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2023-09-19 04:12金小花姚芹高岳
科技风 2023年23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

金小花 姚芹 高岳

摘 要: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高职院校适应性发展、助力高职学生高质量发展。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应以增强职教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性、增加学生可能性为目标,通过品德培养、技术技能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养成、校企共育人才,培养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关注,迎来重大机遇。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要建设重视技能、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2021年《“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在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基于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结果:目前共有高职专科类院校1486所,当年在校生数为1590.10万人。显然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过硬职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重心在高职类院校,技能型社会的建设也主要由高职院校所承载。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性发展

2019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深化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青年人成为能工巧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使得职业教育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领域的技术呈多向性、多点突破,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相互集约,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蓬勃兴起,产生了巨大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大力推进下,我国对技能人才尤其对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人社部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仅达就业人口总量的26%,而高技能人才更是紧缺,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8%,人数比例都偏低,对人才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的产业变革新要求极不适应[1]。而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强国,高学历技能人才已经占到了劳动者的70%以上[2]。因此社会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与产业行業是呼吸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迈进高质量发展轨道。

(二)推动高职院校适应性发展

目前,在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航空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加工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先进设备制造业等国家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人才紧缺,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服务国家战略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术教育,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掌握职业素养是教育的目标。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转变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围绕国家产业布局和需求设置专业,让学生毕业能就业、就业能操作。可以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成为命运共同体来促进适应社会发展,达到共建共赢。

(三)助力高职学生高质量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操作性技能,还要具备创造性、改革性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成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并且是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人的保障。要在当前机器化、智能化生产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高职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无疑是“三种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应认真梳理“三种精神”的内涵及外延,研究其内外部生成机理,探寻其传承机制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3]。只有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才能有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技能型社会建设。

二、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

(一)增强职教适应性

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时代产业的要求。随着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应培养具备适应不确定未来能力的学生,适应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就业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是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出现的问题[4]。长期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背离的重要原因,学生具有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模范精神、职业热情等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职业竞争力,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在行业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学生在企业忠诚度、职业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质量意识、法律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素养方面在校学习期间应打好基础,在职业生涯中能够不断发展提高,以适应职业需要。从人的发展角度看,职业素养必须在人才培养中占据核心地位,高职教育不仅是职业技能培养,更要重视职业素养培养,培养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深化产教融合性

职业教育培养是行业、企业必备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与产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只有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加快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产教之间的紧密联系[5]。但长期以来,产教表面交融、校企合作、课岗融合较多流于形式,学校教育的普适性与企业需求的特殊性没有能够有效融合,从而导致教学与生产相对脱节,高职院校对于企业所需的职业核心素养研究不深入、企业对与学校合作的热情不高,没有能够形成校企深度融合。新职教法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从法律层面促进校企融合成为命运共同体,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那么具备突出专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要取得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前沿技能的高质量人才,校企双方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可共同助力技能型社会的建设。

(三)增加学生可能性

合格的高职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素养。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前途,优秀的职业素养可以帮助学生适应职业环境,提高岗位竞争力和优质职业发展。根据桑雷等研究[6],高职学生的主动学习、创新能力、沟通交流、积极适应等一些职业核心素养都需要提高沟通、学习的主动性、积极的适应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一些职业核心素养对学生就业最有帮助,将来竞争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其个人成长发展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要求。

三、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

(一)立德树人,注重品德品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质量职业教育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技能培养,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的职业教育着重于一技之长的培养,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存在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要求,立德树人,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育并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背景下,要弘扬劳模精神,推崇工匠精神,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承担教育过程中塑造青年学生正确劳动观的使命,为传承中华文明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7]。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应把德育放在职业教育首位。在以课程为载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课程要与各类课程协同作用、双向融合,做到崇德尚技,汲取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将诚信、信念、理想等美好品性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等相结合,培养具有国家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赋能,提升技术技能

职业教育有利于提升以技能型社会建设为背景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培养更多的劳动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产业结构转型所需的前沿技能。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劳动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也是突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通过充分的行业企业需求调研,完整梳理行业企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内容,将企业岗位所需的重要能力融合到专业教育体系中。整合专业能力、通识能力、社会能力等人才培养体系方案,将课程载体与方法系统地有机结合,才是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全面的专业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岗位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并通过校企合作,审视产业前沿技术、标准和产品,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补充到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体系相结合锻炼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增強学生岗位适应力、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职业素养

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需要与产业、行业、企业互相配合加强协同,在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合作中共同育人,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学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技术技能的应用是主战场,校企合作不仅可以避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中双方的劣势。此外,还可以发挥长效和规模效益,实现双方可持续发展,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实现互利共赢。职业院校的定位应立足于服务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培养可服务于地方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探索建立企业学院或产业学院,共享师资,在校企共同培养下,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将岗位培训前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生产一线、体验企业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应与行业发展、企业岗位要求深度联结和融合,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就要立足于课程与教学,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课程内容的重置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改革和发展,建立前沿性课程体系,丰富时效性课程和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要求,创新教学模式,优选教学方法,共享学校和企业的优秀师资人员,培养具备过硬专业技能和优秀职业素养的高职毕业生,使得学生具备竞争力,帮助企业在未来的竞争和发展中取得胜利。

(四)多元评价,协同育德育技

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依赖于单一教育主体,需要教育过程中参与的多元主体共同进行,并构建相应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确定教育任务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凸显职业素养相关内容,提升职业素养培育质量。行业、企业制定与人才职业素养相对应的规格和要求,把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表现向学校反馈,高职院校则要将获取的企业需求和反馈信息,转化为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多元主体要各司其职,相互协同,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不断联合反馈、优化和调速,加强培养合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多角度、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在学校内部建立学院、系部、专业、课程等方面的评价项目,并监督评价学生培养之前、培养过程中、培养之后不同阶段的指标,不断进行诊断和改进,及时发现、纠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校外,建立由同行专家学者、行业组织、用人单位等组成的社会评价主体,对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对照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形成动态的、周期性的评价制度,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标准的诊改完善。高质量职业教育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驱动下稳步推进,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培养高质量和适应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李杰豪.新《职业教育法》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6):1622.

[2]王树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群教育理念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2(1):5660.

[3]张培,夏海鹰.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审视与行动框架[J].教育与职业,2022(9):2835.

[4]王翼飞.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育人导向[J].教育与职业,2022(11):3539.

[5]段晓聪,曾绍玮.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内蕴、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1):512.

[6]桑雷,马蕾.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与要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4):2631.

[7]周天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5):8085.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生物医药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培育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SJA1481;2022年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合培育研究——以生物医药类高职学生为例”,课题编号:SNDJSZ202214;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2022年度科研规划课题“医药卫生专业升级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课题编号:ZJ2022B124

作者简介:金小花(1980— ),女,汉族,江苏如皋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