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育勇
摘 要: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教师要丰富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辨,让学生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进而借助历史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要引导学生从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个视角理解历史和表达历史,让学生认识“感性的历史”“理性的历史”“诗性的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 “复杂性科学” 感性历史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用概念化、脸谱化、抽象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历史,不仅要丰富材料,促进学生的感知,还要引导学生基于已有材料,进行理性的思辨。同时,更要将历史事件放置到整个历史长河中去考量,让学生明晰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诗性”的历史学研究态度。
一、丰富材料,引导学生感性地认识历史
历史知识不同于理科知识,它是一种感性化的知识,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德国思想家雅思贝尔斯说过,如果我们放弃历史,那么对历史的每一次超越就都成了幻觉。在历史教材中,许多的历史事件以简约的文字叙述,往往会遮蔽学生的历史认知。因此,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资源与素材,引导学生感性地认识历史;要通过对历史资源的补充,“敞亮”学生的历史认知,让学生的历史认知从肤浅走向深刻。
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的生命实践活动与创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还原历史、触摸历史、感受和体验历史,将教材中的“冰冷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火热的历史现场”。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时,笔者补充了历史资料: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多次要求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法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但是,丘吉尔却多次搪塞,以“兵力不足”“夏季气象条件影响渡海作战”等理由拒绝。对此,笔者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等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是一种跨学科的分析,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在分析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英国冬季风浪较大,而夏季风浪较小,适合渡海作战。对历史事件的时空分析、话语分析,让学生更加真实地触摸到了丘吉尔的心理,以及丘吉尔拒绝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丰富的历史材料,是历史事件的基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史料,对史实进行认识,通过对史实的思考与探究,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复杂性,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历史和了解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二、多元思辨,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历史
历史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了解相关的史实,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还能生成历史智慧,感悟到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德国思想家狄尔泰说过,人是什么,只有历史能告诉你。在历史教学中,面对一个历史事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元的思辨。历史学教授何兆武先生认为,历史学可以说是对人性的行程——那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实验——的反思。对于历史,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认识。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说的就是历史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认识“君主立宪制”是什么,还引导学生认识“君主立宪制”这种政治体制的来源、意义、价值和历史启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辨:英国为什么还要保留王权?这是不是一种畸形的政治体制?从而通过思辨发散学生的史学思维,催生学生的史学想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君主立宪制,从而让学生形成对君主立宪制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从史学形态上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王权与议会的较量,是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曲折过程;从史学内容上看,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性地位;从史学价值和意义上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斗争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困难。这样的思辨,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人性有多复杂,历史就有多复杂。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以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载体与媒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发现历史、探究历史。
三、“丰盈精神”,引导学生诗性地认识历史
“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对学生来说,历史犹如一个老人,它娓娓道来历史长河中的故事,让我们获得了一种历史的镜鉴。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获得一种“精神的丰盈、智慧的生长、生命的润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性地认识历史,还要引导学生诗性地认识历史。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既可以哭,也可以笑;既可以戏说,也可以追思;既可以歌唱,也可以怒骂。因此,教师应“丰盈”学生的历史精神,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诗性地认识历史。历史不仅有“光和真理”,还有对“光和真理”的追求与赞美。当一个历史事件因年代久远与我们产生一定时空距离之后,它更有助于我们考察这段历史,对这段历史做出公允的评价。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时,首先,笔者以教材为蓝本,引入翔实的资料介绍罗马帝国的创立者屋大维,从“生活习惯”到“贵族关系”,从“初入官场”到“锁定大局”再到“最终胜利”,从“改组元老院”到“改组行省完善税收”再到“改组军队”,学生认识了屋大维的丰功伟绩。屋大维担任过罗马执政官、保民官、大祭司等职务,获得过“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其次,引导学生将屋大维与他的义父凯撒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屋大维为什么能一路走向成功?让学生认识到屋大维重要的影响在于获取最高权力之后实行的措施。最后,引入屋大维的话语,如“我接受的是一座砖做的城市,留下的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在这场被称为人生的戏剧中,我的表演还不错吧”“戏剧结束了,请鼓掌送我回家吧”等等。
历史是诗性的,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历史知识、历史史实去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品格、精神、生命的成长。历史学科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在历史学习中,小到个体的审美、道德、欲念、精神等,大到国家的法律、社会的公德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历史能引导学生学会做事与做人,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与生命质量,帮助學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一直在被书写,而且会永远地书写下去。”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历史、探究历史、理解历史、表达历史;要从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个视角审视历史、打量历史;要引导学生带着情怀打开历史课本,带着一定的价值观走进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任政.部编本教材历史人物刍议:以九年级世界史部分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9(31):77-78.
[2]周治安.还原历史本真,追寻历史的现代价值:辛亥年开启中国的共和梦[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8):56-60.
[3]陈洁.初中七年级《辛亥革命》设计及说明[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4):12-14.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