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春生
教育家洛尼洛夫提出了“问题教学法”,认为要将知识点用问题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其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其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将各种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借助问题,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举例谈谈运用的措施。
一、围绕修辞手法来提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提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提升建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比如,《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其中作者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围绕修辞手法来提问,帮助学生感受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借此组织他们开展读写活动。
问题一:在通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比较好?其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将其摘抄下来并和同伴分享交流吗?(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与辨别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问题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有哪些特点?请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将大家的观点整合起来。(该问题有助于他们整合、归纳与修辞手法有关的知识。)
问题三:从这些句子中,你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作者的情感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修辞手法的作用。)
问题四:你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形容自己的校园吗?(该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时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二、围绕意象来提问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文本的特点来提问。比如,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我们在讲解此类作品时就可以围绕意象来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使用了什么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并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在解读《登高》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与你体会到的情感是否相关?(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寻找诗歌中的意象,帮助其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问题二: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是看到了哪些景物才产生这些情感的?(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意象,并通过想象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问题三:你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吗?你体会到的情感和他当时的人生境况是否相符?你认为哪些意象最能表达出他的情感?(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问题四: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歌?他在诗歌中常常使用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点?你能否用简单的词句总结作者的创作风格?(这一系列问题聚焦于意象,且与诗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三、围绕观点来提问
在利用“问题教学法”展开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提出问题。比如,针对一些论说类文章,我们可以围绕作者的观点来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借此培养其思维能力。
如《师说》以“尊师重道,勤勉好学”为主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作者的观点来提问,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地看待“教”与“学”的问题。
问题一:在《师说》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从师学习这个问题的?他认为可以向哪些人学习?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这些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作者的观点,为后面发散思维作准备。)
问题二:你还听说过哪些和古人从师求学有关的小故事?请和同伴分享,并说说古人对此普遍持什么看法。(该问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表达能力。)
问题三:“尊师重道,勤勉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你知道哪些与之有关的热点新闻?你对此又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由古思今,积极反思。)
四、根据背景来提问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还可以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创作背景来提问,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比如,《我与地坛》是一篇富含哲理、引人深思的文章。教師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你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吗?作者在地坛看到了什么?他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与文本、作者相关的资料,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文本。)
问题二:你在人生中遇到过哪些挫折?你是如何面对这些挫折的?是否也曾有过与作者一样的感受?(学生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人生体验。)
问题三:如果你是作者,你在与地坛相处的那段时光里会写什么呢?(这一问题适合由那些读懂了文本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学生来回答。)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反复理解新旧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