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就长城抗战,冀东暴动等典型事件,典型英烈,探索了民族精神的形成,传承和影响。
【关键词】抗战;民族精神;长城内外
近年集中阅读了冀东抗战书籍和史料,寻访抗战故地和纪念馆园,在深深敬仰抗战英雄的同时,思考了民族精神的形成、继承、发展及其影响。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战胜自然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生活、解决矛盾冲突中不断积累的最能体现这个民族精神特色的文化精华。民族精神是集体创造的,每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都为这种文化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这种特有的具有鲜明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华,相对固定地保留,融化在民族的血脉中,将深刻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沉淀,深化,以时代特色展现和传播;在重大事件中会得到突出体现,无论是局部事件还是全民族的事件,面对新的历史关头,以新的群体作为,不断丰富这种文化内涵。
首先,民族精神是集体形象的写照,体现了历史事件的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冀东,原指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塘沽协定》后为日军所控制的京东22县,即原临榆、抚宁、卢龙、昌黎、迁安、滦县、乐亭、遵化、丰润、玉田、宁河、兴隆、蓟县、宝坻、三河、香河、通县、平谷、密云、顺义、怀柔、昌平。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长城脚下的冀东人民,在长达13年艰苦卓绝的抗争中,3万多干部战士、30多万人民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14年8月29日,国家公布了第一批300位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其中冀东儿女和为解放冀东山河而在这里战斗和牺牲的烈士就有18位。2015年8月24日,国家公布第2批600位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其中冀东烈士有30位。他们是冀东英雄儿女杰出的代表。
这些英烈中里有怀着朴素爱国主情怀抗战的民团首领孙永勤,有留美回国任教,坚定选择八路军为最终旗帜的天津工学院教授杨裕民,有工人代表节振国,更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包森司令,也有喜峰口拼大刀的国民革命军群体的威风凛凛,潘家峪全村被烧杀的烈火熊熊。长城抗战,是救亡图存,复仇抗争,争取人的尊严,家的安宁,国的独立统一之战,是冀东儿女展示民族风采的大义之为。把全家引上抗日道路,牺牲4位家人的魏春波牺牲以后,冀东军分区我他举行的追悼会上送的挽联是:“为革命牺牲一切,毁家纾难,死兄死弟死妻死侄,献血洒遍燕山麓;与倭奴搏斗数年,捐躯殉国,成仁成义成英成烈,勋献洋溢滦河滨”。(《唐山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10月内部出版,第94页)民族危难之时,即使政府屈服了,有不食周粟传统的冀东人民,在1938年10月,联合工商学兵农各界,发动了抗日大暴动,每一个人都为民族守节尽忠,揭竿而起,誓死不当亡国奴,40岁的小学教员王汉三扔下教鞭,告别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子毅然从军。是民族大义,召唤了冀东儿女共同的趋赴。
其次,民族精神的传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几十年来,我们崇拜自己的英雄,颂扬自己的英雄。除了建立陵园,纪念碑,纪念馆,战地、墓地维护,更有抗战故事,抗战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广为传颂。在党和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之外,《大刀进行曲》唱响全国,《小英雄雨来》在还乡河畔成为传奇人物,包森的故事口耳相传,鲁家峪冀东军分区指挥部受到保护。人们更用自己的民族方式,融合神灵崇拜,表达自己现实的诉求。在寻访长城外八路军十三团一营开辟千里无人区战场的高桥烈士陵园时,纪念碑旁,巍巍高山之下,小块谷子地里,几块小石头的基座上,垒起一座小房,房内是一个神龛,神仙受着香火,旁边的条幅上赫然写着:生子当如高桥!不求送子娘娘,而是把八路军当神灵膜拜求子,正是这里百姓几十年崇拜自己英雄的独特文化流传。高桥烈士毕业于洛阳军学校军官训练班第四期,在冀东地下党李楚离的引领下,走上抗日道路,率孤军深入千里无人区,“创立了拥有560万人口的冀热辽根据地,建起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武装力量,不仅成为敌人咽喉地带的心腹之患,而且为日后收复热河,解放东北,准备了突击力量和前进基地”(《聂荣臻回忆录》)。在日寇并村、清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十三团一营的指战员没有补给,没有后援,靠堡垒户是掩护转战大山中,靠打仗获取生活用品和弹药,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我们爱好和平,我们维护尊严,我们守土爱家,我们舍生取义。他们是人民的主心骨,是民族的根,老百姓没有忘记他们。战斗到弹尽粮绝跳崖的九名战士,当地百姓为他们收敛,合葬在山脚,树碑:高桥的战友,口里人。解放后几经迁坟,当地百姓仍旧爱惜地守护。近年更有农民李铜(百度可查),用自己做木匠微薄的积蓄,自己家新建的房子已经没钱装修,却为那个几乎无人回归的集体建立起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他说,小时候在山里放羊,经常拾到战争留下的枪泡,听老辈人讲抗战故事,就立志长大以后为这些人建一座碑。为民族的屈辱抗争,后人不会忘记,为国家而战的壮举,人们代代传颂,为国家赴死的人,后人不会忘记。记录这段艰苦卓绝开辟无人区的纪实文学《血路》的作者王辅睿先生铿锵有力地说:“尽管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要用有生之年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告诉给后人”。这不正是民族精神的最好传承。
再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常盛不衰的凝聚力。至今,在冀东仍然流传着抗日民歌民谣,一如传唱千年的苏武牧羊,精忠报国的岳飞传,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甚至有人会传说,放牛郎王二小的家离我们村不远,因为像王二小那样,为部队传递消息,不惜牺牲生命保护他人,掩护军队的事迹举不胜举。尽管有人说,爱国主义在现阶段淡漠了,但是我说事实不是这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体现是不同的,但是长期沉淀下来起来的民族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只能更加凝练,更加具有民族共同的认同感和感召力,这样这个民族就会经久不衰,就会得以强大,得以复兴。漫长的文明史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共有的精神灵魂,它凝聚着民族的向心力,战斗力,在任何状况下都焕发着勃勃生机,唯有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冀东抗战有着冀东独特的地域特点,更有着全民抗战的普遍性,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容,为冀东大地和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李彩旗(1963—),女,汉族,河北玉田人,中古古代文学硕士,单位:唐山学院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