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萍?商喾文?王鹏涛
【内容摘要】作为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基石与核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具有主导地位和重要意义。它主要贯穿于教材建设、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等教学体系中。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数字时代将阅读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中,充分發挥阅读教育的重要功能,拓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新路向。
【关键词】阅读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路向
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无论在教材建设还是在专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地位与价值引领功能都更加显著,这对培养新文科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教材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强调的政治逻辑与专业逻辑的深度融合,既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理念,也是媒体融合时代教学体系创新的必然选择。”①但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自觉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的并不多,阅读量不够,阅读兴趣也不浓。大部分学生仅被动接受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很少主动去阅读思考相关问题,总体上处于简单了解、略知一二的浅层次学习状态。有学者指出,“当下大学生校园阅读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阅读量严重匮乏;二是阅读时追求知识而轻视思考;三是缺乏整体与宏观的育人阅读推进机制。”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丰富,涵盖一系列经典原著,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产生新的理论著作。这些重要文献应该进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教学中,非常适合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论著为核心的阅读教育。我们应大胆改革教育思路,勇于拓宽教育新路向,努力延伸教育链条,持续优化教育效果,坚持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为培育新文科人才贡献更多教育智慧与更强的教育力量。
我们应积极开展对学生的阅读教育,真正实施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育,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以阅读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以研究性阅读认真学习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高质量阅读为新时代的新闻教育筑牢根基,提质增效,这不仅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终身成长的关键所在,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召唤。
一、教育主体应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指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该报告明确指出“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③在整个世界教育范围内,人们更加重视“学”的力量,“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教”逐渐退向边缘地带。阅读教育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主,又可以将教师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低层次教育中解放出来,而转向以探索思想生产为主的高层次教育,让教师的“教”更高端,更有价值,更具挑战度,让学生的“学”更主动,更有目标,更有质量,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优质互动与真正双赢。
当前校园阅读普遍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大学生选择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原著的并不多,能认真做笔记、进行分析、整理心得、撰写书评、交流阅读体会的更少。究其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能手机普及,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校园阅读时间被通讯、娱乐等其他活动占用、压缩,部分学生缺乏整块阅读时间,没有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习惯;二是当下大学生阅读书目局限较大,多为了专业学习获取知识而读书,较少有学生能以阅读为乐,选择阅读经典书籍;三是有阅读意愿与兴趣的学生,也可能存在难以长期坚持阅读的情况;四是部分大学生对阅读的方法尚不熟悉,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与反馈机制。
针对当下大学生校园阅读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主观原因,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意识不强,对阅读的重视不够,阅读动力不足,阅读方法欠缺。很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为高考做准备,为考试有目的地做阅读训练,并未真正关注到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尚未真正培养起学生浓厚、强烈的阅读兴趣和科学、高效的阅读能力。大学生自己对阅读的重视也不够,自认为到了大学阶段没有高考压力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似乎轻松了,自主阅读的动力不足。这些都是阻碍大学生深阅读的关键因素。大学阶段应该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地开展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不能放松对自己研究性阅读的要求。
二是客观原因,学生的阅读时间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阅读书目专业化推荐力度不够,阅读方法教育欠缺等,缺乏整体宏观规划,缺少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的课程表上,几乎被排满了各种课程,但并没有以阅读为主的相关课程,更没有针对各个专业的阅读课程。阅读时间无法保障,阅读目标不够明确,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课程也很难找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设立阅读课程。在整体而宏观层面建立、健全阅读教育机制。配备新闻传播专业的阅读指导师资,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提供阅读书目,规定阅读要求,设立科学的阅读检测与评价标准,运用制度化的力量持续高效科学地开展大学生阅读教育。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可开设不同的阅读教育课程,阅读理论研究与阅读实践指导结合;教师带领阅读与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还可以针对经典书目展开专题研讨。还要激发、激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爱好,以切实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在具体而微观层面开展全方位的阅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常读书和以读书为乐的阅读观念。每学期根据大学生图书借阅记录、撰写发表的书评、读后感、心得以及由于潜心阅读而获得的各级各类奖励或荣誉等,评选宿舍、班级、年级、校园阅读之星。
阅读教育能为大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基,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核心命题,而且有助于引发“学生自主性力量”,帮助学生成为熟练阅读者,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并能够出于各种需求理解和阐释文本内容。④阅读教育要培养学生真正热爱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而不仅仅限于课堂阅读、考试阅读、被动阅读。阅读是一个能够让学生知识增值、能力增加、创新力增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的知识面与能力值由量变到质变、从单一到多维动态扩展的过程。阅读教育本质上是为了完成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换升级,将“教”转为“学”,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创新力。
金针度人,授之以渔,用阅读点亮学生。千教万教要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应学会方法。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原著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究:一是深入思考论题,论题明确研究对象,我们应根据论题积极思考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初步拟定论题应涵盖的主要内容,大致涉及的主要问题。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辩证分析,全面客观地理解和认识这些论题的理论意义;二是研读目录,根据目录查寻重点内容,琢磨主次顺序,判断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溯源关系、辩证关系等。总之,提炼出必要且充分的分论点,使其众星捧月般服务于中心论点,让分论点有力地支撑和论证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应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不是一盘散沙、任意组合。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的内在逻辑关系,探本溯源,从本质上追寻这些核心议题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强化理性思辨能力;三是研读相关理论。这些论著中涉及的理论有哪些,理论概念、专业术语、核心观点等应逐一整理出来,以此为线索,进一步探寻其缘起、流变、应用,举一反三,层层推进,鼓励学生把不知道、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先去查阅相关文献,分析解答思路,初步整理答案要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点评优劣,分析得失,补偏救弊,答疑释惑,深入浅出,给予点拨,师生之间可以平等交流、交锋。真理愈辩愈明,师生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的过程犹如一场场思想攀岩,高质量的研读需要投入充裕时间和宝贵精力。师生应做好读书笔记,边看、边想、边记、边写;眼到、手到、心到、脑到,读这些经典论著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心全意。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进行的是一次次心灵对话,一场场灵魂辩论,一阵阵头脑风暴,这才是正向、高质量、上升状态的阅读;四是研究论著中的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还可以从哪些维度思考和论证这些核心观点?它们的历史坐标和文化方位是什么,对当下有哪些启发和借鉴意义?无论精读、略读、跳读,还是独自阅读、小组探讨、教师领读,甚至听读,都应围绕一个中心目标:求真务实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论著,千方百计磨炼阅读技巧,立场坚定进入深阅读状态,绝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聚光灯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位于教学舞台的中心,是舞台上的圣人,是绝对领导者、教育者、指挥者。教师始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和主体,在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系列原著的基础上,以教材为基本遵循,设计教学大纲,编纂教学方案,拟订教学重点,阐释教学难点,教师自己的思考、研读、认识、体悟与收获在课堂上得以呈现和表达。教师精心讲解与努力阐释几乎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尽管教师也会组织相关问题的讨论、布置作业,但是这些教学活动所占时间较少,且处于教学辅助地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无论循循善诱还是娓娓道来,在本质上是以“一个人的表演”为主,完成单向输出知识的明确任务,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向学生传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知识点,师生之间是以单向知识传输为主,学生得不到必要的思维训练,无法有效汲取有益知识,淬炼思想,砥砺品格的更高境界。学生是围观者、聆听者、接受者,处于边缘和从属地位,学生容易陷入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而学生缺少了阅读原著这一必要前提,了解不多,感受不深,领悟不透,积极性主动性被压抑,处于隔岸观火、雾里看花、远距离观望的状态,无法真正进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世界,无力登堂入室,很难获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精髓,更难获得真理启蒙。这将导致学生长时间徘徊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门之外,难获其理论之奥妙,思想之真谛,直到学生自己深入研读,细心琢磨,感受领悟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恢宏体系与博大精深之处,学生才可能有豁然开朗的顿悟之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应重视熟读精思的重要价值,倡导阅读教育,鼓励学生自觉主动进入深阅读状态,启发他们从阅读中获得新知,学会思考,学习提问,发现问题,努力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努力破解心中困惑,驱除思想迷雾,探索核心议题;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在阅读中思考、领悟、提升、转化;在阅读中获得力量、重新出发、开拓未来。他们即使未能通过深阅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或是得不到理论自洽、逻辑自洽的思想支撑,也能积累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接受专业的研读训练,提高专业水平,这是很重要的专业积累和阅读收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经过阅读仍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教师进行有效点拨,通过设计一系列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能够“跳一跳摘桃子”,最终达到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也能在潜心阅读中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收获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工业社会,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可以快速实现规模化培养人才的需求,人才求“同”,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信息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人才求“异”,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需要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阅读教育是一种培养各级各类创新人才的科学路径。学校应将阅读教育的主体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为学生深阅读提供有力保障,为人才成长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让阅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二、教育模式由以教师讲为主转向以学生读为主
学生应该独立自主地进入阅读世界,通过自主阅读获得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教师要由舞台上的圣人隐退为学生身边的向导,甚至是同伴,承担必要指导者、关键引领者、全程陪伴者的角色。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教育中要让阅读成为课堂的中心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方向和正道。
第一,把课堂作为阅读的主场和阵地,把课后作为阅读的延伸和支撑,构建联通课堂内外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阅读体系。课堂为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著提供了时空保障,课堂时间让学生能够专心阅读经典著作。学生应当把课堂作为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不能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在明确了阅读任务,提供了阅读方法参考,设置了阅读任务检测、评价标准之后就应该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阅读态度,掌控适宜的阅读进度,而不是营造轰轰烈烈的阅读运动,落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也不是漫无边际任由学生自由行动,逃离科学的阅读训练,陷入自由散漫低质量阅读的荒原;更不能任由学生擅自阅读无关书目,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阅读课上恣意妄为,表面上在阅读指定书目,暗地里偷看低俗、媚俗、庸俗之作。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课堂阅读状况,做学生阅读的领导者、督促者,及时发现和解决學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精准答疑,给予学生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和意见,同时掌控全班学生的阅读进度,评估整体阅读效果,也可以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指导。无论个体独立阅读、小组合作阅读,还是全班同步阅读,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专注状态,不要蜻蜓点水般浏览知识信息,也不应走马观花般搜罗各种思潮观点,更不要搜奇猎异,读一些低质量的快餐之作,或者心不在焉,拖沓散漫,敷衍塞责,被动应付,做与阅读无关之事。课堂上应坚决拒绝伪阅读、浅阅读,而是鼓励学生热爱并坚持阅读,认真踏实地进入阅读的“深水区”,攻坚克难,勇攀阅读高峰,着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思想力、创造力。通过系统完整的阅读教育,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阅读力和判断力,能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传播现象中拨云见日,获得定力与主见,不至于沦落为信息海洋中的乌合之众。
第二,选择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著作为主、相关论著为辅的应读书目,根据每位学生的阅读数量与质量,及时给予评测打分,将阅读评测情况计入学生该课程的成绩。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的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推荐以下书目(见下表)。
根据各种书目的深度与难点,任课教师可以撰写必要的导读,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同时发布给学生。只有踏实认真阅读了这些经典著作,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来龙去脉才能清楚明了,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判断,从经典中获得宝贵的思想滋养与智慧启蒙。
第三,把确定、有限的固态知识转化为学生无限伸展的思维能力是阅读教育的核心命题。阅读是文明之声,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及要点,而且更容易被激发去思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背景及意义”,自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分析新闻事件及各种新闻现象,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⑤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时体会到的喜悦,萌生的疑惑,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经典论著的高妙之处,联想到的新闻传播现象,归纳出来的新闻传播特征与规律等衍生增殖的知识与思想是无尽的,更是无价的。我们通过阅读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路线图”,学生一旦踏入阅读世界,能够发现无数个“新大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度、创新度、深刻度,不能局限于檢测确定、有限的知识点,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传统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学生缺少认真阅读专业书籍的必要过程,处于围观状态,很难科学评价课堂上教师传输的知识,课堂学习处于一种静态模式,很难发生知识裂变和思想新生。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质量都有待改进。
三、教育评价由以考试分数为主转向以评价阅读质量为主
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常被选为考试课程。评价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标准就是期末考试成绩。而阅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新路向之后,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评价方式将由以期末考试分数为主转向以评价平时阅读质量为主。这将激励学生认真读书,长期研读,主动追求高质量阅读。以阅读质量为主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真实、长期的学习效果,更加综合与多元,更加科学、全面,也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阅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⑥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学生在“听讲、理解、记忆、背诵、作业、考试”的基础上获得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与个性被遮蔽与淹没了,学生收获的知识点在考试结束后很快会忘掉,考试中运用自如的解题技巧也会失灵,未必能有效应对新问题、新挑战、新知识。考高分可能是一种表面现象的优秀,学生试卷上看似优秀的成绩是单薄和脆弱的,这无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阅读教育是一种登山式呈现、推进、提升的过程。在阅读教育中,学生很难弄虚作假,必须去真实参与,脚踏实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沉潜其中,才能领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著作背后的奥义,才能读懂悟透,举一反三,博采众长,学以致用。而不是简单地听老师讲讲知识点,记录一下重点,做做相关练习题,参加一场考试,努力得一个高分,即可圆满完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一份试卷测试的可能是学生对一些浅易、固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很难考查出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仅靠一个分数,学生真实的阅读实力和学习潜力很难被客观地检测。而学生的核心素养迫切需要在阅读中训练提升。
为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学习力、创新力,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阅读课程来说,除了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阅读教育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继续开展阅读活动。我们应积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书目为核心的阅读资源库,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既有纸质版本,又有免费优质的有声读物、视频导读、数字读物等新锐时尚的阅读形式。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采用适宜的阅读载体,课外持续阅读并深入研究,这样专业、全面的阅读教育将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培根铸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阅读小组,先择优吸纳部分学生,定期召开读书会,探讨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收获,交流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无论师生共读,还是小组研读,或者是指定学生领读等,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只要能够有效激发更多学生参与阅读活动,不断提升阅读质量,就是收获和进步。然后,带领更多学生进入阅读队伍,吸收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阅读教育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如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草庐文学社不定期开展“草庐读书会”交流活动,阅读效果非常好。⑦
阅读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有效激活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路径。学生在高质量阅读中将获得全方位的成长,为终身发展强基固本。
参考文献:
①刘涛:《新文科建设与教材研发的融合之路》,《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2期。
②郭英剑:《创新阅读方法,打造书香社会》,《出版广角》2022年第8期。
③余文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5期。
④〔美〕马克·塞登伯格著:《如何阅读:阅读背后的新科学》,吴娜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第286页。
⑤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1页。
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4页。
⑦杨烁、张娜娜:《草庐文学社开展“草庐读书会”交流活动》,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官网,http://wxy.hbuas.edu.cn/info/1022/3303.htm,2022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