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佳丽
[摘要] 积分制是小学班级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能够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氛围。积分规则可以丰富评价学生的维度。但是现存的积分制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积分制现存的不足之处,并结合笔者的教育实践,谈一谈对积分制进行的细化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积分制度;班级管理;班级规则;学习习惯
一、反思积分制的现实不足
积分制作为小学班级管理的常用方式,一直伴随在笔者的班级管理活动中。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变化,笔者也在不断地调整积分制的规则,希望借助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同、内化校内规则,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形成民主、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一开始,笔者采用了最简单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分发“小红花”“拇指贴”,用来激励他们。接着,笔者引入“心愿存折”来进行积分记录,并且推出一些小礼物,供学生进行积分的奖励兑换。但是,这样的改变仅仅停留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因此,笔者从实际出发,思考当前管理方法的不足之处,再一一进行调整优化。
(一)积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细则难以落实
起初,积分制度聚焦在学生的学习上,主要通过作业反馈和老师的口头表扬来落实加分制度。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业的完成度、书写质量上都有所提升,但是在课堂表现上,学生难以记录。一来,学生年龄较小,难以记录准确;二来,学生容易把重心放在记录上,从而影响听课质量。教师也无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效记录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容易造成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加分多,表现一般的学生容易受到忽视。久而久之,会打消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常规的关注度不具有指向性。当教师把积分制的范围扩展至学生常规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评价标准:个人卫生习惯好、就餐表现好、眼保健操做得好等,简单的“好”字太过空泛,缺少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学生想达到“好”的标准,但缺乏前往“好”的路径。
难以有效落实积分记录。如果一味地依靠教师,教师的教学负担会大大加重。但是如果放手把积分记录交给学生,细则不明确,学生很难按照规则去进行加减分的记录,容易出现“冤假错案”。并且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判断是非能力有限,一旦成为“管理者”,容易出现跟谁关系好就给谁多加分的情况。当积分的增减不再公平时,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二)容易出现两極分化,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班集体内的成员不断熟悉,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也会存在一种思维定式。往往一向行为习惯较好和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会特别受到老师和记录员同学的关照。而表现平平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忽略的一部分。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班级内积分的两极分化现象就会愈演愈烈。处于积分前列的学生因为能够获得奖励而更加积极;处于排名末位的学生容易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动力;处于中间层的学生也容易失去进步的积极性。
(三)反馈不够及时,缺少家校联动
刚开始实行积分制时,学生对自己每天的加分会非常关注,这样的关注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弱化。随着关注度的降低,学生对于自我的管理和约束也会放松下来。这种情况会导致班级内的积分排名比较固定,学生难以有所进步。
同时,积分制度在学校施行,但是在家庭中不实行,容易出现“5+2=0”的情况,学生在校养成的良好习惯,回到家后难以巩固和维持。
二、优化积分制的实践举措
(一)明确积分制度细则,优选有效管理方法
1.优化积分明细,对齐学校标准
如果规则的制定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上,有很多细节容易被忽视掉,所以就“哪些方面要进行积分比拼”这一问题,笔者和学生们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则和学校每周“七色花”的评选有很多重合之处。这给班级的常规积分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对照学校对班级的评价标准,我们也制定了一份一日常规记录表格(见下表)。这样既能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能提升班级得到“七色花”的概率。
值日班长每日记录,将学生的表现转化为积分,登记在积分榜。这样,学生对于评价标准更加明晰,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要求自己。
2.巧用小卡片,落实课堂积分
课堂常规的积分记录常让教师头疼不已。笔者曾经使用过一个方法,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爱心,把当堂课发言积极、表现良好的学生的学号写在爱心中,课后再对照记录进行加分。该方法开始使用时,学生们的表现非常积极。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学生利用黑板大部分空间进行积分记录,会影响到老师板书,并且会打断课堂应有的节奏。
在不断地尝试摸索中,笔者找到一个小帮手——积分卡片。薄薄的卡片便于携带,奖励学生时可以把小卡片放在学生的课桌上,下课时学生凭借卡片来登记积分。这样的积分方式不仅不会打断课堂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奖励,使课堂中的评价角度更加多元化。
3.实现差异心愿,推行精神奖励
有积分榜,就一定会伴随着对学生的奖励。一开始,笔者会给学生购买一些他们喜欢的文具。但是后来发现,学生拿到奖励开始时会很激动,但是这些文具的利用率并不高;还有的学生会对奖励的文具挑三拣四;也有得不到礼物的学生会让家长去买相同类型的文具以满足自己,从而放弃努力。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让学生写下他们在学校里想要实现的愿望。我把学生们的心愿都收集起来,并按照其达成的难易度设置了相应的积分。这样一来,学生们有了可以实现心愿的动力。
(二)对照班情调整规则,有的放矢优化管理
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近期的表现情况,及时对积分规则进行调整。比如,有一段时间,我们班的眼保健操的完成情况欠佳。首先,笔者在一次班会课上结合一日常规的记录,通报了班级近一段时间眼保健操的完成情况。大家发现,有近一半的同学在做眼保健操时会被扣分,有的同学甚至被扣除相当多的分数。学生们也都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接着,我让学生围绕扣分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都能认识到眼保健操对自己眼睛的好处。如果不能好好做眼保健操,不仅对自己的眼睛不好,班级还会因此失去“七色花”的荣誉。在接下来的两周内,笔者对眼保健操的积分规则进行了一些调整。做得不好或者中途睁眼的同学,给予提醒的机会,再进行扣分,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双倍加分。大家为了班级的荣誉,也为了自己的积分,眼保健操就做得更加规范了。
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地调整积分规则,会让班级管理更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反馈积分实况,家校共育规约行为
积分的奖励兑换一个月进行一次,但在每一周的周中,笔者都会挑一个时间对班级的积分情况进行总结。首先,通报班级积分排名靠前的学生和积分比较靠后的学生。一来可以让同学们朝着榜样迈进,二来可以督促落后的几名同学。其次,总结班级最近的失分项集中在哪些方面。最后,指明获得积分的方法,给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生活指明努力的方向。
当然,只在学校层面向学生反馈是不够的。积分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养成更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每一周笔者会将班级的常规项目通过表格的方式向家长反馈,旨在让家长了解这一阶段老师在强调哪些行为习惯,明确自己的孩子已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家校合力一旦形成,学生就能够在一个一以贯之的环境中巩固习惯的养成。
三、改进积分制后带来的新变化
在不断优化调整积分制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越来越多令人欣喜的变化。
(一)学生个人:养成好习惯,为未来打好基础
在积分的鼓励下,学生们通过实际行动向规则看齐。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逐渐提升,更加积极地参与校园生活。每天早晨,学生都能主动进行早读。在课堂上,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做作业时,学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书写,作业的正确率也有所提高。
同时,班级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部分学生会主动维持自己周边环境的整洁,每天两次的大课间能够自觉遵守纪律,眼保健操的态度也越来越端正。每一次的路队不仅走得整齐,口号也喊得响亮,展现出班级的精神风貌。
(二)班级氛围:凝聚力增强,同学相处和谐融洽
随着每一位学生在个人行为、学习习惯上都发生了可喜的进步,班级氛围也越来越和谐融洽。在多次连续获得“七色花”后,班级凝聚力越来越强。在班级评比、运动会之类的集体活动中,大家也都鼓足干劲,为班级争光。
一些长期位居“积分榜首”的学生,也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做法,班级内形成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对于进步较慢的学生,笔者也予以关注,肯定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
(三)家校联动:目标具体化,形成教育合力
积分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校内生活的一个小缩影,学生存在的不足能够更加明显、客观地反映出来。在和家长沟通时,积分情况能够帮助家长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在校内的情况。借助积分,笔者通常会肯定学生的长处以及获得的进步,再进一步与家长沟通学生有待挖掘的发展空间。当明确了解学生下一步努力的目标时,家校才能联动配合,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或纠偏。
積分制的使用在小学中很常见,这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管理和评价学生的手段,但也需要老师在实行积分制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推进,对于遇到的问题要积极思考,探索出更加适合班级学情的方法。
现存的积分制度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继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为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金娥.积分制模式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3).
[2]马宏魁.基于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积分制班级管理创新分析[J].读写算,2020(07).
[3]许阳阳.浅谈“积分制”在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5).
[4]张翠琴.基于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积分制班级管理创新研究[J].甘肃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