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笔书写大河风:黄河文学的魅力与启示

2023-09-28 13:51孙骐越
百家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

孙骐越

内容提要:黄河是永恒的文学母题。黄河边的劳動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都被黄河文学这面“镜子”真实地记录下来。作家们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生活“化合”(胡风语),从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是黄河文学枝繁叶茂的原因。创作者从生活中“炼制”“凝乳”(高尔基),故能入乎其内,打动人心。充盈民族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用时代的“黄河”激浊扬清,是黄河文学重要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黄河文学 植根生活 与时代共振 民族精神

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将永续不断的黄河文明代代传承至今。在千百年的滔滔黄河水涌动中,在沿岸人民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里,黄河儿女秉持着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于日新月异中演绎出了一幕幕生动鲜活的传奇故事,创作出了灿若群星的文学经典作品。《汉书·地理志》中有:“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a自然水土环境对文化、文学有着深刻影响。黄土流沙、河宽水湍的地理风貌,孕育出了心境开阔、粗犷直爽的黄河人民,他们带着对现实与未来的强烈忧患意识,借用狂风大川、峦山阔原、白云骏马等意象,以贞刚之气叙事辩理,创作出极具地域人文特色的经典之作。黄河成为永恒的文学母题。

黄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如摇篮般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国上古文学。中华民族的先民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产生了大量的黄河神话。河源神话、治水神话、黄帝神话、河图洛书神话等等,种类丰富多彩,从不同角度生动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理想愿望、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内容。黄河神话是中华儿女坚韧顽强、奋斗探索的精神象征,是古代先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传奇呈现,也是蕴含着高超智慧的事件记述方式与内心真挚的情感表达。古代先民在深入研究黄河自然规律后,通过不断寻觅、探索,最终成就了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传世佳话。这些神话带有浓烈的神秘色彩,充分体现着上古先民的智慧与力量,记录着中国上古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在沧海桑田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河水洋洋。《诗经》的创作多是在黄河流域产生的,而黄河又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对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是远古到春秋时期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载着中国古代先民的壮阔想象与日常生活,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所凝练成的精华部分。重温这些诗篇时,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浩瀚壮丽,而且还可以感受到黄河人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不畏艰险、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精神。黄河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写木兰奔赴战场,“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黄河岸边,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十分苍凉而又悲壮之境界。“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公无渡河》是汉乐府里最短的歌辞,全诗四句,一气呵成,每句一顿,每顿愈深,叙述出悲惨事件的完整过程,抒发诗人惋惜、悲痛、悔恨之情,真切而深刻。

长河落日圆。诗从唐代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此同时,有关黄河的诗篇也达到了数量和质量的高峰,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二首·其一》)、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之塞上》)、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等诗句都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宋代王安石的“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黄河》),气势恢宏豪迈;明代薛瑄创作《黄河赋》,以“吾观黄河之浑浑兮,乃元气之萃烝”开篇,挥毫泼墨、洋洋洒洒;清代龚自珍的“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己亥杂诗·风云材略已消磨》)等等,缱绻意深,新颖别致。

中国现代作家以黄河为背景或题材的作品佳作丰富,如魏巍的诗歌《黄河行》、陈梦家的诗歌《黄河谣》、郭小川的诗歌《我们歌唱黄河》、抗日战争时期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组诗……一代代黄河儿女将真情熔铸笔端,书写出中华民族雄浑豪壮的史诗丰碑。

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生活“化合”(胡风语),从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黄河文学枝繁叶茂。在农民作家冯金堂的长篇小说《黄水传》、李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魏世祥的长篇小说《水上吉普赛》等作品中,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人民的生产生活、人事变迁等都化为作家笔下的文字;黄河流域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百姓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都被作家纳于视野、熔铸于笔端。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出版了首本以黄河为主题的长篇小说《黄水传》。作者冯金堂是一位出生于河南扶沟县季历岗村的地道农民作家,幼时因家境贫寒仅读了四年小学,虽辍学回家种田却靠着刻苦的学习和不屈不挠的毅力,最终写出了这部多达三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黄水传》,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对河南乃至全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938年黄河洪灾泛滥,致使扶沟县成为黄泛区。冯金堂以撑船为生一年多后,被迫逃难到陕西省的黄龙山上开荒耕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才回到家乡。所以,虽然冯金堂并非在黄河流域土生土长的人,但是黄河却以另一种方式成了他的家乡,进入了他的生命。他后续为黄河著述,也是必然。冯金堂早在《黄水传》撰写问世之前,就已创作了一部通俗文学作品《控诉蒋贼扒黄河》,专写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口的故事。而1961年出版的《黄水传》则是一部章回体裁的传统通俗小说,生动叙述了黄河决堤后人们所遭受的苦难,读来令人动容。

《黄水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黄河为题材的小说,也是河南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首部长篇小说,冯金堂因此赢得了不少好评。《黄水传》在艺术方面的可圈可点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语言自然简练,在人物对白中使用了中原地区的方言;其次是写作方式为章回体,每一章的标题均使用对偶句,结尾则以七言绝句来总结全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小说中对武强、小荣、玉生和周大赖等几个重要人物角色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思想认识的局限,该小说也存有一些遗憾。黄河花园口的溃决和水患,使黄河流域的大批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是中国现代史上规模较大的天灾人祸,给该区域的百姓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冯金堂作为一位农民作家,对此问题首先作出了敏感的回应,这一觉悟无疑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的。然而,仅凭冯金堂个人较局限的文采与见识,还无法将如此重大的事件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上更好地表达出来,值得鼓励的同时也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对这一史实进行艺术表达的重任便随之落在了中原作家李凖的身上。

1928年,作家李凖在河南省孟津县出生。1942年,年仅十四岁的李凖同大批黃泛区流民一起,从故乡洛阳逃到了西安。少年时期的李凖因此对难民的流放生涯,特别是在逃难中仍能坚守自身的道德与习俗一事,感受颇深。李凖曾说:“就是在那时,我开始认识我们苦难的祖国,开始认识了我们伟大的人民。”b他于1948年到豫西中州银行任职,翌年又以农村银行信贷员的身份再次来到黄泛区,这一次他对黄泛区民众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1969年,李凖被下派往黄泛区的乡间工作,在这三年时间里对黄泛区难民的“家史”有了更为详细深刻的认识。《黄河东流去》中叙述的七户农民流浪生活的历史,便是从这些“家史”中提取出来的。也正是这三次与黄泛区农民的接触,为李凖的人生和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创作基础。他与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黄河东流去》,这正是他与黄泛区难民进行数次密切接触和心灵沟通的结果。出版后的《黄河东流去》以其卓越的创作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荣获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也确立了作家李凖在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黄河传》与《黄河东流去》主要是写人和大地的关系,而魏世祥创作《水上吉普赛》则在人和河流的关系叙述、黄河形象的塑造上,做出了贡献。

魏世祥1945年出生于开封。偶然的一次机会魏世祥于黄河滩逗留,在一位年轻回乡知青的带领下走街串户,领略当地的黄河景色和风土人情,由此产生了用文字书写黄河的冲动,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创作自己的首篇关于黄河的小说《女人塘》。有了这样的个人经历,当上级号召作家挂职下放体验生活时,魏世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兰考县东坝头为自己体验生活的目的地。

兰考县东坝头是黄河的一大弯道,河湾里生活着一群从淮河地区迁居到此、以打渔猎雁为生的流浪船民。这批“化外游民”在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条件下,拥有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带给了作者强烈的冲击,他感觉“终于在这汹涌的大河上找到了自己,在这群黄河的精灵身上找到了自己”c。他在这黄河中找到了自己,在黄河那生活在水中的“吉普赛人”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也正是在这种领悟与热情的驱动下,作家魏世祥一鼓作气写出了《水上吉卜赛》一书。

《水上吉卜赛》是由《白船队》《火船》《红帆船》《喜船·鬼船》构成的系列小说,四个故事各有其独立之处,但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却具有连贯性与连贯性,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故事体系。《水上吉卜赛》则紧扣中原流域“滩多水缓”的特征,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描绘了有关黄河风光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为了突出中原地区黄河“滩多”的特点,小说对河滩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如岗,老滩,嫩滩,硬滩,暗滩,雁滩,河心滩,边滩等,都体现着作家在撰写作品过程中对黄河滩进行的仔细考察和深入研究。除对黄河水的精心描写外,对黄河民俗的描写也同样精彩:无论是猎雁之前人们举行的那虔诚庄重的仪式,还是充斥着神秘色彩在水中举行的婚宴,都使这个充满神秘感的族群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水上吉卜赛》对黄河形象能有如此出色传神的描绘,源自作家看待生活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他从黄河与人的关系角度来体会生命的自由境界,用黄河来象征人物的生命状态。写黄河之形,说到底是为了传人物之神;黄河写活了,小说人物也便写活了。d就像雷达所说:“作者善于贴着人物写黄河,贴着黄河写人物,人是河的对象化,河是人的对象化。这也许是它艺术魅力的最大来源。”e

《水上吉卜赛》《黄水传》和《黄河东流去》三部作品虽然都生动刻画出了多种性格、经历不同的人物形象,但作者的艺术追求又有所不同,所以“黄河”这一意象在各自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象征性意义也大相径庭:《黄水传》侧重从阶级性角度塑造人,黄河成为一条“阶级之河”。《黄河东流去》侧重从文化与人性角度塑造人,黄河成为一条“文化之河”“道德之河”。《水上吉卜赛》则侧重从生命哲学角度塑造人,黄河成为一条“生命之河”“野性之河”。f同时,三部小说的相同之处在于,作家们是从生活中“炼制”“凝乳”(高尔基),故能入乎其内,打动人心。

一部黄河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历史。充盈民族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用时代的“黄河”激浊扬清,是黄河文学重要的力量所在。这在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现代黄河文学中格外鲜明。

歌诗合为时而著。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失守,诗人光未然率抗敌演剧三队从壶口出发东渡黄河,进入了吕梁山的抗日根据地。在亲眼看见黄河的险滩、怒涛和飞瀑后,诗人既为它的雄伟壮丽的景色与奔腾的气势所震惊,又为黄河船夫那雄浑雄壮的歌声、敢于与风浪搏斗的精神所感动,激发了创作诗歌的灵感。那黄河奔流的隆隆轰鸣,那壶口瀑布腾起的百丈云烟,在诗人看来,都是民族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之气的象征。1939年1月,光未然在延安的一间窑洞中写出了组诗《黄河大合唱》,随后由冼星海作曲、抗敌三团首演后,以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超凡的艺术魅力迅速传遍了祖国大地,极大地激起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也鼓舞了抗战将士们的斗志。

朗诵诗由八个乐章构成,极为鲜明地突显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的自由、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胜于一切,诗人的个人情感已经与民族的情感、人民大众的情感彻底融合在了一起,当民族遭受外侵外辱的时候,民族的解放、独立,人民的自由与解放应当是每个中国人最美好的追求。《黄河大合唱》把黄河塑造成了整个民族的形象,凝聚成了一个国家的力量,把黄河上的浪花看作民族精神的迸发,把黄河上的水手们的嘹亮的号角当作了民众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的呼号:“乌云啊,遮满天!波涛啊,高如山!冷风啊,扑上脸!浪花啊,打进船!咳哟!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拼命啊,莫胆寒!咳!划哟!咳!划哟!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黄河是民族伟大力量的象征:她“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她“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在她的哺育下,伟大的民族精神将得到进一步发扬:“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围扮演!”“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无数黄河儿女在这里安居乐业:“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好一片祥和的景象。但如今,中华民族正面临着空前深重的灾难:“东方的海盗,在亚洲原野,放出杀人的毒焰;饥饿和死亡,像黑热病一样/在黄河的两岸传染!”“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面对这些苦难,伟大的黄河与伟大的民族,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黄河哺育出了无数英雄儿女,如今,四万万同胞也应该继承这英勇的黄河精神,团结起来抵抗外敌侵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啊!黄河!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奔流着、怒吼着的黄河,也在“替法西斯的恶魔/唱着灭亡的葬歌!”“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中华民族素来有不惧外侮、独立自强、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这种深沉的追求,在国难当头之际愈挫愈勇、其光闪闪、其声铮铮。《黄河大合唱》蕴含的是对诗歌韵律美、节奏美的音乐追求,是对诗歌艺术的深度探索。抛开谱曲单就这首诗本身而言,也是一首值得反复朗读传诵的诗。诗歌语句简短,句法比较整齐且注重押韵,同时使用了歌谣中常用的复沓等形式,使用较浅显易懂的语言,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诗歌中充斥着的那一种强烈饱满、激昂奋进爱国热情,使得这首诗在艺术和表达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激荡人心,催人奋进。

当代作家张中海历二十年之功,完成纪实文学《黄河传》的创作。作家着意于寻根黄河文化,传承中华文脉,是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寻源,是为民族精神在时代的弘扬张本,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话题。作家的笔下的黄河,是从高原走向大海的黄河,是远古走来的黄河,是新时代的黄河。

黄河孕育大河两岸的风物,养育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黄河儿女,生长出厚重、丰富、灿烂的黄河文学。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历史风情成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黄河水所滋养的风土人情影响了文学风格与民族精神。黄河文学,是一条奔腾不息、风光无限、催人奋进的“大河”。黄河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注释:

a〔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0页。

b李凖:《我想告诉读者一点什么?——代后记》,《黄河东流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87页。

c魏世祥:《我和黄河(后记)》,魏世祥:《水上吉卜赛》,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261页。

d刘涛:《黄河与中原三作家》,《博览群书》2017年第7期。

e雷达:《痛苦而欣慰的告别(代序)》,魏世祥:《水上吉卜赛》,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f刘涛:《黄河与中原三作家》,《博览群书》2017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
不屈的长城
抗战烽火中的文学斗争
赣傩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