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喜双
【内容摘要】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打造的电视系列节目《课本中的苏轼》以苏轼这一人物为纲,以中小学统编教材中苏轼的经典诗词为目,通过对诗词的详细讲解与诵读示范,呈现了12堂精彩的诗词诵读教学课。节目策划与制作追求创新性、系统性、真实性、经典性和公平性的结合,从“解决师生的真问题”入手,希望能够制作一档经典的诗词诵读文化节目,为引领青少年和社会大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诗词;诵读;中华经典;创新传播;教育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苏轼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和治水名人,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中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苏轼的经典诗词,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如何以苏轼的经典诗词为朗读教学范例,提高广大师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诵读水平,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课本中的苏轼》系列节目正是应广大师生对苏轼诗词的喜爱和学习诵读的需求,采用学生、教师(朗诵专业)、主持人和摄制团队真人出镜,实地实景围绕朗诵中的实际问题详细讲解中小学教材中12篇苏轼代表性诗词的内容和朗诵方法、技巧,回答并帮助解决学生和教师在朗读和朗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专家示范、现场提问和答疑、学生朗读等形式切实提高这些能力。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新性。一是节目创作观念的创新。《课本中的苏轼》以“六个必须坚持”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节目创作全过程,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节目将镜头对准师生,以增强青少年及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导向,节目制作与包装既保持经典诗词古风古韵的风格气派和平仄韵律,又以普通话这一国家通用语言字正腔圆的音韵美表现其现代审美价值,既坚持以解决诵读教学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又充分考虑电视媒体传播的规律与技巧;既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也面向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等群体进行节目的整体策划与制作。二是节目创作角度的创新。《课本中的苏轼》以“苏轼”这一人物为纲,以中小学统编教材中的12首苏轼诗词为目展开。通过穿插讲述苏轼的人物故事,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苏轼的诗词;通过详细讲解苏轼的诗词,使广大师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苏轼这一人物;通过对苏轼与其诗词的学习和诵读,使广大师生真切感受苏轼的文学风采与精神风貌和以苏轼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深刻内涵。三是节目创作方法的创新。不同于以往准备好“脚本”再拍摄和写清楚“知识点”再教学,《课本中的苏轼》在录制过程中强调现场感和问题导向,强调表现学生学习和现场教学的全过程。后几期节目大多是在“无稿”的情况下完成拍摄的,做到了真正的“即兴表达”和“真人秀”。同时,节目团队坚持将镜头对准学生,强调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以增强节目整体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四是节目传播方式的创新。虽然《课本中的苏轼》是系列电视节目,但同时也留存了丰富的录制花絮、幕后故事等视频资料,为后期开展新媒体、短视频等社交传播做了充分准备。节目除了面向使用教材的中小学生,还能作为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数字化课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范例以及各层次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素材,力求创新的多渠道应用与传播为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奠定基础。
二、系统性。《课本中的苏轼》以“真实授课”的形式录制,在策划时强调节目内容的架构、传播形态的多元等系统要素的兼顾。一是教育教学的完整系统。从教学要素的系统来看,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授课重难点、示范与互动等要素都在一期节目中有所呈现,做到了“看是一档节目,学是一堂课程”。从课程育人的系统来看,《课本中的苏轼》系列节目不仅仅是一档节目,对“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苏氏家风等内容的体悟与学习,更是一堂思政课、美育课和人文教育课。二是传播形态的多元系统。节目遵循影视传播的规律与手段,通过多机位、多角度、多变化的拍摄,加上航拍等先进设备实现小环境和大场景的切换,保证了大屏制作的高水准。同时,所有的过程性节目素材都提拎出精彩部分,以30秒以内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小屏的网络传播,引起观众对节目重点、亮点和关键点的关注,激发观看大屏节目的兴趣。节目除了在传统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外,还将在国家级相关新媒体平台播出。三是文化传承的系统把握。苏轼的诗词本身自成独具一格的风格体系,节目通过对诗词朗诵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气质,以更加生动、更高品位的文化教育节目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充分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真实性。中华经典诗词的朗诵教学不是一个“新命题”,这类节目在形式上怎样创新才是关键,《课本中的苏轼》以突出的“真实性”表现节目内容和意涵。一是真实场景。节目在北京、四川凉山等地中学校园内的操场、图书馆、教室等实景中录制,让参与的师生置身于真实的教学场景学习与朗诵,也让节目的观众沉浸式体验诵读课堂。二是真实问题。节目团队在录制前就调研了大量师生对诗词诵读的相关问题,确定节目的推进围绕“解决问题”展开。主创团队在录制时依然坚持真实课堂教学,针对诗词理解、语言表达与语音规范等问题都是学生在现场提出的,老师直接即兴回应更显自然、真切。比如有学生提出“重音是不是都得突出”“诗的第二句第二个字是不是都得重读”“怎么才能读出古诗中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呢”“古诗中的句号、逗号停頓时间有不同吗”“我的声音不够好听,怎么才能把古诗读好”“抒情类诗词读的越慢越能代入感情吗”“词牌和题目哪个要读的更重些”“《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个题目应该如何断句?”等等,还有语文老师提出“学生在个别朗诵时都能够对语速和情感有很好的把握,但是背诵时就容易语速过快,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调整”。三是真实过程。电视传播少不了蒙太奇式剪辑,但文化类真人秀节目应尽力展现真实的过程。为此,节目团队决定将摄制组拍摄的过程以另外的视角予以真实呈现,这一视角能让观众更为新奇和直观地感受节目录制的真实性,也增加了对传播内容的信任。
四、经典性。中华经典诗词是我们文化自信自立的重要基础和表现,具有丰富音韵美、节奏美的普通话是展现文化自信自立③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以朗诵这一“经典”艺术语言形式表现苏轼的经典诗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诗词的审美兴趣和文化自信。从节目来看,一是选择苏轼这一经典人物。对现在的中小学生乃至成年人来说都从课本中接触过苏轼,观众都可以通过节目激活我们内心关于文化经典的记忆。这种经典不只是背诵过的文字,更是承载苏轼的人生经验、情感和品格,观众也可以通过不同阶段的人生经验与苏轼的文学作品产生碰撞,充分释放经典中的价值和文化意义。二是所选篇目经典。节目所选用的12篇苏轼诗词,如《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赤壁赋》④等都是中小学统编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与传承意义。三是节目制作经典。节目组力求每个环节都做到精心设计、用心制作,从策划、录制到包装、宣传都以高标准、高质量自我要求,如每段示范都以标准的普通话配上中国传统音乐朗诵,节目团队以创作“经典”的要求细化到节目摄制的每个环节。
五、公平性。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课本中的苏轼》在传播效果上力求凸显教育公平,节目团队希望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孩子都能在朗诵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质量。一是实现地域上的“公平”。节目团队除了选择北京的几所中学,还穿山越岭远赴四川凉山雷波县等地,走进大山深处的学校录制节目,“送课进山”让山区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诵读之美、体验电视节目录制。二是实现内容上的“公平”。节目的受众群体不仅是参与拍摄学校的师生,更适用于全国中小学生诗词诵读的教学,尤其是一些缺乏专业师资的偏远地区学校和学生。
《课本中的苏轼》系列电视节目通过诵读这一形式创新传承以苏轼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大屏+小屏”多渠道传播的方式强化传播效果,以体现节目的创新性、系统性、真实性、经典性和公平性的特点,力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做些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①余如波:《从一滴水里见光芒》,《四川日报》2022年6月8日。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③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
④选自《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