那些粗制滥造、品质低劣、低俗化的文化产品生存空间才会被排斥、挤压和取代。作为产量最高、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既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也是确立文化领导权,落实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不能落实在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之中的价值观必定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不可能深入人心,不可能成为主流文化。占领文化市场,才能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落实在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之中。
4 “中国梦”如何借助大众文化走进大学生灵魂深处
我们不仅要把握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方向,消除对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不利影响,更应该革新中国大众文化,创新其内容题材、传播途径和形式,使其走进大学生灵魂深处。
(1)加强与典型教育相结合。工业化后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需要榜样吗?答案是肯定的。责任感调查中(调查了部分高校的学生,收回问卷360份,有效问卷320份,以下数据皆是这项调查得到的结果),当问到“哪些人对你走向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影响最大?”时,超过80%的大学生选择了“心中的英模人物”,58%的大学生选择了“教师”,73%的大学生选择了“家长”,48%的大学生选择了“同学”。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是一个需要英雄、不断涌现出时代英模且敬仰英模的民族,中国的英雄主义文化是独具特色并且一直是对青年人影响之深的一种教育手段,仍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负激励的作用,在问到“你认为中国建立抗日纪念馆及公布侵华日军42人供述,是否可以激发您为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让中国强大起来”时。有超过“95%”的大学生选择了“是,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家国一体”。可见,反面教材如果能得到正确运用,也能从反面启迪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担当的认识。
(2)加强与大众媒体融合相结合。网络是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的大平台。习近平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责任感调查中,在问到“您是否会在微信或者QQ群中收到寻人或者求助的信息,如果收到,你是否参与”时,超过10%的大学生选择了“经常收到,积极参与”;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偶尔收到,偶尔参与”;参与人数超过60%。可见,网络化时代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形式、方式等不会被湮没在信息洪流中,反而会随波逐流,借势而动,以新的形式呈现在大学生生活中。另一项调查:“在你会看央视关于文明、友爱、尽孝、诚信等一类的公益广告吗?”有83%的大学生选择了“会看,我们与社会是息息县相关的。”可见,公益广告也可以成为传播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
因此,加强公益广告节目的选题和内容创意,推出一批公益广告精品节目栏目意义重大。保证公益广告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引人向上、形式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具有较强传播力、感染力,能够传播先进文化,传播新风正气,汇聚精神力量,对培育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有积极作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
(3)加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沉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是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品性的软力量,是学生不能触摸到但又可以时时刻刻感知到的精神力量。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发挥着德育教化功能。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是“中国梦”主题教育,都要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调查中发现,校园文化其实就是校园里的“大众”——广大师生共同享有的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集度、重合度很高。例如:当中国梦与个人梦融合成为大众文化现象的时候,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所航天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中国梦”与“航天梦”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将“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航天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写进了学校章程,而且大力推进航天文化进校园“六个一”工程,探索出了一条利用航天文化进行德育的路径。在2015年12月18日,该校还在全国高校率先举行了“航天日”活动,在西南地区和航天类高校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并不排除校园文化,而且可以和高校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学会爱国、爱事业、爱未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2] 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34.
[3] 王迎新.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3.
[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137.
[5] 莫林虎.大众文化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
[6]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J].艺术广角,2001(2):4-10.
[7]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8.
[8] 王彦.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2-53.
[9] 张燕.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文化传播及对中国的启示[J].今传媒,2014(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