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理论下开展散文教学的研究

2023-09-28 07:12陈彦梅
教育界·A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初中语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本细读理论,指导学生如何围绕上下文语境探索散文的内涵。在赏析审美散文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挖掘矛盾处,灵活替换,理清错位,关注作品主题思想的变化;在赏析审丑散文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还原、分析语义、异中求同等方法,辨析作品中的情感色彩;在赏析审智散文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表及里,比较分析,追溯原因,探索作品中蕴藏的人生哲理。这样能提高学生文本细读的水平,优化散文教学。

【关键词】文本细读理论;散文教学;初中语文

作者简介:陈彦梅(1979—),女,江苏省邳州市英华路实验学校。

散文是一种写作方式灵活、能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许多散文结构松散、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因此给人们的赏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孙绍振提出了文本细读理论,认为要挖掘文本中真善美错位的地方,探究作品的情感奥秘,挖掘其中的矛盾点,并用还原、比较等方法深入探究作品的内容,提升解读效果[1]。教师可以基于文本细读理论,指导学生解读散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審美散文,关注意脉变化

(一)发现矛盾,解读深层内涵

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提出,审美散文是诗化的、美化的、审美的散文。在解读审美散文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挖掘文章中的意脉变化,整体感知作品。学生可以试着先围绕关键性词句,挖掘其中的矛盾处,再使用还原法,探究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从而解读文章的深层意蕴。

例如,在学生解读《白杨礼赞》的时候,教师让他们找出作品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有一名学生发现,作者在形容白杨树的时候,既说它是“极普通的”,又说它是“不平凡的”,这两者相互矛盾。教师继而让学生找出具体的词句,探究白杨树的“普通”体现在哪里,“不平凡”又体现在哪里。一名学生说道:“白杨树的普通指的是它随处可见,不平凡指的是它的树干、叶子等都很不平凡,面对风雪而傲然屹立。”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作者想用“不平凡”表达什么思想。学生认识到,作者想要展现白杨树不畏风雪、傲然挺立的精神。挖掘作品的矛盾处,并还原作者的意图,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从弱到强的情感波动,体会到欲扬先抑的意脉变化,有助于他们解读作品,发现作者的真实意图。

(二)灵活替换,体会个性风格

赏析审美散文的时候,学生可以使用替换法,将作品中的某些字词替换成其他同义词,看看语义和语言风格有什么变化。通过文本细读活动,学生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

例如,在解读《春》时,学生试着用替换法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学生将“偷偷”换成“小心翼翼”“突然”等词语,探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偷偷”不仅能体现悄无声息的状态,而且具有亲切感,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喜悦,而“突然”没有情感,“小心翼翼”给人拘谨的感觉,不够自然。相比之下,“偷偷”更能体现春天的美好。学生还将这个句子换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发现这样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缺乏轻盈感。结合分析,学生总结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即典雅清新、口语化,但不俗气。替换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字词上的替换,即将作品中有特点的字词换成其他字词;另一种是句式上的替换,即转换句式,看看是否还有原文独特的味道。这两种形式都有助于品味作品风格。

(三)理清错位,感悟作品价值

探究文章中的错位关系也是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可以挖掘作品中心口不一、言意不同、表里错位等的地方,分析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从而深入领悟作品的价值[2]。

例如,《背影》中有大量心口不一、言意不同的地方,教师让学生挖掘这些内容,并说说作者为何如此写。作者想表现父子之间的亲情,但是,他却并没有先写两人的情感交流,而是先写了父亲坚持送儿子,但是儿子并不领情,反而还笑话父亲。如“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这一句体现了儿子对父亲为自己做的一切感到不以为意。教师此时让学生分析后面的内容,思考儿子是否真的对父亲的关爱感到不屑一顾。学生发现,当儿子看到父亲艰难地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他才有所感悟,体会到了父亲的爱。儿子甚至数次落泪,这表示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父爱,只是不愿意向父亲示弱。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试着将错位还原,思考如果作者直接写父亲给儿子买橘子,儿子很感动,阅读效果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样写虽然更直接,能一下子点明“亲情”主题,但是容易让读者觉得主人公十分矫情,为一点小事而流泪,反而削弱了亲情的呈现效果。由此,学生认识到适当运用错位的方式,能更好地体现真善美。孙绍振先生认为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是不完全统一的,如果文章写得太过于理性,则审美价值会减少。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错位关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二、审丑散文,辨别情感色彩

(一)还原逻辑,理解荒谬的谐趣

文本细读理论认为散文中还有一种不是诗化的、美化的、审美的,而是寻求相反的倾向,追求“丑化”的散文。这类散文并不排斥丑,常常用调侃和幽默的口吻来展现荒诞的人、事、物。在阅读这类作品的时候,学生要试着用还原逻辑的方法,分析作品的褒贬性,辨别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感情色彩。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荒谬的谐趣。

例如,在解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是什么。作者写了很多阿长的缺点,教师让学生重点分析其中阿长给“我”讲故事的一段,说说阿长为何要用吓唬“我”的方式来讲故事,她是否故意想让“我”害怕,这是否展现出阿长性格中恶的一面。学生运用还原法,想象自己是阿长,并结合上下文分析阿长是如何对待“我”的。学生发现,从阿长为“我”买书的事情能看出她对“我”很好,因此阿长并非故意要用可怕的故事吓唬“我”,只是在她的认知中,这件事情本就如此。学生还原了阿长讲故事的本意,发现她虽然没有学识,讲的故事也很荒诞,但是本人却很善良,作者正是用调侃的口吻表达了对阿长的评价。运用还原法,学生会发现,作者笔下一些看似荒诞的内容实际上并不荒诞,能很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反衬出人物身上的真善美。

(二)分析语义,理解语言的寓意

审丑散文中常常出现语义错位的情况,即某些字词在文本中的意思和它们在字典中的意思并不一样,让人感觉作者用词不当。但是如果学生能深入分析其语义,就会发现作者其实是故意这样写的,从而理解文本深刻的寓意。

例如,在《老王》中,作者写了“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一句,教师让学生分析“货”原本的意思是什么,思考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学生发现,“货”原本是指东西的,不能指人,如果指人的话,则有贬低、辱骂的意思。但是,在细读文章后,学生发现作者并没有贬低“老先生”的意思,这种“自降身份”的用法体现出特殊年代民众困苦的生活状态,再对比此后老王的死,读者更能生出感慨,想要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善良、坚强的老王最终死亡。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语义错位的方法,让文章有了独特的韵味。学生在解读散文的时候要运用文本细读法,结合上下文分析文本,挖掘语言的真实意思。

(三)同中求异,理解表达的智慧

审丑散文的特点之一是追求幽默,不同的作者表達幽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作者使用的幽默手法,从而体会他们在表达上的智慧。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都有对“丑”的描述,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句,看看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阿长与〈山海经〉》中“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展现了阿长睡觉的丑态,体现了“我”的无奈。《藤野先生》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展现了男子梳辫子的丑态。仔细分析会发现,同样是写“丑”,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阿长给人淳朴的感觉,作者对她并没有恶意,写阿长睡觉的丑态像是熟人之间的玩笑话,而写留学生则是为了讽刺挖苦,表达自己内心对此并不赞同。由此可见,同是幽默调侃,作者的语言风格不同,展现的表达智慧也不同。在解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同作者有不同的幽默风格,这能促使学生后续继续探究,在对比分析中了解更多作者的创作风格。

三、审智散文,思考人生哲理

(一)由表及里,洞察人生起伏

孙绍振先生认为第三种类型的散文既不审美也不审丑,而是尽可能地不依赖于情感,展现智慧和理性,这类散文叫作审智散文。在解读这类散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文章,探究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会作者人生的起伏。

例如,在学生阅读《紫藤萝瀑布》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他们分析作品中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学生先思考“花”和“人”分别会遭遇什么不幸,花并不是人,没有人类的喜怒哀乐,为何作者会与其共情,作者的人生和紫藤萝花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学生发现,作者写了紫藤萝花从衰到盛的过程,并认为人生也是这样,也会有遭遇不幸的时候和迎来曙光的日子。紫藤萝的繁盛不只是字面的意思,作者用其象征人的生命,认为人虽然会遭遇逆境,但是只要心中还存有希望,就终究会有走出困境、迎来新生活的一天。在解读审智散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再品味词句中隐含的寓意。这样学生能逐步认识到,一些散文不仅描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还加入了作者的情感体会和人生感悟。

(二)比较形象,选择人生道路

不同的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各不相同,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也各有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群文阅读活动,将不同的作品结合在一起,对比其中的形象,思考不同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道路。

例如,教师可以将《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这两篇散文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群文阅读活动,对比分析两篇散文,说说作者的人生感悟有什么不同。在“寻找共同点”环节,教师让学生整体阅读这两篇文章,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有什么相似点。学生发现,作者都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寻找差异”环节,教师让学生找出这两篇作品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紫藤萝瀑布》展现的是人要如何面对困境,《一棵小桃树》展现的是人类要不屈不挠地斗争。在“知人论世”环节,教师让学生收集资料,对比分析作者的生活经历,探究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他们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选择。在对比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作者的人生遭遇不同,所看到的事物不同,对人生的感悟也各有不同。由此,学生能体会到作品的多样性,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创作智慧。

(三)追溯因果,确立人生态度

在审智散文中,作者常常会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些感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作者在自己的经历中有所体会而形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溯作品中的因果关系,思考作者是如何逐步确立自己的人生态度的。

例如,在学生解读《紫藤萝瀑布》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追溯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最终确立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发现,作者的生活境况并不好,曾经遭受迫害,弟弟又身患绝症,这让作者感到悲痛欲绝,但就在他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看到了紫藤萝瀑布,他想到这花从衰到盛的变化,认识到人生不会一直都走下坡路,终究会和花一样,绽放自己的光华。此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看到紫藤萝瀑布,会产生怎样的想法,让学生尝试写下来,并自主溯源,说说自己的感悟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孙绍振先生指出,“审智”的关键在于把智性观念、话语形成、产生、变异、转化、倒错乃至颠覆的过程在读者面前展示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因果关系,思考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结语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文本细读法,联系作品的上下文,运用还原、比较等方法,关注作品的细节,挖掘作品的中心思想,分析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提升阅读效果。这样能让学生有效挖掘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的感情色彩,深入领悟其中蕴藏的哲理,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江慧琼.指向深度学习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3):3-4,97.

[2]夏金花.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优化策略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2(1):31-33.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